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鲁国(一说宋国)人,春秋战国之际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社会由早期奴隶制向发达奴隶制发展的历史剧变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不仅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农民、手工业者与奴隶主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而且奴隶主阶级内部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指出,农村公社(亦称村社)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的形态过渡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从印度到俄国,从大洋洲、非洲到南北美洲,村社的遗迹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北方某些以狩猎为主的民族和南方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中,直到解放前夕还保留着村社制或其残余。这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的研究,不仅是研究古代社会所不可缺少,而且为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消灭私有制和阶级而进行的斗争,也将提供某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各民族的多种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与我国各民族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它们解放前的政治制度也很复杂,而呈现出多样性。 在一些保持着浓厚原始公社残余的民族内部,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原始的民主政治,由最年长或最有威望的人担任寨首或头人,重大事务由公社全体成员民主讨论决定,这就是长老制(gerontocracy)。长老制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这时在社会中除了家长奴隶制和以债利为标志的剥削因素外,原始民主主义的原则遍于整个氏族、部落的生活中,完全脱离人  相似文献   

4.
在华主席、党中央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指引下,《凉山彝族奴隶制》一书的编写工作正在进行。川、滇两省交界处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在民主改革前还保留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三年,根据毛主席、党中央关于要尽快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指示,在中央有关单位和川、滇两省地方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大、小凉山彝族地区进行了多次社会历史调查研究工作,搜集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刘少奇、林彪、“四人帮”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的婚姻习俗和其他民族的婚俗一样,作为社会生活组织形式的婚姻与家庭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民族的婚姻习俗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革曲。然而,婚姻制度,家庭形式的变化不一定都能跟上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速度。即还不能与之保持“同步”。只能是伴随经济基础的变革而逐渐演变。因此,在某些文化尚不发达的民族中,婚姻制度往往落盾于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变化,往往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保留和残存着以往社会的婚姻形态残余,或者称遗风。这是已被中外无数事实所证实了的。  相似文献   

6.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滇西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是我国傈僳、怒、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区域,辖泸水、福贡、贡山、兰坪4个县。境内各民族解放前的社会经济形态,尚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公社制及家长奴隶制的特点,其内部阶级分化不明显。解放以后,在怒江傈僳族地区废除了落后的原始分社制和家长奴隶制,但传统的经济、文化等因素仍在怒江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潜在作用,怒江州的经济发展速度仍然很缓慢。目前,在加快怒江州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对怒江傈僳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许多专家、学者已提出许多宝贵的、极其有价值的意…  相似文献   

7.
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异军突起,取得了巨大成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从目前发展的水平来看,我国东部是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是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要实现本世纪末“奔小康”的战略目标,乡镇企业必须挑大梁。当前,中西部,特别是内陆民族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一、文化落后的困扰。内陆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贫穷的文化心态限制着一些人的眼界和思路,普遍存在一种妄自菲薄,小富即安的心理,不  相似文献   

8.
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制度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人类社会自有民族问题以来,民族关系无非两类:一类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斗争;一类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之间相互支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繁荣。在阶级社会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冲突,是强大民族中的反动统治阶级奴役剥削弱小民族以及弱小民族的反抗。同时,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也有着友好往来和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但“历史上各  相似文献   

9.
初二的社会发展简史教材,处处闪耀着“网点论”辩证思维的光辉。现不揣繁琐概列于下:教材既指出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又说明它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既指出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又说明其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既指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所起的历史进步作用,又说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既指出奴隶制是一种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又说明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次巨大进步;既指出商人具有对生产者剥削的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在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中,民族工艺以其绚丽多姿而独具光华。传统的民间工艺品都保留着本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体现了各民族的艺术智慧。 漆器,是彝族的传统用品和工艺品,其中以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保留最完整。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尚处于奴隶制阶段,生产力十分落后,但漆器工艺却有较高的造诣,并独具特  相似文献   

11.
彝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个比较发展的民族。她早就发展了自己的文字,有其独自的文化体系;她很早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制度——宗法奴隶制。但这个古代就较为发展的民族,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停滞不前。迄至解放,各彝族地区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一些地方还停留在千年前的状况,甚或是“倒退”的。如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先民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于秦汉之际跨进了阶级社会。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也是遵循着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发展的:“起初是无阶级社会——父权制原始社会,即没有贵族的原始社会,然后是奴隶社会,即奴隶制占有社会。”  相似文献   

13.
论彝族古代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彝族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我在两篇拙文中曾分别谈到:(一)彝族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属于祖国北方古戎狄部的昆夷之苗裔。昆夷希慕遮的第29世裔孙武洛撮,当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酋长。从武洛撮开始,在彝族血缘内出现了统治等级和被统治等级,产生了家长奴隶制,正孕育着奴隶社会。(二)到希慕遮的第31世裔孙笃慕时,彝族历史已踏进文明时代的门槛。与阶级社会的产生相适应,彝族也形成为文明民族,并始建了以笃慕为首的彝族史上第一个本民族的统一政权——蜀国。(三)武洛撮即“蜀王”蚕丛,笃幕与“帝蜀”的杜字也是同一个人。  相似文献   

14.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奴隶制社会里的奴隶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在封建主义社会里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都在不同程度上给剥削者阶级的统治以打击,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社会革命时期,也即在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向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转变时期,被剥削、被压迫阶  相似文献   

15.
台东纵谷平原的阿美族,是我国台湾高山九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在其现实生活中,仍保留有较典型的母权制残余。 阿美人社会的细胞是以母系为中心的血缘大家庭。十几、几十人组成一个家庭,共同占有土地和财产,生前共同劳动、共同享受成果,死后同葬于一块墓地。这个大家庭的中心是母亲,连子女也必须以母名为姓。家长由众多“母亲”中推举一位为大家所崇敬者担任。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相应地民族问题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民族问题也就集中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不把经济搞好,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空的。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  相似文献   

17.
(一) 一八五九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先提出关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学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我国学术界有原始社会说、奴隶社会说、封建社会说、混合阶段说、东方特有的阶级社会说、经济形式说诸种,但古代的生产方式为奴隶制社会,这已基本成为定论。我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即私有制和阶级产生阶段的社会形态,它是先于古代的,即奴隶制的社会生产形态而存在的。在这里,马克思大体上提出了五种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为了肯定奴隶制是一个单独的社会发展阶段,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奴隶制是同其他任何经济范畴一样的一个经济范畴。”“因为奴隶制是一个经济范畴,所以它总是列入各民族的社会制度中。”一八四四年,恩格斯根据  相似文献   

18.
一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待群众运动的态度,也象一切激进运动的领导人一样,具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民粹主义观点,一种是精英主义观点。民粹派分子认为,他们自己及其所属的阶级,具有颓废、腐朽、没落的特性,因而必然会被消灭,被人民的崛起所取代。“人民”通常指保持传统的农民或单纯朴实的劳动者。这些人恰恰因为被排除在文明的主流之外,所以还保留着淳厚的古风和高贵的品质。这种观点除了在俄国民粹派中盛行外,还可在美国中西部民粹主义、印度甘地主义、犹太复国主义中找到踪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态度基本上也可归入此类。马克思将其希望寄托于无产阶级“人民”身上,认为历史赋予这一阶级的使命,是将资本主义转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何认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重大问题,本文拟作一点粗浅的探索,以就教于有关专家学者。我国多民族国家究竟形成于何时?奴隶制时代还是封建制时代?对此,历史学家还存在分歧。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说:“民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是受  相似文献   

20.
一、发展概念的社会人文基础发展的概念无论是其精神努力,还是其历史实践,都是以充满悖论的方式展开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对个人存在及其价值的肯定,使当今几乎所有的阶级、种族或民族都认识到了人的权利;同时又使人类落入了空前尖锐的阶级斗争、种族主义和民族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