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灭的篝火     
一个美国人的发现半个世纪以前,一个美国人穿越大半个中国,从散发着腐败气息的大都市来到中国的西北,一个寂寂无名的小镇——吴起镇,他惊讶地发现了红星照耀下的中国人的另一种生活,发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他就是埃德加·斯诺,他也许是第一个从客观角度来观察并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的外国人。在1937年版的《关于特区工业》一书中,斯诺描写了陕甘宁边区工人的状况: “他们有俱乐部、学校,极大的  相似文献   

2.
任涛 《法制博览》2011,(15):20-21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随红军总部进驻延安。同月,通过宋庆龄、斯诺的介绍,美国人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就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到延安作为期七个多月的采访。史沫特莱是继《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之后到延安采访的第二位外国记者。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前,美国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冒着生命危险,战胜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于1936年7月由北平经西安,进入陕北苏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实地采访和考察。他在苏区生活了四个月,其中一个月在前线与红军战士同吃同住。在此期间,他深入访问了毛泽东、周恩来、肖劲光、杨尚昆等红军指挥员;访问了数十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埃德加·斯诺(EDGER SNOW),是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进步作家和记者。他是最早到我国西北根据地访问的外国记者。一九三六年六月至十月,他不畏艰险、排除各种阻挠,到我国西北根据地(即后来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对根据地的后方、前线,中央主要领导人及普通红军战士和边区群众,进行了广泛的采访。还在保安专门访问了李德。李德当时一方面对毛泽东等主要领导人进行了"暗示"性的诽谤,一方面又承认"中国人毕竟比任何一个外国人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革命"。(斯诺:《中共杂记》"附《西行漫记》一九七一年修订版第四篇第六章注释三)斯诺于此行后,利用搜集到的丰富资料写了《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出版。该书向全世界作了真实报道,扩大中国革命的影响。本篇《那个外国智囊》即为该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决定命运勇气、决心、牺牲……当罗斯·裴洛在达拉斯向那些他亲手挑选出来的突击队员作精神动员时,他在队员们的脸上看见了这些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6.
这里的故居空荡荡。小平同志说:不要花钱修缮,更不准搞什么纪念馆。钱要花在人民的事业上。1988年4月,被誉为"本世纪最优秀的记者"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去四川广安县,为他的新著《新长征》搜集素材。这条新闻见诸报端时,我心中不禁掠过一丝妒意。从美国斯诺始,到法国卡罗尔写《毛泽东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法国学者让·克洛德·德洛奈访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马恩河谷大学教授、弗朗索瓦·佩鲁研究所主任让·克洛德·德洛奈应邀将到中国参加今年10月13—15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的,由中央编译局、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国际研讨会”。他撰写的论文题目是“世界金融资本主义”。为了使中国学者对他的研究所以及他本人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以便开展学术交流,本刊编辑部对他进行了采访,下面是他与本刊记者的谈话。记者:欢迎您来华访问。请您介绍一下您和您领导的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成果。克洛德·德洛奈:我们研究所成立于199…  相似文献   

8.
投枪和黑枪     
“为了争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这是伏契克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中说过的一句话。据2002年5月1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菲律宾记者埃德加·达马勒里奥因反腐败反黑势力而名闻菲律宾,但他也因此于5月14日倒在了黑枪下!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他与著名学者费正清、作家赛珍珠等人一同深刻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实属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亚洲通;也有人说,左倾观念成为阻碍他事业发展的羁绊,称他是"间谍""特务""中国共产党的同情者".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从来不缺少世人纷乱甚至相互对立的评价.他的名字叫托马斯·亚瑟·毕森,他撰写了一部足以媲美《红星照耀中国》的著作——《1937,延安对话》.此书于1973年在美国出版,直到近期得到美方授权后中文版才在中国问世.  相似文献   

10.
美刊《每月评论》2006年10月号发表了美国著名左翼经济学家哈里·马格多夫晚年的四封书信。马格多夫是和斯威齐齐名的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这是他去世前所写的重要文章,从中可以看出他晚年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和未来的看法。书信主要内容如下。一、致约翰·贝拉米·福斯特(2001年6月25日)1976年我在埃及的时候,大卫·洛克菲勒在媒体的大肆宣扬下到达开罗。在洛克菲勒到访埃及的同时,我应邀与埃及计划委员会的负责人会见,他们介绍说,洛克菲勒向萨达特表示,只有在确保三年之内能收回投资的情况下,他才会向埃及投…  相似文献   

11.
尼克松是一个杰出的人类范本。他令人喜爱又含某些毒素。所以,欣赏尼克松是一次小小的精神探险。——尼克松去世前的工作助手莫尼卡·克罗利  相似文献   

12.
专业于游说美国国会的美国公共关系公司——克沃特国际公司总裁约翰·克沃特(John Chwat)先生,于1998年11月14~22日对我院进行了友好访问。访问期间,克沃特先生以他近30年代表种种势力集团游说美国国会的丰富经历为基础,分别为我院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系双学土班和95级本科生班作了关于美国“第五权力”——美国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埃德加·斯诺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后的第二年——1936年,越过国民党的军事封锁,冒险进入陕北苏区采访。他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名为《西行漫记》,生动而朴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工农英雄的革命事迹。它为世界人民打开了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真实情况的窗口;为国统区人民传递了关于红区和党的政策的信息;为外国记者开拓了采访红色中国报道中国革命的途径;为中美人民乃  相似文献   

14.
20 0 4年 2月 2 8日 ,美国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于纽约去世 ,享年94岁。世界左翼学者随后发表了很多纪念文章 ,这里选取的是《每月评论》网站 2 0 0 4年 4月 10日刊登的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所著的题为《纪念保罗·斯威齐》的长篇悼念文章。该文结合斯威齐的生平、著作 ,详细地介绍了斯威齐、他创办的《每月评论》杂志和每月评论出版社在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和推进社会主义运动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对我们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极有帮助 ,现摘译如下 ,以纪念保罗·斯威齐。一保罗·斯威齐 1910年 4月 10日出生于…  相似文献   

15.
“得克萨斯杂音” 谁都知道,美国现任总统乔治·W·布什有个习惯就是喜欢给人取绰号,不过正因为如此,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布什本人也得到了不少绰号。1972年,当布什26岁时,他离开休斯敦,前往阿拉巴马州为布什家族的朋友温斯顿·M·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月1日http://www·rebelion·org网站刊登了墨西哥著名左翼学者海因兹·迪特里奇题为《古巴:一旦菲德尔去世挽救革命的三个先决条件》的文章,分析卡斯特罗一旦去世,古巴党和政府如何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采取措施保卫和坚持社会主义。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一、卡斯特罗提出的任务2005年11月17日,菲德尔在哈瓦那大学对古巴面临像苏联那样的革命结束的危险发出了警告。为了阻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他提出了一项任务:探索“什么是使一个革命进程不可能逆转的思想或觉悟程度?”2005年12月23日,古巴的外交部长、菲德尔的前私人秘书费利佩·佩雷…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03,(9)
至少我们看见的不再是萨达姆总统了,在过去的24年,几乎每天的电视节目中都要出现他的面孔。 ——巴格达市民阿布·优素福评价4月15日英美首脑上伊拉克电视发言。  相似文献   

18.
美国解构主义理论家保罗·德曼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德里达是执欧陆解构主义大纛者,那么保罗·德曼无疑就是美国解构主义的第一人。作为“耶鲁学派”的核心人物,保罗·德曼并没有把自己的解构主义修辞理论简单地皈依于欧洲当代批评理论,他的批评具有一种独特的个性。德里达认为,解构主义在美国的发轫并非因为欧洲大陆解构主义出口到了美国,而是解构主义在美国有若干原始构形,反而是这些构形反过来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引发了独特的效应。①作为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代言人,保罗·德曼发表的作品不是很多,不过8种,其中包括他去世后出版的几部作品,以及结集出版的“二战”期间他发…  相似文献   

19.
人类潜能的“导师” 不仅是希拉里·克林顿在处心积虑如何改进美国的第一家庭,比尔·克林顿总统也在绞尽脑汁地改进他对全球第一大国的统治技能——他得不断地拜谒、聘请各种各样的顾问,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斯蒂芬·柯维就是一个为总统所重视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2004年5月7日,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在伦敦《金融时报》上提出了"北京共识".5月11日,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全文发表了他撰写的题为《北京共识》的报告."北京共识"的提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那么,"北京共识"讨论的背景是什么?其实质和意义是什么?中国学者对"北京共识"持有一种什么样的立场?对于其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为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俞可平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