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纪红梅  邰鹏峰 《传承》2010,(9):148-149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改良和创新。当代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为中国文化的创新之源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还原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再造中华民族的创新形象。  相似文献   

2.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必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全球化的巨大冲击,新时代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应该在不断开拓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上,融入到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成果,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之永葆生机和活力,适应我国当前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更好地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增强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在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为此,要坚持明德立志,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中华文化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文化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不断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我们不仅要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取舍上张弛有度,还要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使世界文明之园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7.
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事业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应从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等角度重新追问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并不断提出文化创新的途径与策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中独树一帜,在未来的文化蓝图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世界发展的智慧借鉴。其传承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牢固确立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在把握发展大势中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加强全局性谋划,在服务复兴大局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加强战略性布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加强整体性推进,在深化协同贯通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力。由此,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不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9.
秦焕钧 《北京观察》2023,(12):68-71
<正>杨利慧师从“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他一生正直严谨,笔耕不辍、诲人不倦,“正直、勤奋、淡泊”的人生信条对杨利慧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她激励自己不断奋发向上的座右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只有在与时代共鸣的基础上,才能开创新的发展范式和新的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0.
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对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必须以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为基础,离开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此,作者概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作为其灵魂与核心的民族精神.要求结合时代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实践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继承与科学改造,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自信既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又有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而其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认同、继承、创新又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是根与源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特征可以多个角度深化对文化自信问题的认识。一、从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唯一延续性看文化自信的强大历史根基首先,从时间上看,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漫长文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它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中华传统文化太保守、已经过时的声音时而响起.因此,如何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传承、变革和创新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至关重要和紧迫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文化创新     
文炳勋 《湖湘论坛》2004,17(6):34-35
积极探索文化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与重塑的历史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必然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 ,与时俱进 ,吸取理论创新、思想创新的积极成果 ,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脊梁"。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文化交流是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件。新时代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厚重文化积淀,植根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内蕴不断强化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正>近几年来,习近平主席就弘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了许多高见,对我们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范围和重点,路径和方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等等,是重要的指示。习主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延续与昌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历史性课题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坚持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从不同的历史条件出发,提出了在总的原则一致的基础上又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观.  相似文献   

17.
科技文化是指人们运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方式及其实际成果。文化自觉就是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中国科技文化孕育于传统文化中,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创新发展,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进步发展密切相关。在文化自觉视角下审视当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推动科技文化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科技文化软实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所谓文化发展的创新 ,就是说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须自始至终保持动态的发展过程 ,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党在持续的社会实践和文化继承过程中不断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文化创新 ,自觉地以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态度把代表世界先进文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把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经济的革新和开放的国际文化交流相结合 ,从而振兴中国的民族文化。再进一步说 ,社会文化力 ,与社会经济力、社会政治力一样 ,影响着每个民族、国家的发展 ,进而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德国社会学家马…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民族复兴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从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角度,分析论证了儒学在全球文化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发展与贡献.在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历史工程中,必须继承创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和标志,新的儒学文化一定能极大的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唐智敏  刘梦娟 《传承》2008,(24):78-79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必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