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国际舆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中出现了中国过度自信说、中国和平崛起说和中国和平崛起不确定论三种观点。不同认知背后反映出权力政治、国内政治和利益攸关方三种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解释逻辑。要读懂中国,国际社会应在多维度的统一中认知中国,既要从时间维度看今日之中国,也从空间维度看世界之中国,还要从实践维度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演变中看变化的中国,更要在换位思考中去理解中国。  相似文献   

2.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中国和平崛起理论出现,并具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即一种新的和平的大国兴起模式。其背景是在全球化、现存的世界政治体系和中国国内资源整合等因素影响下,中国需要塑造自己在新世界格局中的大国地位。中国和平崛起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使美国和中国周边利益相关国家有所顾虑,为此中国已使用新的“和平发展”提法。中国的和平发展之中,因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制约,仍然面临相当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学术界和政策界对公共外交热议不断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将“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列为中国外交的任务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外交是国家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总体外交布局。本文在介绍西方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等,就如何提升我国公共外交的质量,提出相关的分析和见解。  相似文献   

4.
未来5-10年,中国国家战略仍是发展国内经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繁荣、和谐。为此,中国外交将根据内外形势变化做必要调整,更全面地设计和经营对外关系,展现积极有为的大国形象,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引导作用和影响力;与国际社会共同寻求建立一种能适应新现实、稳定而有效的国际体系架构。中美之间应建立避免误判和对抗的沟通和管控机制,构建一种和平共处的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崛起的方式, 必然是和平的, 对内以建立和平、民主、文明的中国为发展目标, 对外以合法的方式 获取资源和发展动力, 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将以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方式, 求得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向 国际社会兑现和平崛起的承诺。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公共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各国都把如何应对中国崛起作为战略考量。中国要为国家振兴营造更宽松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就须更加重视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华认知问题,公共外交因此负有重要历史使命。开展公共外交要以我为主、立足国情、兼收并蓄,借鉴吸收外国成功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公共外交模式,政府和公众双管齐下,精心培育骨干力量,重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和平崛起”是中国外交的新思维, 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 诺。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 和平崛起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就是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中国公共外交的指导理论、沟通理论和价值观理论,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必须从中国外交理论出发,吸收国外理论的精华,针对中匡的战略目标,构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理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机遇和若干基本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平崛起”与“重要战略机遇期”概念密切相关 ,而从 2 1世纪初期世界基本格局和基本潮流出发分析和设想 ,中国在其中的基本战略机遇主要有五项。中国和平崛起首先需要在本区域国际关系内的三大“平台” ,连同今后一个时期里尤其需要和可行的三方面国家力量构建。在中国争取实现和平崛起的今后一个历史时段时 ,外部环境中的首要障碍或危险是台湾独立。中国必须以相对而言澄清和“简化”了的战略坚决阻止台独 ,并且有意志、体制和力量的切实准备 ,以便一旦必须就要用武力制止台独  相似文献   

10.
和平崛起是中国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能否打破世界各国崛起的常规方式,普遍表示关切。对中国来说,从自身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和平崛起是必然选择。国内外客观环境发展趋势总体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崛起已经作为中国的战略抉择付诸外交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给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注入了新的内涵。在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协作下,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在崛起方式上独辟蹊径,走出一条和平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11.
权力和平转移的条件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骥 《国际观察》2006,29(4):41-46
奥根斯基权力转移理论中关于权力和平转移条件的观点--从维护国际体系既存主导大国的利益和地位出发,竭力防止崛起国家改变国际权力分配的基本格局,并未从根本上回答权力如何和平转移的问题.权力转移理论的最新发展对权力和平转移的条件提出了不同观点.本文将评介这些观点并进一步研究崛起国家实现和平发展的条件,并将其运用于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考察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非洲外交视野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进程中,非洲大陆是中国树立自身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舞台。中国半个世纪的对非外交为自身塑造了"患难与共"、"平等待人"、"互利双赢"、"文化亲和"、"发展典范"的良好国家形象。但近年来中国与部分非洲国家的经贸摩擦和价值观分歧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在非洲的形象魅力,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以优化和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声誉与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外交战略与和平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国际环境中,中国实行和平发展战略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完善外交战略与外交理念,妥谋外交总体布局,是妥善利用机遇和应对挑战,推进中国和平发展进程的关键,也是中国外交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特征:大国之间的竞争成为良性竞争, 不会由 于竞争而导致全面对抗;全球性问题突出带来了大国之间的多边合作。全球化加速发展为中国和平 崛起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而中国的和平崛起将进一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的和平崛起 必须建立在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妥善顺利解决全球化给中国带来各种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防范中的合作--俄罗斯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心理图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俄罗斯对华关系在快速平稳推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中国威胁”与“中国崩溃”的不和谐之音。俄罗斯对于中国的崛起表现出二律背反的复杂心态,既借重又怀疑,既合作又防范,呈现出在防范中合作的特点。尽管这种杂音在两国关系的进程中若隐若现,甚至在某一事件上、某一阶段中突然放大,但是中俄两国政府、两国人民始终将中俄战略协作置于各自外交的重要地位。在两国关系的实践中,互信互利的战略合作始终居于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中俄关系整体上合作大于防范,信任大于猜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历史的经纬看,中国必须走一条与传统大国崛起不同的和平崛起之路。中国能否和平崛起既取决于中国对发展道路的选择,也取决于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承认与接受程度,而这一对关系是可以相互建构的。中国和平崛起战略包括与邻国建立起牢固的睦邻友好关系,与大国建立起稳定共处关系。中国和平崛起将对世界提供新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7.
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中国和拉美国家都在寻求未来进一步提升双方全面合作关系的可能。与中拉飞速增长的经贸交流和成果卓著的官方外交相比较,中国目前在拉美的公共外交依然存在内容较为单一、目标比较模糊等问题。本文将中国对拉美的公共外交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其目前以文化手段为主的特点,提出在文化与语言等相对陌生的中拉之间,中国对拉美的公共外交需要与欧美国家有所区别,根据中拉整体合作的发展方向和拉美地区的特点确立政策侧重点与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拓宽公共外交推行渠道。  相似文献   

18.
和平崛起与保障和平--简论中国崛起的战略与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平崛起是中国的战略选择。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实行行之有效的战略、策略,以避免外部强权以战争手段阻止中国崛起和避免卷入外部战争,以及消除民族分裂势力对国家生存的威胁。其中的关键一是坚持以保障和平作为中国外交总目标和中国崛起的归宿与出发点,建立全方位的对外友好合作关系;二是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使强权国家承担不起用战争遏制中国崛起的代价,并威慑台独分裂势力,使其不敢铤而走险走上分裂国家的绝路。  相似文献   

19.
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构成中国的总体外交格局。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而新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为公共外交提供了更广阔的运作空间。2009年中共中央提出的国际战略新任务为中国公共外交指明了方向。公共外交工作者的当前努力目标,应当是加紧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提高公共外交战略谋划和战术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郑华 《国际观察》2012,(2):66-71
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推动了中国软实力的逐步提升和公共外交的蓬勃发展,但在此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感到困惑的议题,如以何种方式整合公共外交“形散而神不散”的研究选题,既做到在主题单元内研究议题的深化和细化,又做到最大程度跨学科整合资源?如何应对公共外交中的“精英路线”和“平民浪潮”,二者何为先?在“垂直化”和“网络化”并行的二元实施结构中,外交官应扮演怎样的角色?为此,本文将从以上三大困惑切入,从公共外交的组织架构、目标群体特点、实施主体三个层面分析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特质,并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先进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府——非政府组织——学术研究团体”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模式;“精英为首要、平民为基础”的目标群体双轨并行模式;以及加大外交官在公共外交领域培训力度等主张,以期为我国公共外交事业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