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生活和专业领域的分殊 ,导致职业道德的兴起。公务员的职业的道德建设必须借助于法律 ,以法律为后盾保障公务员认真履行。统一的社会道德规范建设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外在保障 ,同时我们也必须加强统一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有机结合建设 ,使两者达到内在的和谐一致 ,这就是职业道德品质建设。法律和道德是社会进步的双翼 ,以法律作为其强制力保障的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律的规范建设 ,实现了法律—道德的统一 ,德法互助必将推动当代廉政建设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论法律语言学的学科定位--语言与法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定在对法律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上。语言是法律的表述工具 ,也是它的本体 ,语言对法律具有强制作用 ;法律是语言表述的内容 ,它对语言有制约限定作用。法律与语言互相影响互为依傍  相似文献   

3.
民法与刑法的界限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问题。以传统法学理念为视角,民法和刑法在调整对象、主旨思想、基本原则、法律性质、主观过错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均有一定联系,但两者也在以下六方面存在区别:其一,两者调整对象的主体和范围不同;其二,两者主旨思想的首要任务、历史基础和作用效果不同;其三,两者基本原则含义的伸缩程度、倡导的行为层级和自身的开放程度不同;其四,两者法律性质决定的保护重心、法律理念及规范属性不同;其五,两者主观过错的基本含义和法律地位不同;其六,两者法律责任的基本含义、基本类型和制裁措施不同。  相似文献   

4.
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组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如何适应其各项规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制来保护 ,还需要一些道德规范来弥补法律的不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两者互相促进、互为保证 ,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二)加强网络教育,构筑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在对网络治安问题的社会防控中,道德手段必不可少,因为它具有法律规范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调节作用。法律调整的是人们的外部关系,具有他律性;而道德支配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动机,具有自控性。当人们从内心形成了某个方面的道德情感、道德良心、道德信念,就能自觉地以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越轨和违法犯罪就会在整个社会机体内自行削弱。因此,除了要有健全的网络法律规范外,还必须要加强对于全民的宣传教育,提升整个社会的网络道德意识,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1、通过一些民间组…  相似文献   

6.
城市文明与市民的法律素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作用。一方面,城市的文明程度依赖于市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又能促进市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其中,市民的私法精神又是市民法律素质的核心要素,加强市民私法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将正义、公平、民主、秩序等诸多价值要素输入全体市民的头脑,从而真正促进城市的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7.
法律亚权利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在法律体系上,对待权利问题我们常常思维格式化,总是忘却习惯权利和道德权利的存在,常常只承认国家制定法即认为国家制定法是全部的法律,不仅排斥了大量的习惯法而且还否定了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与国家法律的相容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法律亚权利与主导的法律权利是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甚至互相转换的。  相似文献   

8.
一、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由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的 法和道德都是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也不例外,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体观,二者就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 一方面,在内容上,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内容上相互吸收,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律立法的基础,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来源,主要的价值目标和评判善恶,正义与非正义的主要标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的集中概括,正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治与德治共同形成完整统一的治国方略。任何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需要有法律规范提供制度保证,有道德规范提供精神保证。把握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关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董申  陈红艳 《理论前沿》2004,(24):37-37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规范,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一课题,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一)以法制为基础,建设道德规范建立健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必须以民主和法制作为保证。民主之所以必要,这是因为通过具有现代化意识的公民承诺、认可的程序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能使道德规范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道德合理性。法制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以法律程序和惩处为依托,能使道德规范具有权威性,能使基本道德规范的约束具有确立…  相似文献   

11.
网络治安问题已经成为治安问题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领域。网络环境下治安问题的治理对策主要有:健全网络法律体系;加强网络教育,构筑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提高网络执法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网络服务场所的管理,提高对网络违法行为的监控能力等。  相似文献   

12.
道德立法是我国现阶段法律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道德与法律的一致性使道德立法成为可能 ,但两者调整的社会关系领域的异同使两者既相互适应又要相对保持距离 ;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矛盾是道德法律化的滞后性所致 ,所以要加强道德立法建设。加强道德立法并不是弱化道德自律性的作用 ,而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法律保障使外在法律转化为道德主体的内在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3.
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同属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协商民主的典型表现形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互相补充。在协商主体、协商内容等方面有相同、相似或者交叉的部分。两者的区别表现在协商渠道、参与主体、协商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社会控制手段已经实现了从道德到法律的转移,但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却出现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双重失范。其原因主要在于法治的缺陷,而根本则在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整体环境。为了矫正社会失范,必须双管齐下,实现法律与道德的有机联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道德的强制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所谓道德的强制性,强调的是道德的外在制约,即加大社会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力度,或加大道德他律的力度。道德的强制性不同于法律的强制性,这表现在它们的适用范围不同,它们的强制方式和力度不同。从理论上看,道德规范的提出一开始便带有外在的强制性,而从实践上看,道德规范的提出实源于调整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就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说,强调道德的强制性就是意欲通过外在的强制性的道德规范建立起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为经济主体建构一个规范化的行为模式,以此提升社会成员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6.
法治理想社会的实现 ,与道德的积极支持和同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与立法形成、法律渊源、促进法律实施等都有着深刻的联系 ,并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还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因此 ,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 ,必须大力开展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 ,用社会主义道德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冲突表现为三种情形 :国家法律不禁止的行为 ,村规民约予以禁止 ;国家法律保障的权利 ,在村规民约里被剥夺 ;国家法律予以界定的行为 ,在村规民约中也有界定 ,但内容不一致。冲突的根源为 ,乡村同时存在法律所承载的国家权力和村规民约所承载的村庄治权。另外由于一些地方法律供给不足 ,村民更倾向求助村规民约。协调两者的冲突有三条路径 :界定之路、融通之路和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18.
政党权威与法律权威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权威。同时,两者又围绕着社会治理联系起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是树立和增强政党权威的过程,是作为权威主要承担者的政党发挥社会治理主体作用的过程。法律权威维护的过程是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方式的法律发挥自身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为了树立政党权威,使党的意志借助法律权威得以贯彻和执行;法律权威是对政党权威的约束,同时也是对政党权威的肯定。可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法律权威的维护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两者是相互契合的。两者良性互动的契合点是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社会控制手段已经实现了从道德到法律的转移,但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却出现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双重失范。其原因主要在于法治的缺陷,而根本则在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整体环境。为了矫正社会失范,必须双管齐下,实现法律与道德的有机联动。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多元化的调整机制中,法律与道德原本是两套相辅相成的规范体系,但当道德规范乏力并引发法律纠纷时,围绕两者的纠葛就变得错综复杂。近年来,在媒体带着良知冲动的捕捉下,一些道德个案反复被放大,司法对此类案件的介入不断成为焦点。尤其是在网络背景下,一些刺激公众道德神经的案件,激起众多网民满腔道德热血,于网络空间打造自己的正义江湖,混杂中难免充斥着真假莫辨、是非难分的乱象,给司法系统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