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判主体是民事诉讼的基本构成要素,《民事诉讼法》对于审判主体规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程序,审判组织和回避是其中重要的两项制度。实际上,这些制度和程序皆可从审判主体的'构成'或'资格'角度加以整合探讨。独任制、合议制和审判委员会构成了我国民事诉讼审判组织的基本组成形式,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行政化'、'形骸化'等问题也进一步印...  相似文献   

2.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已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审判工作日益发展的需要,必须予以改革。审判委员会的性质应当是审判管理组织,而不是司法审判组织。审判委员会的功能存在异化现象,需要加以重构。重构后的审判委员会功能应当包括司法指导功能、司法监督功能、司法整合功能和司法审议功能。其中,司法指导功能是审判委员会的主要功能。审判委员会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法治进程的不同阶段,审判委员会的各种功能都有此消彼长的可能。只要牢牢地把握审判委员会所具有的审判管理的本质,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才能走上正轨,审判委员会制度才能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司法审判制度。根据现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其“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作为人民法院内部最高的审判组织,审判委员会在审判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和不断深入,强化庭审功能,强化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诉讼程序,高效审理案件,德国《民事诉讼法》设立了独任准备法官制度为充实审理服务。由于和证据调查中的直接主义背道而驰,独任准备裁判的法官权限随之扩大,摇身一变为独任审判型法官。由于是否独任审判取决于合议庭的裁量,限制了独任审判制度的适用范围。面对诉讼案件激增,基本型独任审判法官应运而生以缓解法院日益不堪的审判重负。相较德国全方位扩大独任法官审理而言,我国独任审判制度适用范围狭窄,未能担纲审判第一线的重任,扩大独任审判的适用范围并将案件独任化乃是缓解审判负担、迅速解决纠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简单的民事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有的县人民法院在执行这一法律规定时,片面地理解为独任审判就是由审判员一人审理,无需书记员担任记录。因此,他们在进行独任审判时,从立案、调查、询问  相似文献   

6.
刑事审判公开问题实证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年来的司法实践来看,刑事审判公开在我国未能充分实现其制度价值,课题组通过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开展实际调研,就审判公开原则在我国立法、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中既有理论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法律规定本身不完善、司法人员在适用法律中的偏差等诸多因素。鉴于此,课题组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其中包括裁判文书的公开、审委会委员的回避、旁听制度及媒体直播的完善等,力图为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实践部门提供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强化合议庭职责是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我国法律对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经济案件的审判组织形式早有明确规定,但实际上人民法院长期以来在审判实践中采取的是类似于行政机关的首长负责制,即承办案件的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无权决定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如何裁判要由领导决定。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只审不判,一...  相似文献   

8.
合议制度是我国基本审判组织制度之一,但在司法实践中,合议制度很大程度被合议制独任化的潜规则所替代。本文试图描述合议制独任化的现状,揭示其成因、优势和缺点,并从合议制独任化的角度提出一些改革我国合议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合议制度是我国基本审判组织制度之一,但在司法实践中,合议制度上很大程度被合议制独任化的潜规则所替代。本文试图描述合议制独任化的现状,揭示其成因、优势和缺点,并从合议制独任化的角度提出一些改革我国合议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陈庭会 《行政与法》2006,(2):112-114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地法院陆续开展了审判管理改革,许多法院还制定了审判流程管理规则,但由于对审判流程管理的理论研究较少,导致部分法院审判管理方式改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本文从考察审判流程管理提出的时代背景入手,阐明了审判流程管理的内涵,论证了审判流程管理存在的法理基础,并结合实践提出了构建审判流程管理有效运行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11.
刑事简易程序审判组织模式改革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保司法公正 ,提高司法效率 ,是刑事简易程序审判组织模式改革的终极目标。刑事简易程序独任审判庭的“一审多助多书”组织运行模式 ,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的改革尝试。这一审判组织由 1名独任法官 ,4名法官助理和 2名书记员组成。实践证明 ,这种对原有审判组织模式的改革是成功的 :一是提高了审判效率和质量 ;二是排除了独任审判先入为主的弊端 ;三是突出了独任法官的主导地位 ;四是明确了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的职责 ;五是降低了诉讼成本。  相似文献   

12.
周颜 《政法学刊》2001,18(5):21-23
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不但可行,而且是势在必行。在改革中应坚持吸收和借鉴适合国情、充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依据法律改革等原则,同时要注意重点改革举证制度、强调当庭质证和认证、强化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依照我国法院组织法、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采取独任庭、合议庭、审判委员会三种审判组织形式,其中,合议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审判组织。审判实践中,各级法院普遍存在实行承办人制度的做法。在独任庭审理的情况下,独任法官与承办人合二为一。在合议庭审理时,由于目前对承办人制度的涵  相似文献   

14.
印度捕获审判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士臣 《法学杂志》2002,23(4):52-55
研究印度的捕获审判理论 ,有为我国制定安全对策提供依据和为我国捕获审判立法提供借鉴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此为目的 ,文章分析了印度捕获审判的一些基本制度 ,其中包括捕获法院的设立、解散、组成和功能 ,捕获法院的管辖权 ,捕获法院的程序 ,捕获法院适用的法律 ,以及捕获品的处理 ;同时探讨了印度捕获审判理论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制度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在我国行政审判体制改革的各种方案当中,行政法院等专门行政审判机构独具明显的体制优势和专业优势,当属最佳选择。关于专门行政审判机构的模式,首先应以实质解决行政争议为突破口,以诉讼类型化为基本思路,以保护无漏洞和监督无死角为努力方向,全面优化行政审判职能,然后按照新的职能要求,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明确其地位、结构、成员和管理等制度要素。在构建专门行政审判机构当中,必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立足现有司法资源,稳妥推进且不轻易放弃;必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检察监督和行政复议等制度相互协调,兼顾司法便民,避免行政审判因改革而遭受冲击;必须以完善顶层设计为前提,尤其是先解决好谁来提供试点依据、基本法律是否修改以及如何修改、专门行政审判机构的组织和职权如何明确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审判权力监督制约是贯穿于人民法院改革与发展始终的一个主题。在审判权力配置的重心向合议庭和独任法官下移后,审判权力监督制约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从实践逻辑看,审判权力能否更为充分地为合议庭和独任法官所行使,并不取决于法院管理层放权的力度,而更主要决定于监督体系与监督机制是否完备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之合理性质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建平  徐英荣 《法学》2006,(7):91-98
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长期以来处于虚置状态,但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这项制度成为各地法院的重要改革举措。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违背了审判委员会应有的逻辑发展思路,违反了秘密评议原则,破坏了控辩平衡,有悖于程序公正,也不符合监督的基本法理,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难题,并导致弊端丛生,其合理性和实践效果均值得质疑。  相似文献   

18.
建立审判哲学理论指导审判改革实践○王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审判活动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审判方式改革,为了给审判方式改革提供直接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作指导,必须建立审判哲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描述我国独立审判的现状入手,探析影响我国独立审判的因素,分析独立审判的重要意义,寻求完善我国独立审判的途径。独立审判作为司法独立的核心和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却因为法院体制和法官管理行政化、舆论媒体和涉诉信访压力的影响,不能完全实现。审判不独立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要重新树立司法权威,维护司法公正必须从保障独立审判开始。本文根据影响独立审判的因素,针对性的提出改革法院管理体制和法官制度、规范舆论监督、改革信访制度等有效措施,希望对改善我国独立审判现状有些许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重要司法制度,创制者欲以其来解决冤假错案频发、案件质量低下等问题,但实际上,审判委员会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运作中均存在着较多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审判工作的需要了。本文就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起源、弊端等问题做出分析论证,并就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存废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