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08年8月,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开表态:今年年底前,全省各中级人民法院全部实行注射执行死刑。此消息一经发布,便瞬时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注射式死刑在现代刑法学界中被视为最为文明、最人道的死刑行刑方式,早在12年前就被引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的条文之中。但是,这项新的措  相似文献   

2.
刑罚个别化理论以罪犯人身危险性为核心,主张个别预防,强调刑罚执行方法、方式多元化。刑罚个别化包括量刑个别化和行刑个别化。行刑个别化是刑罚目的之于行刑的个别化要求,是教育刑理念确立的成果。行刑个别化原则溯源,刑罚从报复刑、威慑刑、等价刑、报应刑,走向矫正刑、折衷刑。行刑个别化具有教育功能、感化功能,与"刑罚经济"相呼应,也是有效避免短期自由刑产生各种弊端的对策之一,并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个别化处遇、个别化教育之完善,最后提出行刑个别化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三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减刑假释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利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一、各国减刑、假释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沿革 各国近代之前的刑罚,以死刑、肉刑、流刑为主,独立的剥夺自由刑很少;旧称的"大狱"混合关押未决犯、待执行的死刑犯、流放犯,具有监狱、看守所的双重功能,没有专门执行剥夺自由刑的监狱.商品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以自由刑为中心的现代刑罚制度和专门执行剥夺自由刑、矫正罪犯的现代监狱,据此派生出减刑、假释等行刑制度.  相似文献   

4.
死刑是一种处罚犯罪人的最高刑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死刑采用枪决或注射等方式执行。”这样,在我国就出现了两种死刑执行方式并存的局面。然而,这与刑罚的目的、刑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刑法的谦押精神是相背离的,从死刑执行方式发展的历史上看也是不符合其规律的。因此,将死刑的执行方式统一于注射成为今后我国执行死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刑罚由严酷向宽缓的方向发展,是世界刑罚发展的规律。近代以来,刑罚中心由死刑、肉体刑移向自由刑;当今社会,自由刑由封闭的监禁刑向开放的半监禁刑、非监禁刑发展,都是这一规律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权观念的进步,刑罚执行过程中的社会化趋势逐渐被大家接受、认同,并在行刑过程中积极应用。一、行刑社会化的含义及理论基础。行刑社会化,是指为了罪犯复归社会而形成的行刑理念和模式,是实现罪犯再社会化的一系列方法和制度的总称。其理论基础主要有:1、人道主义理念。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刑罚人道主义的思想。洛克指出,刑罚不是支…  相似文献   

6.
自《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以来,"死刑过重,生刑过轻"的刑罚结构开始得到调整,自由刑的服刑年限逐渐提高,减刑的门槛也逐步抬高,尤其是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规定》(法释[2016]23号)出台后,这一趋势体现得尤为明显。这种关涉自由刑配置的调整给监狱监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监管风险大幅提升,监管安全受到空前的挑战;另一方面以减刑为核心的计分考核制度面临失效,冲击着以劳动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行刑模式。面对这种新形势,监狱在行刑过程中必须转变行刑理念,完善处遇制度,让计分考核制度重现活力;同时也应当转变行刑方式,在分监区关押的基础上探索个别化的行刑模式。  相似文献   

7.
刑罚个别化理论以罪犯人身危险性为核心,主张个别预防,强调刑罚执行方法、方式多元化.刑罚个别化包括量刑个别化和行刑个别化.行刑个别化是刑罚目的之于行刑的个别化要求,是教育刑理念确立的成果,其具有教育功能、感化功能,与“刑罚经济”相呼应,也是有效避免短期自由刑产生各种弊端的对策之一,因此,应结合我国国情对个另化处遇、个别化教育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为缓解民众对废除死刑的担忧,日本学者提出了绝对的无期刑、相对的无期刑、不定期刑、有期刑、死刑执行延期制度等多种死刑替代刑罚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的利弊作了深入的剖析。同时,日本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我国特有的死缓制度。作为废除死刑的前提,我国同样面临着死刑替代刑罚的问题。在现阶段可以考虑调整死缓制度的定位,使其发挥死刑替代刑罚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死刑的修改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死刑的关注,既然死刑的现实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需要对死刑执行方式进行改革.从电影《绿里奇迹》中所刻画的美国电刑的执行过程出发,可以窥见我国目前死刑执行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应当废除枪决并将注射死刑作为唯一的死刑执行方式.同时,“人道屠宰草案”也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0.
社区服务刑作为非监禁刑的一种重要形式,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和刑罚轻缓化的特征,有助于实现犯罪人的再社会化、避免短期监禁刑的弊端。在我国,社区服务刑可以平衡监禁刑与非监禁刑的轻重程度、完善我国的刑罚体系,推进社区矫正制度的落实以及降低行刑成本、实现行刑的经济性。在刑法中将社区服务刑规定为一种附加刑,并限定其适用的条件、执行程序和执行的内容,对完善我国刑罚体系不失为一个有益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死缓制度中的期限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是我国刑事立法的独创,有利于贯彻“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但在死缓执行的过程中,死缓减为徒刑的期限、死缓犯执行死刑的期限及其相关期间的计算这三个方面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保留并且适用死刑最多的国家,其对死刑案件设置了严格的诉讼程序,如特殊的死刑的诉讼提请批准程序、大陪审团制度、“人身保护令”制度、死刑执行方式等,以期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错判、误判的死刑,保障公民的生命权。这对我国的死刑案件诉讼程序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虽然《刑事诉讼法》第214条只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可以适用监外执行,但从法理及法律解释的角度分析,对于被判处死缓和无期徒刑的罪犯,无论其是在原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或者无期徒刑后来又被减刑为有期徒刑的,还是原判死缓或者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和无期徒刑服刑期间,都应当作为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对象。  相似文献   

14.
终身监禁是将“牢底坐穿”吗?对此需要从法教义学的视角对终身监禁变更执行中的争议问题进行分析。终身监禁不是《刑法》第50条第1款死缓变更的例外规定,被判终身监禁的罪犯在死缓考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为25年有期徒刑。终身监禁中“不得减刑”的规定不是《刑法》第78条“可以减刑”的例外规定,而是该条“应当减刑”的例外规定,罪犯在终身监禁执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不能减为有期徒刑,而应继续执行终身监禁。终身监禁不是《刑事诉讼法》第265条暂予监外执行的例外规定,对于被判终身监禁的罪犯可否暂予监外执行,应当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65条的规定予以确定。总之,判处终身监禁并不意味着罪犯一定要将“牢底坐穿”,执行终身监禁则意味着罪犯要将“牢底坐穿”。  相似文献   

15.
刑罚执行工作是监狱工作的核心.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以刑罚执行为其职能.通过刑罚执行,实现对罪犯的惩罚与改造,最终实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面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刑罚执行现行机构设置、减刑比例、保外就医中存在的问题等影响刑罚执行工作作用的发挥,需要进行"大处(科)室制"、减刑规范化、罪犯疾病医疗社会化等项改...  相似文献   

16.
自战国以来,徒刑逐渐取代了肉刑,成为主要的刑罚,然而死刑过重、徒刑过轻的难题始终无法解决。流刑的确立正反映出历经漫长的岁月,终于在死刑和徒刑之间找到了一种轻重较为适中的刑罚。流刑的出现使得我国古代尤其是唐朝以后的历史时期死刑的判决和执行几率大大降低,也成为我国古代就死刑存废争论的先决条件。流刑制度的形式就是在今天,对现代刑罚种类和形式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监外执行制度的设立,体现了我国惩罚罪犯与改造罪犯相结合的人道主义刑事政策。但是,因为制度上的不完善和执行监管不到位,监外执行制度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脱管漏管现象严重、对监外执行罪犯引导教育缺失等,严重损害了法律和刑罚执行的严肃性。文章以云南安宁市监外执行现状为视角,对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死刑面临着诸多的困境。这些困境既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要解决这些困境,可采取一些措施,诸如改善与死刑有关的立法、量刑和执行,并加强对国内死刑的犯罪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从立法到司法实践,我国死刑执行程序较以前对死刑犯人权的尊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具体操作细节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理念到原则、从制度到规则、从监督到保障、从责任到追究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完善我国死刑执行程序,确保通过正当的死刑执行程序,切实贯彻“少杀、慎杀、严禁错杀”的死刑政策,并通过合理人性化的制度设置切实保障死刑犯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