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时候,母亲让算命先生为我算命。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将来是个当官的料。”算命先生纯属“瞎说”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部队被作为当官的“料”培养,结果没能当成“官”;80年代初,我考入国家干部行列,但还是企业里的副职。可是,别人的“官”越当越大,我却是“官”越当越小,从副科级“升”到正股级,别人在仕途上“前进”我却在“倒退”。为我“鸣不平”的人都说我最大的“缺点”是不会看领导的“眼色”行事。  相似文献   

2.
陆定一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定一是我的老领导,自我到中宣部工作起到“文革”爆发时的18年中,我一直在他领导下工作。 1966年,毛泽东称中宣部为“阎王殿”,并且发出了“打倒阎王,解放小鬼”的号召,陆定一就成了“大阎王”,我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阎王”身边的“大判官”。“大阎王”被打倒了,他不再领导我了。但“文革”后他从被关押的地方放出来,见面时我还是叫他“陆部长”,一直到他去世我都没有改口。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把人的发展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本我”即动物的人,“自我”即有自我意识的人,“超我”即有高尚境界的人。“本我”的人终身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如同牲畜,不知一生之所事;“自我”的人,有自我意识,个性明显,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超我”的人,超越了自我,胸怀宽广,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时刻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铭记心间。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是一个不断递进、不断提升的过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经历的过程和能达到的目标。特别是从“自我”到“超我”,有些人通过自身修养达到…  相似文献   

4.
清泉洗心     
一算“政治账”,我自毁前程。 二算“经济账”,我倾家荡产。 三算“名誉账”,我身败名裂。 四算“家庭账”,我夫离女散。 五算“亲情账”,我众叛亲离。 六算“自由账”,我自陷牢笼。 七算“健康账”,我身心交瘁。  相似文献   

5.
“傻子村官”是群众对我的亲切称呼,也是我在“为官”征途中无悔的选择。从做出“傻选择”到立下“傻规距”,9年多的时间里,我鼓起“傻劲”带领群众破解了“饮水难题”,建成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使全村走上了致富路。2005年9月,我放弃了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汽车修理工作,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人都不理解,叫我“傻子村官”。  相似文献   

6.
《学习导报》2012,(4):37-37
《世界名言博引词典》里,有这样一段对话:“你是何人?”“我是征服一切的机会。”“为何踮着脚?”“我时刻在奔跑。”“为何你脚上生有双翼?”“我乘风而行。”“为何前额枕着头皮?”“好让幸运者把我抓牢。”“为何后脑光秃秃?”“为了不让坐失良机者从背后把我抓住。”  相似文献   

7.
一张半旧的松木床板,伴随我度过了金色的华年。从参加工作时进屋,直到快退休时还在我身边。结婚时爱人曾提议“更换”,我说“糟糖之妻不能丢”是句古言。几次搬家朋友劝我“吐故”,我执意坚持才使它没有“落选”。岁月变迁多少事情出现了“模糊”,板床深刻的纹路却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8.
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甚至还有一些不认识我的人在知道我要下基层从政后,都问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在毕业办理户口手续时,一个素不相识的办事员就这样问我:“你家在孝感?”我说:“不在”。“那你爱人在孝感吗?”“不在。”“那你为什么到孝感去,是犯了什么错误在学校呆不下去了,还是学校故意坑你?”我说:“都不是,是我自己申请去  相似文献   

9.
宫维民同志: 我有个小“金库”,是瞒着妻子搞的。钱也不多,多的时候有千八百。我这点钱被妻子发现了,她大闹一场,说我对她不忠诚,怀疑我有外遇,还要和我离婚,逼着我把小“金库”充了“公”。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但为了“小家”的安宁,我只好忍气吞声。我越想越不明白,难道丈夫就不应该有自己的私房钱吗?有了小“金库”就是对妻子不忠吗?  相似文献   

10.
称谓一议     
我刚转业时,分配在县委宣传部担任副部长,别人则叫我“唐部长”。我总是老实相告:“我是副部长,不是部长。”别人听后,不是以为我是假谦虚,就是窃笑我是迂夫子。久而久之,我也只好入乡随俗,接受了别人对我的“提拔”和对别人的“提拔”。在称谓方面,除了称职务时省去“副”字之外,还有许多称呼也在不断地演变与“进步”。比如对干部(领导)的称呼由“同志”而“公仆”而“父母官”,甚至称为“老板”。还有的叫局长、厅长为“局座”、“厅座”。真是五花入门。以后还会叫出什么新花样来,实在难以预料。就一般情况而言,时代和人…  相似文献   

11.
何谓“诌弹”?这恐怕连《辞海》、《辞源》等工具书中也难找到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荀子·修身篇》中来理解。 《修身篇》中有关警惕阿谀逢迎的一段话是:“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能正确批评我的人,是我的老师;能正确表扬我的人,是我的朋友;谁来阿谀逢迎,就是在坑害我。荀子对阿谀逢迎者是深恶痛绝的。 古文之“谄”,谓之“巴结”;“谀”者,谓之“行好”。“谄”、“谀”连用,泛指一种阿谀逢迎的恶习,即我们通俗说的“拍马屁”。荀子称它为贼,我们称它为一种精神的糖衣炮弹。若要给它一个型号,“谄弹”是也。  相似文献   

12.
“小庄,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吗?”“伍妈妈,我今天考试进了前5名,我太开心啦!”“小庄,最近天冷了,我看天气预报你家那边明天有雪,记得穿厚点,我上次寄给你的那件羽绒服明天穿正好。”“伍妈妈,我今天穿了您寄给我的那件羽绒服,可暖和了,我同学都说这件衣服好看!”  相似文献   

13.
星期二的中午,我正在办公室值班,一阵打骂声从教学楼方向传来,我循声望去,只见初二(10)班的“保证大王”张小军正在追打一名同学。这个张小军,平时学习不认真,经常和同学打架,保证书写了无数,就是不算数,“保证大王”也因此而得名。我赶到现场,“保证大王”见我一脸的严肃,便主动说:“老师,我错了,我以后不和同学打闹了,我写保证书给您。”我想,人们都说你是“保证大王”,你叫我怎么相信你呢?可我又想,不管他以前怎样说话不算数,可他“犯”到我手上还是第一次。我凭什么不相信人家呢?今天就信他一回,索性不要他写保证书。于是我说:“知道错…  相似文献   

14.
“借光”     
人怕出名猪怕壮.俺家最怕受表扬。白从上了光荣榜,大伙儿争肴来“借光”:乡里筹建托儿所.j迅知我买‘、‘让‘企床”;县城举办运功会,我“捐”球社二百双;中学求我买彩电.规定址差是“三洋”:“参观”“学习”脚连脚,都说爱喝银耳汤可怜我这万元户,上天人地没处粉却“借光”@罗  相似文献   

15.
<正>早晨,初春的阳光晃醒了我,恍恍惚惚中听见有人在说话,提到了“中国布依戏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文化之乡”……我一下子就精神起来,谁在说我的名号?仔细一听,原来是家里人在向游客介绍我。你问我是谁?我叫册亨。我还是“中国糯米蕉之乡”“中国油茶名县”“贵州省森林城市”……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等。  相似文献   

16.
文论集萃     
毋忘忠告□魏信德一次,一个猎人捕获了一只能说七种语言的鸟。“放了我,”这只鸟说,“我将给你三条忠告。”“先告诉我,”猎人回答,“我发誓会放了你。”“第一条忠告是,”鸟说,“自己做过的事不要后悔。”“第二条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别相信。”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一词,原本是指舞台上的布景或摄影棚里衬托主要事物的景物。如今,这“背景”一词已经演变成了社会上特别是官场上的专用词,指“后台”。这个“后台”又决非等闲之辈。于是,“看背景”就成了官场上某些人的一种“准则”。由此我联想到,近年来不少腐败现象的出现都与重“背景”、看“背景”有关。有的人之所以“官运亨通”,除了其他因素外,不能不说是某些领导看“背景”用人的结果。正是看到了“背景”这种神奇的功效,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才千方百计地打出“我是某某领导的干儿子”、“我和某领导很熟”、“我是×××的儿媳妇”之类的幌…  相似文献   

18.
人世间的书,多如恒河沙数。于是,喜欢读书的人,便有了“书海夜航”、“书林折枝”、“坐拥书城”、“书山探宝”等等美丽而雅致的说法,使我深深向往。 遗憾的是,我不是博览群书的人。我的青少年时期,可说是书荒的年代,没有多少书好看,参加工作后,虽意识到自己读书太少想补课,但“谋生无奈日奔驰”,静下来读书的时间也很少。因此,对于我来说,“书海”太浩茫,“书林”太广袤,“书城”太幽深,“书山”太高峻。书  相似文献   

19.
一往情深     
在当今林立的报刊中,如果有人问,“你最喜爱哪本杂志?”——我便会毫不犹豫地说:“《共产党员》!”我喜爱《共产党员》,它不仅思想内容丰富,而且形式新颖活泼。它陶冶我的情操,净化我的心灵,激励我奋勇向前!难忘那“先锋战士”、“大地星光”等栏目中  相似文献   

20.
我的生命线     
原本,我是不相信命运的,但自1984年步入社会后,三易工作单位都没有“摆脱”被称之为“喉舌”的宣传岗位,这才使我不得不相信命运了。尽管我自幼就喜欢舞文弄墨,但内心深处对“塑造人”的神圣职业却始终没有丝毫的奢望,总认为那是一座高不可攀的胜景。谁知,命运之“绳”却将我牵人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客船”,并且一启航就行驶了20个年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