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记述的是杰出的革命文艺战士丁玲对毛泽东的坚定敬仰和在文艺思想、文学创作中对毛泽东文艺理论方向的执着遵循,向世人显示了她的革命品格。 一个信条——文艺大众化 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绑架到南京。1936年9月,在党组织帮助下她逃离南京,11月到达陕北保安,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人的欢迎。不久,她被任命为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党中央迁延安后,她常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渊博的学识,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文  相似文献   

2.
王震与丁玲     
王震:你的问题,我负责到底 1954年,时任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到修建黑龙江汤旺河木铁路的铁道兵五师视察时,被三江平原那一望无际的黑土地所吸引。1958年年初,斛放军开始裁军。时任国务院农垦部部长的王震主动提出接收复员转业军人来北大荒。从当年3月到5月,数万复转官兵响应号召,走向北大荒。  相似文献   

3.
(接上期)丁玲《"三八"节有感》震动延安;毛泽东警觉:作者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立场有问题《"三八"节有感》正式刊出于1942年3月9日的第98期《解放日报·文艺副刊》这篇杂文文笔犀利、笔调沉抑,一经发表即毁誉四起,而且,丁玲其后几十年政治与文学生涯的风风雨雨无不与此文有涉。关于这篇文章写作的背景,丁玲曾回忆说:"写《'三八'节有感》一文时,我已经搬到'文抗'。......三月七号,陈企霞派人送信来,一定要我写一篇纪念'三八'节的文章,我连夜挥就,把当时我因两起离婚案件而引起的为妇女同志鸣不平的情绪,一泄无余地发了出来......…  相似文献   

4.
在毛泽东的文化人朋友中,湖南女作家丁玲可以算是这位人民领袖为我不多的不但从“革命的需要”,而且从“个人的角度”都加以欣赏、器重的文艺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与丁玲,一个懂文艺的湘籍政治家与一个懂政治的湘籍女作家在陕北窑洞中相识。此后星移斗转,风雨沧桑,他们不仅建立起了远较文艺界他人为久、为深的友谊,而且几经坎坷,日久弥坚。了玲,原名蒋伟,字冰之。1904年出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她幼年丧父,随母四处辗转求学,漂泊度日。母亲民主思想的熏陶,赋予了玲强烈的反封建意识;而母亲口述的中国古代神…  相似文献   

5.
肖三是国内外负有盛名的诗人、作家。他曾在张家口工作和战斗过,1925年担任第一任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 1925年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在张家口任西北军边防督办时,这里的革命力量在得到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党组织把肖三同志由湖南调回北京。肖三回到  相似文献   

6.
著名女作家丁玲以我党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溜秋白和王剑虹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韦护》。作家以她特有的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充沛的感情描绘了溜秋白与王剑虹短促而灿烂、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家对挚友王剑虹深深的怀念之情,真实地再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往秋白的形象。桃源初识丁玲与王剑虹不同寻常的友谊可追溯到五四时期。1918年夏,丁玲考入湖南胡匕源县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而王剑虹已是师范二年级学生了。1919年5月4日,那场预示中国革命新时代的运动爆发了。“五四”的风暴也涉及到小小的湖南桃源县城。在桃源…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湘西这块被称为“蛮荒”的热土上,孕育出了两位名扬中外的当代文学大师;一个是丁玲,一个是沈从文。自本世纪20年代始,这两位热血青年,在共同的生活、学习和创作中结下了深情厚义,这种友谊又在腥风血雨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可是,这两位文学大师的友谊终于在半个世纪后悲剧性的埋葬了。其公开表现是丁玲《也频与革命》一文的发表,这篇刊登于《诗刊》1980年3月号的文章,将沈从文的《记丁玲》一书称为一部编得拙劣的“小说”,并斥责沈从文“对革命的无知、无情”,乃至“对革命者的歪曲和嘲弄”。 沈从文对这篇文章所作出的反应,则是在编定十二卷本《沈从文集》时,断然抽出了《记丁玲》以及《记丁玲续集》两书,并在他1980年7月2日致徐迟的一封长信中指出:  相似文献   

8.
姚平喜 《湘潮》2011,(6):22-25
组建西北战地服务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浪潮风起云涌,延安城内更是热火朝天,许多仁人志士都先后奔赴抗日前线,延安抗大的学员也都纷纷要求提前毕业开赴前线,著名女作家丁玲本来就是一位充满热血的革命志士,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她更是忧心如焚。  相似文献   

9.
“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频,系福建省福州人,中共党员,1931年1月17日下午,在上海东方旅社参加党的一个重要会议时,与冯铿、殷夫、李求实、柔石等同时被捕,2月7日被杀害。  相似文献   

10.
曾经活跃在评剧和歌剧舞台上的花淑兰与郭兰英两位艺术家,不仅从艺生涯相似,而且从上世纪40年代于河北张家口相识,便结下了终身友谊。1945年8月初,花淑兰、花淑琴姐妹跟着继父葛凤春,应河北庆丰戏院赵老板的邀请,离开北平天桥戏院来到张家口。作为第一次来张家口的第一场演出,花淑兰与继父葛凤春心里不免紧张。当晚,庆丰戏院座无虚席。前半场的京戏刚一收场,年龄虽小但沉着大方的花淑兰就登台了,那台步、那水袖、那身段……立刻赢得观众一片掌声。待她开口一唱,柔润  相似文献   

11.
日一夫 《学习导报》2011,(23):39-41
李达和丁玲,人们只知道一位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大师,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一位是活跃在中国文坛多年的著名作家,但对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却知之甚少。其实,李达与丁玲早在建党初期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丁玲与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更是情同姐妹,有着无话不谈的感情。  相似文献   

12.
在毛泽东诗词中,题赠作家的只有一首,那就是写给丁玲的《临江仙》,可见毛泽东对她的器重。丁玲早就闻知毛泽东的大名,但与毛泽东的真正接触,还是她到达延安以后。奔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热情接待丁玲是新女性,少年时就渴望自由,向往革命,在文中流露出不少针砭时弊的内容和激进语言,因而1933  相似文献   

13.
姚群民 《党史文汇》2023,(10):51-54
<正>《二万五千里》(又名《红军长征记》)是红一方面军长征亲历者回忆并记述长征的集体创作作品。从1936年开始书稿征集与创作、编辑到1942年编定成书,有关工作始终在陕北苏区(保安、延安)进行。书稿编印后一直作为内部资料使用,在新中国成立前未完整公开出版过。尽管如此,此书的创作活动在20世纪30年代经由国内众多报纸、杂志、著述等媒介的宣传而形成较大范围的传播局面。其间,著名作家丁玲参与书稿的编辑活动,撰文介绍创作情况和红军长征事迹,引发媒体和记者的广泛关注与报道。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学巨匠、斯大林文学奖的唯一获得者丁玲,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她的丈夫陈明却把她生前用过的一根方竹拐杖,作为稀世的宝贝珍藏着。 提起这根方竹拐杖,又唤起我们对丁玲的怀念。 1982年10月23日,阔别家乡60余载的丁玲,在湖南省文联主席也是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友康濯、省文联执行主席任光椿的陪同下,来到桃花源参观。  相似文献   

15.
丁玲于1928年以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而在国内文坛上崭露头角。1936年冬来到陕北,成为她革命生活和文学创作的新开端。从此,她在毛泽东主席的关心、教导下,更加热情地投身于根据地人民的革命斗争中,其革命现实主义创作也由此进入到新阶段,并以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奠定了她作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和当代著...  相似文献   

16.
1982年10月,丁玲回到阔别近60年的故乡临澧县,老人们都不知其人,不禁惊问:“俺县还出了这么个姓丁的大人物?”直到弄清是蒋家的后代时,才恍然大悟。蒋家是个在清王朝时代湘北、湘西遐迩闻名的大地主家族。从两千多年前周公的三子伯禽受封于湖广,赐姓蒋开始,蒋家从周到明代常常有人  相似文献   

17.
1980年10月14日,宋庆龄在她的北京寓所设家宴款待美国朋友伊罗生,丁玲、茅盾、赵朴初等都应邀参加。下午5时,当宋庆龄进入餐厅与客人一起就座时,丁玲突然激动起来,急步趋前抱住宋庆龄,泣不成声地  相似文献   

18.
鲁迅悼丁玲     
鲁迅早殁于丁玲,怎么能够悼丁玲呢?事情发生在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振风学院参加了一个文学座谈会后返回昆山路寓所,被守候的国民党特务绑架了。鲁迅、杨杏佛、蔡元培等人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抗议,并在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的协同下,竭力奔走营救,但一  相似文献   

19.
丁玲的感叹     
30年的时间并不短暂,多少往事都已成飘散的烟云。然而,30年前,著名作家丁玲在庐山发出的“有志者,事未必成”的感叹,却仍然清晰地响在我的耳边。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按当时权威人士的说法,文艺界的党员领导干部,如果说周扬(1908—1989)是一把手,丁玲(1904—1986)可以说是二把手了,丁玲的行政级别是七级,与周扬一样,是副部长级干部。丁玲被迫作检讨丁玲是20世纪30年代的共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