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东凌 《法制与社会》2013,(12):297-298
厘清网络法律信息的概念,方能确定评价网络法律信息的质量与分布的标准。本文对法律信息、法律信息资源、网络法律信息、网络法律信息资源做了梳理,界定了法律信息和网络法律信息的种类。提出评价网络法律信息资源的质量和分布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网络法律信息资源的检索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向泷 《政法学刊》2002,19(2):42-44
网络法律信息资源有自己的组织方式和特点,掌握网络资源目录、网络搜索引擎两种常用的网络信息搜索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就能更好地检索法律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内法律网上资源正呈现一个全面发展的势头,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就此提出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目前在万维网上的各类人权法律信息资源的检索与方法,对读者了解与检索相关法律信息,特别是外国信息,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事执行法律监督数字化是检察机关加快实现新时代法律监督、精准开展民事诉讼监督的基础命题和重要任务。当前,以建立民事执行法律监督模型为核心的数字化探索实践,因存在法律监督定位偏移、数据归集渠道阻滞、算法应用技术缺位等问题,其运用场景和实践效能严重受束。为此,仍须紧盯职能定位、数据来源和算法逻辑等方面,在现有资源基础上优化革新,实现民事执行法律监督数字化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网络法律信息资源的特点和现状,强调建立法律网站导航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以清华大学法学院的中国法律网站目录为例介绍了法律网站导航的建设工作,在调查分析了国内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法律网站导航的建设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鸿飞 《法制与社会》2013,(10):233-235
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是实现现代法律机制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也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网络法制教育同样需要建立起网民对法律的信仰,需要网民即使在网络的屏障背后活动时也能够在潜意识中表现对法律至上地位和权威性的认可。要建立真正的法治国家,需要我们与时俱进,需要我们着重考虑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区别与结合,需要重视网络法制教育的建设。中国庞大的网民数量,开放的网络环境是网络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构成,达到网络法制教育的预期目标,同样也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经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民主政治的进程等都是影响法制教育理论综合发展的客观条件。培养网民的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必须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多元的传播模式等各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方法达到对网民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普及和灌输,由此加速强化网民的法治意识,促使网民最终形成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8.
网络作品集体管理制度初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将人类文明带到二十世纪光辉的工业时代;二十世纪末的今天,又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正把人类带进一个电脑与电子通讯科技结合的新纪元。从战争机器转化而来的“国际互联网络”,被定性为传播平台后,不仅形成一个数字化的环球电讯空间“地球村”,使我们实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梦想,而且开始堂而皇之地颠覆我们既有的观念,我们不能否认网络正给我们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为顺应这一潮流的发展,法律必须作出反应。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权利的保护,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网络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对传统法律提出了变革的要求.本文在对一例高校BBS用户注册实名制弊端分析和批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化生存时代如何构建网络法治的问题,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网络立法的基本原则、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介绍了美国和英联邦国家在线的法律信息资源及检索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民国原始法律资源的概况和特点分析入手,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民国原始法律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情况,提出要加快民国原始法律资源的整理和数字化进程,从而实现对这一类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是数据库的建设,而数据库的建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馆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和社会文献资源的馆藏化,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牵涉到极为复杂的法律问题。文章以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两方面内容为路径,旨在对其牵涉的法律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一个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正在形成,网络信息资源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查询文献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编目成了图书馆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文章从MARC和元数据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并就网络资源编目的发展方向做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4.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保护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保护从一开始就强调了与国际接轨 ,向发达国家的标准看齐 ,但在国家信息网络传播权设定之前却出现了网上网下法律“通用论”、现行法律“适用论”、“够用论”等观点 ,影响中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建立与完善 ,且导致对网站之间抄袭惩治不力 ,认定网络链接不构成侵权以及对电子邮件的属性认识不清等。有效规制信息网络传播 ,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相关案例司法认定上存在的问题 ,对网络链接与侵权、网上传媒的法律地位、报刊数字化权利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利限制及例外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5.
贾彬 《法制与社会》2012,(36):166-167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化进程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理念,一种生存方式.网络以其可以提供超常规模的信息资源,极强渗透能力的信息复制与传播设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复制渠道.面对新科技给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提出的挑战,如何一方面实现知识尽可能造福于社会公众的宗旨,另一方面又能最大程度的为创造者提供激励,将成为网络世界里界定临时复制与合理使用的界限的基调.因此,本文从网络作品的概念着手,分析了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争议的临时复制问题是否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在最后界定了网络环境下临时复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曲笑飞 《法律科学》2013,31(1):30-38
法律的数字化是一个值得关注但至今尚未被充分关注的现象.法律与数字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体现在两方面:现实存在的模糊性导致我们必须通过数字化的形式以达致认识的精确性,而现实存在的秩序性使得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来表达法律成为可能;数字的格式化特征与法律所追求的客观性不谋而合,而法律所需要的可操作性恰可借助数字的工具功能得以满足.数字化是法律形式化的主要实现途径,数字赋予了法律以科学性、客观性及正当性,法律的数字化可有效地规范自由裁量权.法律对数字的过度依赖也容易导致实质上的不平等,且将会引发功利主义的泛滥.法律的工具理性需要数字化,而人性则是无法数字化的.法律的数字化只能是有限的、相对的.  相似文献   

17.
尹建国 《法学》2023,(1):65-78
判定网络虚假、诽谤性有害信息的法律范围,涉及表达自由权、名誉权、监督权、隐私权等多种权利间的冲突问题。判定网络虚假、诽谤性有害信息不能根据权利位阶次序理论得出一劳永逸的判定标准,个案中的利益衡量是具备正当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在进行利益衡量和具体判定时,一是要根据网络信息属事实陈述还是意见表达,区别适用“真实如否”“合理查证”“合理评论”与“真实恶意”判定标准;二是要根据信息指涉对象,对公共人物和非公共人物、法人与自然人分别课以程度不同的容忍义务;三是要根据信息侵犯的利益属于特定私益还是不特定社会秩序,准确界定信息危害后果。长远来看,设计更为明确细化的法律规则和司法解释条款,辅之以制定行政解释基准、发布指导案例等方式,是统一勘定网络虚假、诽谤性有害信息法律范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法律信息电子资源具有复杂性、分散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分类有多种方式。法律信息电子资源在Internet分布非常广泛,并呈由于法律信息电子资源不同于传统文献资源,因此需掌握电子资源的检索策略、检索技巧,有目录式检索和关键词检索两种方式,根据需要采取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9.
需求是法律创造之母,信息权的提出是信息社会对法律科学发展的客观诉求。作为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要素,信息成为独立法律客体,具有必然性。本文在对信息及信息权概念界定和特征概括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信息权所具有的四大权能;通过与国外信息立法的比较借鉴,分析了我国信息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针对我国当前信息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类型化研究,呼吁相关立法机构制定专门信息法律,以期形成体系严谨、内容统一、技术完备的信息法律部门与信息法律科学。  相似文献   

20.
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发现--网络生存定律:信息社会离不开信息公开与信息自由.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两个趋势:那就是"开放"和"自由".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生的所有变化都可归因于信息公开与信息自由.信息应当是自由的,但是,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版权是信息财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关注的是"创作投入".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为信息的复制和传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当下最大的问题是对信息生产者和创造者保护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