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范锐丽 《世纪桥》2024,(5):35-38
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基层治理与乡村全面振兴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在中国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基层党组织作为党联系和服务农民群众的最直接桥梁和纽带,是落实党的政策、领导乡村治理、动员和组织农民发展经济、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将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工作、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培育乡村全面振兴骨干力量,融合党建与乡村振兴项目,推动乡村生态现代化治理,形成党组织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
社会治理的多元化格局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发出了建构乡村协同共治体的现实邀请。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引领主体,现阶段需要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着力点——服务为本,以服务塑造引领;协同为基,以共治推进引领,努力实现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的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髙基层治理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进宁夏基层治理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工作重点和具体举措。乡村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基层改革创新的党建化色彩愈加浓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党建化治理模式。党建化治理突出党建功能发挥,注重优势治理和共同缔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强调积极治理与为民服务相融合的治理机制及行为,注重融合发展和集成治理,致力于探索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实现方式。基于党建化治理视野,乡村振兴进程中推动基层改革创新要注重强化党建势能和属性治理,巩固拓展党组织为民服务功能,促进公共治理的简约高效化,全面塑造党领共治的治理网络,推动引领型协同治理与积极型互动治理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促进基层社会发展和善治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5.
杨浩 《实事求是》2020,(5):106-112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贯彻落实"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是有效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从法治化、专业化、数据化等角度总结伊犁州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成果,研究党组织在多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的引领作用。研究表明:通过村级阵地建设、"访惠聚"驻村工作和创新群众工作模式,伊犁州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式方法、干部队伍和精细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面临着进入攻坚期、瓶颈期等现代化发展困境。因此,本文提出建立健全科学有序的法治工作机制,强化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数据治理的本地模式等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提升伊犁州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和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6.
基层民主实践与乡村治理绩效——基于温岭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基层民主的创新载体,民主恳谈促进了乡村社会和谐与民主治理结构的建构。民主恳谈的制度绩效正是在这种制度建构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的。民主恳谈促进乡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形成乡村公共决策的互动机制,达致合作型的乡村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后税费时期,在国家权力退场和乡村社会规则弱化的背景下,作为基层民主实践的富人治村带来了村庄政治排斥和村级治理公共性弱化的后果。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建设和规则供给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塑造了村级民主选举的规范化、村级权力运行的标准化、村级民主监督的制度化,重构了富人治村模式下村级治理的规范性和公共性,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增进了基层民主。在乡村社会分化和治理转型过程中,国家对基层民主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和规则供给能力的增强,制度建设和规则下乡为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保障,为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路径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治理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继权  王明为 《求实》2016,(10):78-86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正式超过农村人口,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和以农立国的社会来说,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表明,以农为主及以农立国的时代正成为过去,一个以城镇主导及以工商立国的城市中国的来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人口向城镇集中而农村空心化,农村社会的开放性与社区组织的封闭性以及城乡一体化与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地政府也纷纷启动和加快了基层改革的步伐。人口、资源大规模流动,市场空间、城市空间以及人们的经济社会空间日益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划,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基层组织与管理单位,迫切要求构建与城乡开放流动和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基层治理体系。这不仅要求农村基层治理空间体系的重构,也要求农村基层治理制度体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和谐世界"的倡导,不仅是中国政府对全球治理的回应,同时也是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理念的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反映出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乡村治理的提出和实践,需要我们考量西方的治理理论,从而为中国的乡村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最后实现中国乡村的善治。  相似文献   

10.
邓大才  卢丛丛 《求实》2023,(2):69-80+111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囿于国家治理视角相对抽象化与社会治理视角相对表层化的局限,基层治理视角理应回归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然逻辑。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自主实践,乡村治理共同体实践样态体现为目标一致的公共事务、“一核多元”的协商共治和责权利一体的分类治理。该实践基于“行政激活自治”机制,通过利益关联、责任网络与动员结构构建,实现自治动力激活、自治能力提升与自治行动促成,保证乡村治理共同体有效运转。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基层政权的重心下沉、组织嵌入与权威嵌入,形成“嵌入型政权”,而从“悬浮型政权”向“嵌入型政权”转型,蕴含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与基层治理的基本逻辑,增强了基层治理韧性。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汉川市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该地区乡村基层疫情防控在构建联防联控体系、有效防止疫情扩散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防疫工作具体方式、有限医疗资源利用和日常基本生活物资供应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该地区乡村基层疫情防控工作的考察,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落实群防群治策略、重视乡村基层舆情监管和引导、健全物资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探讨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下提升乡村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和整体治理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乡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其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依据工作重心和社会环境有所调整。当前乡村治理模式正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势必对现有基层党组织功能提出新要求。为适应治理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方式民主化等新情况,乡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要突出政党的社会属性,强化服务功能,进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沿海农村展开了新一轮村级治理的行政化改革,其基本取向是在乡村一级建立公共行政体系。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深刻改变了沿海农村的社会基础条件,同时也引发了乡村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与治理事务性质的变革。这既导致维系村民自治制度良性运转的基础条件趋于弱化,也为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新时期的村级行政体系具有突出的公共属性,通过村级权力规范、基层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行政构筑了更加制度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强化了乡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塑造了村级组织的公共服务者角色。在此过程中,国家意志的贯彻能力得到强化,并以公共服务为纽带与农民建立起更稳固的公共关联,在一定程度上使基层治理迈向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吴莹  秦美平 《新视野》2022,(5):72-80
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治理地图清晰化、治理主体在场化和治理过程系统化的逻辑提升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效能,但是其效用的发挥还取决于是否能够嵌入地方现有的基层治理结构。在此过程中,新治理技术需要解决与原乡村治理秩序的结合与嵌入问题,具体包括治理内容的适应度、治理主体的接受度和治理过程的复杂度等挑战。基于成都市S镇推进公共安全治理数字化的“慧眼”工程案例的分析能够发现,政策话语重构、市场力量支撑和弹性策略介入等方式有助于解决技术形式与治理需求、技术手段与原治理精英两对关系问题,回应上述挑战,嵌入现有治理结构,并在强化核心行动者、增强联结密度、引入新主体和链接治理结构尾部四个方面重构乡村基层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基层治理创新何以产生以及基层治理制度、规则、结构为何在不断变化,要回答这些问题,除了要考量环境因素,也要考量“治理创新”的技术本体。基于乡村治理变迁,以“治理技术”的微观视角提出“治理容限”这一概念,并从时空向度和效用向度构建起一个分析框架。从乡村治理变迁历程来看,任何治理技术在内生性因素、外部性因素与行动者因素影响下都会面临治理超限困境,而治理技术的自我优化与重新建构将是化解治理超限困境的有效方式。理解“治理容限”能够为一些地方过热的治理创新冲动提供“冷”思考,在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过程中,追求“良好匹配”比追求“最佳实践”更重要,也只有形成与当下的基层社会“良好匹配”的治理技术,才能使基层治理现代化更加可行。  相似文献   

16.
市县巡察和基层治理作为巡视和治理的末梢路径,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治理体系的“压舱石”,重要性不言而喻。二者目标指向一致、主客体间对接、内在特征可融、外在手段匹配,具备相融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二者相融,可以有效利用相互间的制度优势,产生叠加效应和聚合效应。当前,二者在融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建议从强化巡察角色定位、抓实基层党组织、加大民主因素嵌入、提升监督整改治理贯通等方面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17.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加快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有利于推动乡村科技化发展,又有助于扎实推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目前,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诸多挑战,其主要挑战集中表现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缺乏农民的实质性参与、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效能有待提升以及乡村治理制度体系亟待健全等方面。因此,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主要在于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以及增强农民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与保障。我国乡村治理经历了从“乡政村治”到“三治融合”、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共治”等变迁历程,实现了乡村内部的社会稳定和有序发展。乡村治理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在于二者都坚持以广大农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依归、以农民群众为实践主体,以及实践过程的贯通衔接、一体推进。因此,可通过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重塑乡村社会资本、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健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等路径激发乡村发展内在活力,从而加快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陈洪生 《求实》2006,(7):86-90
建国以来,共产党通过建构组织网络体系完成了土地改革、合作化以及人民公社化等重大政治步骤,实现了传统乡村社会中介领域的国家化与制度化,最终完成了政府主导力量嵌入乡村社会的目的。然而,这种政府主导乡村社会的政治格局被证明是低效的,从而导致了新的乡村治理模式———“乡政村治”的诞生。即便如此,由于政府自身利益的诉求,“乡政村治”模式并未真正改变政府主导乡村社会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20.
乡村治理关键在人。具有独特优势的返乡农民工,近年来掀起返乡创业热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返乡农民工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关系紧密。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环境优化和交易成本减少,为返乡农民工创造新的发展机会。返乡农民工在更新治理理念、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创新治理方式、改善治理环境五个方面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然而,返乡农民工作用发挥也面临政策供给脱嵌、激励措施不够、参与机制缺乏、内生动力不足等困境。在未来,需要从加强政策保障、完善激励措施、重视机制建构、激发内生动力四个方面让农民工“回得来”“留得下”“能作为”“做得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