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传有 《思想战线》2011,37(2):59-63
中西方早期的伦理学都是德性伦理学。由于民族文化及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德性伦理学存在着种种差异。西方德性论对"德性"概念有着严格的界定,而中国却缺少对应于西方德性各德目之种属的概念;在德性的来源问题上,西方德性论强调德性不是本性,本性是德性的基础,德性是本性的固化和优化,中国德性论则把德性与本性直接相等同。然而,中西德性伦理学也有一些相通之处。在德性的培养方面,中西方都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法律制度对德性养成的作用;在具体德目的分类上,中西方都把某些德性与特定的社会层级相挂钩;中西方起主导作用的伦理学都是理性主义的德性伦理学。对中西德性伦理学的这种比较,可以为中国传统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提供某种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杨豹 《桂海论丛》2010,26(6):57-61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出现了复兴。它们反对以规则为核心构建伦理学理论,认为要把德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规则从属于德性,进而将德性作为人的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来理解。它从实质主义而非形式主义来诠释伦理学,并重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构建目标、构建内容、构建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成成 《人民论坛》2014,(3):222-224
当代德性伦理学家认为效用主义将行为对错作为伦理学的核心议题,无法恰当界定德性在道德判断中的地位.为了使结果的效用最大化,效用主义可能将德性工具化,以致于无法使行为者的人格特质与行为价值保持一致性.以穆勒的效用主义为例,虽然穆勒尝试提高德性在其理论中的地位,仍无法满足当代德性伦理学者们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当代德性伦理学家认为效用主义将行为对错作为伦理学的核心议题,无法恰当界定德性在道德判断中的地位。为了使结果的效用最大化,效用主义可能将德性工具化,以致于无法使行为者的人格特质与行为价值保持一致性。以穆勒的效用主义为例,虽然穆勒尝试提高德性在其理论中的地位,仍无法满足当代德性伦理学者们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张喜平 《新东方》2002,11(4):27-31
现代性伦理学的维度旨在消解道德本体论和构建现代性伦理学。它包含两个方面的课题:其一,现代性伦理学的转型,在揭示道德转型的背景中,指陈功利论的不足和困境,提出道德转型的本质是传统德性论向现代性伦理学的转型,它表现为从本体论向主体论的转换。其二,现代性伦理学的建构,则从分析当代西方现代性伦理学的方案入手,提出现代性伦理学建构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6.
周丽艳 《人民论坛》2011,(8):212-213
艾丽丝·默多克的道德哲学思想重视人的精神性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对当代德性伦理的复兴产生了积极影响。她呼吁伦理学回归启蒙以前对个人道德品行塑造的强调。其道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善"是对自我之外的真实的认识,是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对善的追求能在德性塑造、个人内在幸福感的培养中起到积极与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美玲 《求索》2008,(11):91-93
当代道德哲学中存在着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两条探究路径。它们的问题意识不同,对道德认知和动机的看法不同,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上也观点相异。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差异源于不同的社会交往方式的需要,前者主要是熟人社会的伦理学,后者主要是陌生人社会的伦理学。但是,本质上说,两种伦理探讨方式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它们表达了良好道德秩序建构和传承所需要的相辅相成的两条思路,一个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和教化必须融通二者,使两种教育方式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公共行政中德性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学术支持,是公共行政和行政伦理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人性的多重性,为考察行政人的德性提供了可能。行政人员的德性及其实践是行政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着特定的内涵、深刻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中,持德性论视野的学者提出了以人类主体的生态美德研究来替代抽象形式的生态道德规范研究的观点。这种观点虽然对几十年来占主流地位的规范论生态伦理观的局限有重大的突破,但是它完全否定规范论视野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则是非常片面的。生态伦理学应该实现以德性为主规范为辅的视野融合,才能符合这门学科的理论真谛与实践需要,取得健康和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谢长征  姜霞 《前沿》2004,(1):104-107
探讨道德的有效性问题 ,一直是国内伦理学界的热点 ,其关注的实质则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功能发挥状况。本文从德行着眼 ,循着从德行到德性的路径 ,从基本道德要求的法律化 ,现代意义上“德得相通”机制的建构和德性的培养等三个层面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希腊时代各种冲突的德性观念中,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始终据于中心地位。然而,自启蒙运动以来,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被摒弃,德性已经退居边缘地带。为寻求摆脱道德困境的出路,麦金太尔在追溯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的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现代德性论。而麦金太尔的德性论亦是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的复归和充实。本文旨在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和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的分析,厘定德性的概念,对西方德性伦理进行有益的梳理。  相似文献   

12.
闲暇的空间是理想化的空间,闲暇视域下道德现状是对个体的自由、自为状态追逐下的时代精神和德性特征的真实诠释。闲暇视域下大学生闲暇生活状态却陷入了“乌托邦”式的“闲暇”悖论,指导闲暇德育的伦理层次也呈现混乱,美德伦理丧失了闲暇德育中优先序列,德性成份背弃,降低了大学生闲暇德育实效。解决这一问题要重构德性与闲暇的关联,注重“需求、体验和德性”三个重要范畴,建立起打破这一困境的隔离区,这才是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3.
李浩  贺菊莲 《桂海论丛》2007,23(1):46-48
邓小平的诚信思想是邓小平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文章从三个方面浅析邓小平诚信思想的主要特点:立足点——站在立党立国高度讲诚信;着眼点——从两个文明的相互关系角度讲诚信;根本点——把诚信思想结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4.
环境伦理是当代生态危机和环境革命的产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人类历史阶段,伴随着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完善而爆发的人类理性观念的一场革命。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是人类环境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现代人类道德教育中,环境伦理道德教育与人际道德教育相并存;在环境教育中,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是核心内容;在环境伦理学体系中,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伦理所呈现的地方性知识谱系是一个蕴涵多元参照点的开放结构,它为伦理精神的翻耕与重建予以资源储备上的贡献。翻耕是对民族伦理资源的深挖与对百家伦理见解的吞吐;而重建是基于对民族伦理病灶的镜见与对民族伦理的现代病根的祛除。研究认定民族伦理的内核依然可以新旧相续,对民族伦理的翻耕与重建的筹划需借力对民族伦理的全新解释,并以此全新解释而获致地方性道德知识谱系的维护与民族伦理创见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公共服务伦理:价值、失范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服务伦理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但当前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公共服务伦理失范现象,严重制约着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应该从制度建设与个体美德建设的双重维度着手,探求重构公共服务伦理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单是人与自然关系应当如何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怎样确立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问题.无疑地,应当对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作一番仔细辨正.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在平等与发展之间,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应有符合自己国情的选择,不能离开社会现实而抽象地谈论所谓"人与自然的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光斌  周艳 《桂海论丛》2003,19(6):69-71
正义理论在当代社会一直争论不休.罗尔斯以维护现代西方社会为出发点,阐述了他的作为公平的正义观;麦金太尔通过对正义传统的叙述,批评了当代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正义观,认为现代社会正义的选择是他的所谓的德性正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价值观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该调查课题通过对中国当代社会道德价值观从社会理想,公德,德性,个体价值、理想与信仰四个维度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国人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深藏着社会理想与个人信仰的追求,在转型期传统思维与现代生活矛盾交错,传统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依然是主要的国民道德特征,和谐社会是党和人民永恒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