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网络造句”是近年来在我国青年网民中出现的特有的、空前的、最热烈的文化现象.本文撷取网络造句的大量语料做微观考察,同时将它们纳入后现代社会、泛娱乐化的宏观视野,以及草根文化狂欢现象的宏大叙事中,运用大众文化理论、特别是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系统地分析当前网络传播中草根狂欢现象背后的各种建构性力量,从而揭示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和一个时代的深层图景,并希望对未来文艺走向和文本模式的嬗变具有前瞻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浩 《求索》2010,(7):216-218
在西方学界以复调和狂欢化理论著称的巴赫金和以接受美学闻名的伊瑟尔,表面似无学术关联,实际上文本问题是他们的理论聚焦点。他们都阐明了文本的事件性并发现:文本是对话的开放结构,文本意义产生于对话关系中。由此,他们从人本主义立场守护了文本的人文性和接受者的主体性。不同的是:巴赫金理论中的理解者是实际接受者而伊瑟尔理论模型中的"隐含读者"是结构性预设;巴赫金的文本理论重视历史性而伊瑟尔的文本理论缺乏历史性。这种差异源于巴赫金的超语言学、历史感和伊瑟尔的现象学立场的区别。在比较中可以发现,巴赫金比伊瑟尔更为彻底的坚守了接受者的主体地位,而且巴赫金的文本理论较之伊瑟尔的文本理论具有更为辩证圆融的阐释效力。  相似文献   

3.
宾阳炮龙节     
《今日广西》2010,(5):49-49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是广西宾阳县的炮龙节,这一天的广西南宁宾阳县成了世界上最热闹的地方,当地有千年历史的“炮龙节”,使整个县城陷入狂欢之中,55万当地居民和周边地区游客在这里体验了一回“中国式”狂欢。  相似文献   

4.
方新文  边林 《前沿》2011,(12):48-51
当代的对话理论是与前苏联思想家米哈伊尔.巴赫金(M.M.Bakhtin)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章对巴赫金的对话思想演进进行了解读,首先,巴赫金对话思想的起点在于对传统语言学的批判,即超越语言学而对"对话关系"予以关照;其次,巴赫金用语言问题来解答"人"的问题,揭示了人的生活的"对话"本质。  相似文献   

5.
“一”和“多”的关系历来是西方哲学的主题,而近代哲学从康德开始对主客体关系的审视,无不充分体现出西方哲学通过同一性原则把握世界的终极意图。阿尔都塞偶然相遇唯物主义思想不仅是他对早期结构主义思索的理论升华,也是他晚期致力于一种超越唯物和唯心之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理论构建,更为当代后马克思主义“差异性”“多元性”“不确定性”思想开辟了道路。如何解蔽阿尔都塞偶然相遇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审思,是时代给予我们的问题。从“非同一性”这个全新视角来挖掘偶然相遇唯物主义的理论意涵,不仅能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阿尔都塞晚期思想中偶然性和相遇的逻辑,也得以重新思考哲学思想史中有关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者一种可能的、全新的生存样态,以能动地回应当代社会的微观实践。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萨伊德(Edward Said)的"理论旅行"的概念以及巴赫金(Mikhial Bahktin)的狂欢理论,对《阴道独白》这一女性主义的文本从美国到中国又传回美国的跨国旅行和本土化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旨在探讨第三世界妇女运动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与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对话,从而达成一种从边缘到中心的反向的知识流动(reverse flow of knowledge)。  相似文献   

7.
时事点评     
《今日海南》2007,(12):7-7
对于这种“猜疑一切”的舆论氛围,我过去曾认为这是一种社会信任制度缺失下的制度性焦虑。后来经过了“华南虎事件”,质疑越来越多,猜疑思维越来越普遍化,甚至毫无根据地怀疑“嫦娥”失踪和月球图片造假,我感觉问题并非都出在制度上,“猜疑一切”中也有人们自身的毛病和网络的弊病。作为一种吸引关注和制造轰动的姿态,怀疑越来无厘头和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大众狂欢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张婷 《长江论坛》2023,(2):42-49
西方学者批判反思资本宰制的消费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五种理论进路。一是着眼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出无止境的消费引发自然对人的“反控制”;二是着眼于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提出象征性消费造成严重的身份和阶层“区隔”;三是着眼于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提出“占有式”消费泛滥导致主体自由的丧失;四是着眼于人与文化关系问题,提出“大众文化”消费对主体批判意识的消解;五是从“日常生活批判”角度揭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殖民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吸收这五种批判路径所蕴含的有价值思想资源,对于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防范和规避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所面临的消费主义社会文化困境,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巴赫金有关理论对妇女研究的启发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哈伊尔@巴赫金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美学、诗学、语言学、符号学、历史文化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均有重大建树.西方女性主义者已注意到巴赫金对话、狂欢化、复调理论对性别研究的指导意义并运用到实践中.相比而言,国内有关巴赫金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文艺学、诗学、美学等领域,希望女性研究界能够在哲学、社会学层面上发现其理论中有关平等、对话等思想对女权主义、性别研究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从而丰富国内妇女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复调原指音乐,来自希腊语,意即由几个各自独立的音调或声部组成的乐曲。巴赫金借用这一概念开创了复调理论,其观点主要体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他称陀氏是“复调小说的创造者”,还将陀氏以前的小说称为“独白小说”,并以托尔斯泰的小说为典范来同“复调小说”区分。在进行这种理论论证的过程中,他说:“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又说“自我存在于他人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接壤处,一个意识无法自给自足,无法生存,仅仅为了他人,通过他人,在他人的帮助下我才展示自我,…  相似文献   

11.
孙瑞灼 《广东民政》2010,(10):62-62
又到“十一”黄金周,对于不少城市上班族来说,少不了要外出旅游、购物、娱乐、休闲……黄金周调动了数以亿计的城市人加入到一场轰轰烈烈的“集体狂欢”中,但是在这场“狂欢”的背后,  相似文献   

12.
长篇小说《曾在天涯》(阎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试图把文学当作一种价值的选择方式和生命思考方式,这在海外题材创作中,是很少见的,小说拓宽了海外题材创作的领域,在文学意义上构成了独特的景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将小说称之为“大陆留学文学的第二代作品”。小说的核心问题,是对个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是现代人自我意识的焦点。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与世界的关系如何?我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何在?我能够做什么而这对世界又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应该或者是否可能去追求超越自我生存需求的价值?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历史观变革既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与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相统一的革命宣言,也是哲学批判与生活现实批判内在一致的“新世界观”。为了避免偏离马克思思想内核而导致无根的理论僭越,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以“在历史中”而非“超历史”的观点来思考人的历史及其发展,注重马克思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思维逻辑、价值诉求和理论成就的整体性,自觉体认马克思历史观现代变革的思想真义。  相似文献   

14.
杨坚 《传承》2010,(30):154-155
巴赫金思想启发了很多后来的学者和创作者,多个现代思想流派都追溯到巴赫金。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运用的复调小说理论,成为后世创作思想和批评理论的经典。复调理论是巴赫金早期作品中"外位性思想"在美学领域的发展。通过分析程抱一的个人经历和小说创作,印证巴赫金思想及其小说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季中扬 《求索》2008,(7):176-178
所谓“快感文化”思想,特指关于非压抑性文明的一种文化思想;在这种文化中,快感不再服从政治、经济、道德、美学的需要,它能够无阻碍地得到满足。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自席勒以降,尼采、弗洛伊德、马尔库塞、乔治·巴塔耶相继阐发了“快感文化”观念,形成了一个思想传统。在后工业社会中,由于媒介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当代审美文化出现快感化倾向,但这并非“快感文化”的实现,相反,“快感文化”思想作为一种文化批判理论,可以为我们批判性地思考当代审美文化的快感化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刘玲 《求索》2004,(11)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 ,特别是从拉康理论的角度来看 ,身体在网络聊天世界中作为一个景观呈现出来 ,消解了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二元对立。身体在网络之中进行着镜面狂欢 ,并享受着自身带来的剩余快感  相似文献   

17.
美国黑人文化认同的历程——以《桑尼的布鲁士》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丽 《求索》2007,(1):192-194
文化认同问题曾长期是美国黑人所面临的严峻考验。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小说《桑尼的布鲁士》,通过对叙述者“我”的心理变化的描述。巧妙而深刻地揭示了一部分黑人的文化认同的历程。“我”曾长期以“他者”的心态对待黑人及其遭遇,与真实的黑人世界格格不入。后来经过各种事件的触动,特别是在桑尼的音乐的感召下,“我”最终融入了黑人生活,完成了对本族文化的认同,从“他者”变成了“我们”中的一员。这一文化认同过程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黑人的精神经历,也包含了鲍德温对黑人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王艳  古天姣 《长白学刊》2009,(5):153-154
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对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文化思想特别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而邓小平则更注重对于现状和未来以及外部世界的思索。“解放”、“开放”、“发展”的文化本质和思想内涵,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在当代,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迅猛发展,邓小平的文化建设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尹北直 《前沿》2014,(7):22-25
“以人为本”思想,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理论特色;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的生动例证,在理论创新中蕴含了文化创新,生动体现了建设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党的理论自信与全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总体设计(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1.本课是全书的落脚点《前言》第一句首先指出:“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有关认识世界的理论即:人对外部世界现象、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包括: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等,都已通过教材一至七课的分析,做出了较系统、较全面的阐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