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杀妻案暴露了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一系列致命弱点。最近所曝光的湖北“杀妻”错案使冤假错案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经历了源源不断、惊心触目的冤假错案以后,人们不禁要问:冤假错案是否能够避免?什么样的冤假错案可以原谅?什么样的冤假错案不可以原谅?冤假错案到底是人本身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由于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所限,完全避免冤假错案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制度多么完善、无论其侦查手段多么完备恐怕都不敢说自己没有冤假错案,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侦查手段还不是很完备的国家出现…  相似文献   

2.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原是一句带有浓重阶级斗争色彩的政治口号,“文革”期间颇为盛行,成为批斗“阶级敌人”的武器,无数冤假错案就是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口号中发生的.  相似文献   

3.
陈竹 《法制与社会》2013,(36):232-233
近些年来,出现了不少令公众哗然的冤假错案。一方面,冤假错案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导致的;另一方面,尽管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已经有了许多进步,但作为统领整个刑事诉讼过程的基本法它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预防冤假错案的产生以及救济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平正义是司法的基本价值要求,如何完善刑事诉讼以及相关司法活动,尽量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浙江省在防治冤假错案方面有独到的经验值得加以发展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刑讯逼供是我国法律所严厉禁止的行为,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行为却频频发生,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我国是世界上封建社会存续时间最长的国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先入为主地推定为有罪,在一系列的证据已经证明该犯罪嫌疑人有罪时,为获取其供述而实施刑讯逼供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这是刑讯逼供至今仍然难以禁绝的主要原因。刑讯逼供严重违背了国家的法律,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破坏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且极易引起冤假错案的发生。权衡利弊,自当坚决反对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5.
刑事责任以犯罪为前提,以刑罚和非刑罚方式实现。但在冤假错案中,刑事责任却被扭曲,其存在的合法性、合理性与正当性受到质疑。本文指出了解冤假错案的原因并解决好这个非正常现象,才能保证刑事责任及时、合理、正确的实现。当然,制造冤假错案的犯罪行为,也必须得到追究。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我国各种冤假错案不断刺激公众的神经,从云南杜培武案,到河南赵作海案、李怀亮案以及浙江张高平、张辉叔侄案,无不激起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同时也引起学术界与实务界的极大关注。2013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撰文强调"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来防范冤假错案,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他们在关注个案的同时,还对冤假错案成因、司法制度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成绩斐然,但多以综合性为视角,较少从检察环节即检察官的角度考虑如何避免冤假错案,而围绕冤假错案发生的主要根源即刑法理念的偏见与检察官定位有误进行专  相似文献   

7.
李贵方 《中国司法》2021,(5):101-104
刑事辩护全覆盖,这是刑事辩护量的追求;刑事辩护的有效性,则是刑事辩护质的追求.刑事辩护的有效性其实也包含刑事处理的公正性.近年来,公、检、法机关都纠正了不少冤假错案,非常令人鼓舞、令人欣慰.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当我们纠正过去的冤假错案时,是否又出现了新的冤假错案,留待将来去纠正?进一步的问题是,怎样最大限度地避免或者减...  相似文献   

8.
刘宪权 《法学》2013,(5):61-68
反思"张氏叔侄强奸致死案",克减冤假错案应当严格遵循三个原则:其一是司法公正原则。司法公正所要求的司法机关应坚守司法独立、坚持法律至上等内容,是克减冤假错案的重要保证。司法机关主动纠错也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内容,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减冤假错案。其二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依靠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手段取得的证据定案,极易造就冤假错案。欲要杜绝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就应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将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获得的证据一并予以排除。其三是疑罪从无原则。"疑罪从轻"实际上创建了一个让司法人员心理平衡并得以自我安慰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司法人员给被告人日后翻案留下"余地"的同时,也很容易使自己失去了后顾之忧,冤假错案的产生也就成为可能。故而克减冤假错案,还应彻底摒弃"疑罪从轻"这一冤案错案迭出的祸根,坚决遵循疑罪从无原则。  相似文献   

9.
民意的影响是冤假错案产生的诱因之一。不理性的民意极易虚构出貌似合理的"案件事实"并以此给司法机关施压。基于民意的压力,司法机关往往更多注重有罪证据,忽视无罪证据。命案必破、限期破案、疑罪从轻等刑事政策、司法理念,都是对民意诉求的顺应,也是促成冤假错案的诱因。民意对影响性冤假错案的纠错有积极意义,但仍应回归法治轨道。样本案件中,民意推进了冤假错案纠错程序的启动、纠错的及时,但没有制度化。民众对司法活动的认知不够理性,对错案追责的民意表达亦非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之上。我国有必要培育理性的民意,形成民意与刑事司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引言刑事错案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副产品,其产生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冤案的屡屡曝光,引发了全社会对刑事错案问题的高度重视。虽然说,刑事错案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错案的发生对法治的破坏和恶劣影响是深远且难以弥补的,对当事人及其关系人所造成的伤害也是不可估量的,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冤假错案的存在与否成为其评价和判断本国司法公正与否的关键指标1。检察机关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对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冤假错案数见不鲜,有的甚至不断"发酵"引起社会的哗然。冤假错案的严重后果不言而喻。中央领导人等多次强调要竭力克减冤假错案,中央政法委、最高法、最高检等也多次出台相关规定,构建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体系。本文浅要分析冤假错案的成因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梓臣 《中国审判》2013,(11):65-67
<正>中央政法委出台首个《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并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责任追究机制。如何确保《意见》落实到执法司法每一个环节,如何落实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如何理解"办案质量":"冤假错案"的标准需要细化和区分"冤假错案"的叫法,是一种习惯用法。但由于语词本身的模糊性和概括性,我们很难区分"冤"、"假"、"错"的  相似文献   

13.
常锋 《人民检察》2013,(19):55-57
冤假错案不仅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还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日渐迫切,对冤假错案的关注也日益密切。近期,中央政法委出台了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要求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并建立健全冤假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日前,由检察日报社和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检察院主办,检察日报理论部和方圆律政杂志协办的"刑事案件冤假错案防范机制构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围绕研讨主题,从司法理念、工作机制和业务重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敏 《中国审判》2013,(8):68-71,5
冤假错案的发生不但和司法的程序、机制和体制有关,还和司法人员的心理、理念和司法行为习惯等颇有关联。只有深入了解了冤假错案发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在最大限度内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法律与生活》2013,(24):47-47
2013年,浙江张氏叔侄案、河南李怀亮案、福清纪委爆炸案等冤假错案陆续被一些地方法院予以纠正。为了坚守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周婕 《法制与社会》2014,(9):279-280
近年冤假错案现象的频繁发生引发法学研究者和法律工作者的不断关注,关于冤假错案的成因与预防的研究也很深入。各领域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探讨冤假错案的产生找其原因,并努力建言献策。本文亦结合现有研究,从法学理论角度分析法治国家当中冤假错案的产生原因,并相应提出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刑事冤假错案层出不穷,对当事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造成冤假错案的原因包括刑事侦查人员的刑讯逼供、错误的鉴定结论导致的,司法人员的刑事司法理念的缺乏、审判程序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等等。针对以上导致冤假错案的原因,提出防范冤假错案的对策,即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加强程序公正与监督、保证审判的公正性与独立性、加大责任追究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18.
指供是极易导致冤假错案的一种取证方法,在实践中大多与刑讯逼供、威胁、引诱等方法合并使用.指供使虚假口供与其它证据形成印证,因而使虚假口供难以被识别和剔除,同时也导致非法口供更难被排除,所以指供有造成冤假错案的高度危险性.对于指供所获口供,应设置单独的口供排除规则,而不能依附于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所获口供的排除.是否可能使无辜嫌疑人承认自己有罪并按照审讯人员意图而作出犯罪事实细节的虚假口供,是指供所获口供的判断标准.具体而言,应当从审讯人员是否透露不应透露的证据或信息、嫌疑人是否会受审讯人员指供内容影响而虚假供述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但在一些例外情形下指供所获口供无须排除,如对嫌疑人口供进行了其它途径的验证,或指供内容不会导致错误认定事实.  相似文献   

19.
5·12四川地震牵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全国上下踊跃相助,在这其中不乏大量公司的身影。这其中既有为大家所称道的台塑集团的慷慨解囊,也有被大家所鄙夷的万科集团所抛出的奇怪言论,这一切,使得我们都不得不从法律的角度重新来审视公司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其中包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治冤假错案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体现在:防治冤假错案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保障司法人权的关键举措和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核心要素.对防治冤假错案进行了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指导意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从保障司法人员独立行使职权、坚持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