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法治上给我们最明确的号令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根据十八大政治报告的阐释,笔者认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抓好以下各个方面的工作,力求统筹谋划,分头实施,整体推进,务求实效。  相似文献   

2.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在这一内涵丰富、大气磅礴的报告中,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繁荣历史规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启示、改革开放40年重要历史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经验总结、"两个十五年"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一纸挥就;而全面依法治国,则是这部重要历史文献华美乐章中的一个重要声部.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既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独特优势,通过创新机制、转变治理方式、强化大数据理念、培养复合型人才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总结古往今来治国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一治国方略的确立,不仅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因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我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5.
6.
李林 《法学研究》2014,36(6):3-8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以执政党最高政治文件和最权威政治决策的形式,对在历史新起点上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部署,对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决定》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政党的领导执政理念、治国理政韬略和执政治理方式,跃升到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历史新高度,意味着当代中国的五位一体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一个理性化、法治化和规范化的新阶段,意味着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相似文献   

7.
2014年10月23日,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召开,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现阶段我国法制化进程仍需努力提高,许多方面还存在漏洞,比如公民的环境权.虽然我国在环境权研究领域成绩斐然,但是宪法并未明确规定公民享有这一项权利,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致使公民的环境权容易遭受侵害,最终导致我国的环境问题久治不愈.当下,治理诸如雾霾这些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要从法律着手,将环境权作为基本人权写进宪法,确立环境权相关法律,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正好给环境权立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基本原则、工作布局和重点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积极投身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共同推进法治中国新的历史征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我们国家,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政党,党是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一个宏大的主题,可以从思想史的角度予以解释.在法家思想的演进历程中,管子、韩非代表的法家是第一期法家.在20世纪上半叶,梁启超、陈启天代表的法家是第二期法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法家是第三期法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以作为法家第三期思想的集中表达.法家第三期与法家第一期、法家第二期都强调法治、富强,因而可以共享法家之名,但是,由于法家第三期与执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且兴起于和平与发展居于世界主流的时代,因而与前两期法家又具有明显的区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虽然是一个法学问题,但它的实际指向远远超越于法学的领域与视界.  相似文献   

10.
王利明 《中国司法》2014,(11):12-15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就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并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制定了"路线图"。在依法治国的战略方案中,法治政府建设居于重要位置。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的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中国的建设正处在不断拓展之中,在法治拓展的过程中,社会生活诸领域已经初步实现了法治化,但法治中国仍在路上.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法治自身不相适应的观念、习惯和做法,仍需不断拓展法治的深度与广度.立足于中国法治实践的成就,从中国法治的现实呼唤法治拓展、从"党领导法治"拓展到"党实践法治"、从"实质法治"拓展到通过"形式法治"实现"实质法治"、从法治的工具价值拓展到法治的目的价值、从"法治模仿"拓展到"法治自信"等视角.  相似文献   

12.
谢圣仁 《中国司法》2014,(10):35-3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法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建设法治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如果说,改革  相似文献   

13.
赵大程 《中国司法》2013,(11):11-13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逐步推进,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各地律师协会和广大律师积极开展政府法律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服务制度不断完善。从1989年司法部颁布《关于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的若干规定》,提出律师可以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到全国律协制定《律师法律顾问工作规则》,对律师从事法律顾问工作进行指导;从1993年国务院批转《司法部关于深化律师工作改革的方案》,提出在国家机关进行政府律师试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吴大华 《法学论坛》2003,18(2):94-95
20 0 2年 12月 2 7日至 2 8日 ,中国法学会在北京举行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暨第三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颁奖典礼。来自全国的法学家们聚集一起 ,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 ,热烈讨论贯彻十六大精神的措施 ,大家纷纷表示要在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开创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法治保障。嗣后 ,我刊特邀请新当选的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就新形势下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的创新与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 ,并予以刊发 (排名不分先后 ,纯粹从版面编排考虑 )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律师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法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律师队伍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律师事业不断发展,律师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  相似文献   

16.
高举依法治国旗帜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本刊特约评论员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项重要方针。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正是落实这一方针的重要环节。也可以说。只有站在依法治国的高度,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依法治市的作用和意义所谓依法治市...  相似文献   

17.
<正>2023年全国两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召开的盛会,举世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要只争朝夕,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加强法治建设认识的深化,充分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明确和厘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党之间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以后,法制(法治)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对运用法治进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越来越自信.中共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法治建设就成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问题.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不仅是对西方法治外交的应对,更根本的是要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实现执政方式的转变,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或者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不仅仅是一个战术问题,《决定》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性思考,显现出是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战略定力.  相似文献   

20.
李龙  余渊 《现代法学》2015,(2):10-15
人权保障不等于人权,它来源于人权理论。它们的重心已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即由以人作为人权的主体转换成了以国家作为人权保障的主要实施主体。视域是一种与主体有关的能力,是精神的观。而我国的人权发展进程也历史地注定了我国人权保障视域的独特性。当下,它的时代含义是:国家以保障人权为目标,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