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利于调节收入差距、保证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因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种种缺陷,尤其是广大农村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需要采取措施对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李建丽 《桂海论丛》2008,24(5):86-89
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保障属地化管理原则,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由地方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小、水平低、负担重、抗风险能力差,这不仅不利于区域社会协调发展,而且背离了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因此,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是缩小社会保障区域差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非均衡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必然导致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而造成社会保障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失衡。“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在收入分配关系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二元化的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和审视,得出其存在的非效率性,从而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完善并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进程而逐步出现并完善的,其对于推进社会发展,保障社会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有重要的作用。探析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历史进程,有助于了解历史脉络,为维护社会公平,改革现今保障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公平: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素芳 《前沿》2006,(7):167-169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与否是一个社会公平与否的重要表现,而政府存在的最基本的责任就是保障社会公平。文章从社会公平的视阈下,阐述了当今医疗改革失败是由于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严重地体现了社会不公平,提出了应该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城乡统筹和加强伦理道德建设的路径来解决医疗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燕 《重庆行政》2015,(6):39-41
公平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但是如何做到公平,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达到公平却是永恒的话题.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公共产品资源同样存在着公平的分配问题,从国际环境看,公平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凡是追求社会公平并想获得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国家,必定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以促进社会公平,追求国民福利与经济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保障已全面进入到"制度优化"的新阶段。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中,社会保障制度优化的目标被定位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在制度优化路径的选择上还存在着许多争论。本文从"优化目标——优化路径"这一整体性分析视角出发,对我国社会保障项目、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筹资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关键制度进行优化分析,从而提出"四位一体"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使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要求、价值取向更加明确。维护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公平观和分配原则,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体布局出发设计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正城镇化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而且还能增进人民福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11年底,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伴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处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之中,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从国外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发展的历程来看,城镇化与社会保障二者存在重要联系。社会保障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诞生,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一、西方社会保障与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10.
杨汇智  宋庆 《理论月刊》2004,(12):93-94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主义的保障制度应在保证一定水平的社会公平的同时,使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韩国在1970—1984年与中国1992-2006年间有着十分相似的经济状况并且几乎以相同的轨迹增长。数据比较显示:中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基尼系数、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等都呈逐渐增加并不断高于韩国的趋势;但是在教育支出、中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方面都远不及韩国的增长速度。韩国的新农村建设、教育制度、社保制度保证是韩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一元化经济的三大重要因素,而中国在这几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与政策缺失。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善社保制度是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丁一文 《中国发展》2013,13(3):29-33
首都经济圈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首都经济圈内经济发展差距还较大,特别是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差距明显.首都经济圈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全面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是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在详细分析首都经济圈内公共服务差距的基础上,提出推动首都经济圈公共服务合作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以生态支撑力和民生保障力为依托,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主轴,以投资驱动力、区际联动力、消费拉动力和文化资本力为动力的动态反馈调整系统,呈现出“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和特色中国三大图景。因此,前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到2020年“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李长健  徐丽峰 《桂海论丛》2010,25(2):106-11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绝大部分农民游离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严重影响着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承担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功能,从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角度来看,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土地流转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陈赟 《中国发展》2008,8(2):36-47
中国近几十年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收入差异也在不断扩大。教育对社会及个人财富增长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国家统计数据进行实汪,发现中国教育资源存在区域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等问题,它加剧了区域收入差异、城乡收入差异和群体收入差异扩大的趋势。建议:进一步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个拥有九亿农民的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以及要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我国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引导农村合理消费。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探索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若干问题建议的批示中指出:"建立全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既是件十分必要的德政之举,又是件十分重大而相当繁杂的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对此做了重要批示。而农村社会保障法制还十分不健全,因此,应加快制定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制规划和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对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选取的研究存在不足,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体系刻不容缓。选取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历史性原则、统筹主辅原则。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体系应由主指标系统和辅指标系统构成。应用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的基本点是,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为工具,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考察时,既要测度其实际水平,又要测量其适度水平。文章构建了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赵志坚 《桂海论丛》2004,20(4):70-7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诸如覆盖面小、征收力度不够、基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政策不统一等问题,难以保证筹集社会保障收入的需要。文章对开征社会保障税进行分析,认为开征社会保障税,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应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China's economic success has permitted it to pursue a greater role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China is recognized both as a regional and aspiring global power. Nowhere is this more evident than within Southeast Asia, where China's more active diplomacy is reflected in growing trade relations, proposals for stronger security ties, and the signing of numerous cooperative agreements on issues as varied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rug trafficking, and public health. As a whole, the region has received China's activism with both enthusiasm and trepidation. China has expended significant effort to assuage the fears of its neighbors by adopting a foreign policy approach that is active, non-threatening, and generally aligned with the economic and security interests of the region. This positive diplomacy has clearly yielded some success, most notably in the trade realm, where China is rapidly emerging as an engin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integration that may well challenge Japanese and American dominance in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 In the security realm, China's diplomacy, while rhetorically appealing to regional actors, has yet to make significant inroads in a regional security structure domin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bilateral security relationships. Most significantly, however, if China is to emerge as a real leader within Southeast Asia, it will also need to assume more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burden that leadership entails. As China continues to advance itself as a regional leader, its policies on issues such as health, drugs,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rights will face additional scrutiny not only for their impact on the region but also for the more profound question they raise concerning the potential of China's moral leadership. For the United States, China's greater presence and activism suggest at the very least that it cannot remain complacent about the status quo that has governed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lations for the past few decades. Shared leadership within Southeast Asia will likely include China in the near future, with all the potential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that such leadership will ent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