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穗港澳地区青年人群的价值观存在着趋同和分离并行的基本态势。在国家认同和政策遵从上,穗港澳青年的分离趋势明显,港澳青年去单一中国身份认同现象突出,面临不合理的政策文本倾向于抗争;在公共参与、社会信任方面,穗港澳青年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并重的特征,都重视与身边人讨论政策,都热衷于运动、文化艺术和慈善公益,普遍信任亲人和熟人;在职业观、生活满意度和社区安全感、人生追求上,穗港澳青年的趋同态势明显,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职业观,不愿意参与激烈的竞争,也缺乏回报社会的宏大理想;生活满意度和社区安全感较高;认可通过后天努力造就人生成功,认为学历对人生成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呼唤青年国家认同的合法出场,但现实中粤港澳大湾区部分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正遭受着一定的危机与挑战。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立足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当代内涵理解与时代价值重构理性探究应然态,瞄准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实困境客观正视实然态,在实然与应然的理性“对视”中引入动态系统理论逻辑寻找破解之道,可尝试探赜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四解式”系统重建路径。  相似文献   

3.
试论功利主义思潮与青年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华 《前沿》2008,(1):91-9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功利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公开地承认和接受,是当代中国道德生活不得不正视的现实。功利主义思潮具有强烈的关注实际生活的品格。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对功利主义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在意料之中。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潮虽然与极端利己主义不同,但其负面效应遍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尤其是对青年的消极影响值得重视。在探究了功利主义成为道德教育重要障碍的原因之后,我们应该认识到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个简单重复的说教过程,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在内容上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尽快地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从而使青年真正掌握一把适应社会引导人生的钥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上岸”作为当代青年在“内卷式奋斗”与“佛系式躺平”之间寻求暂时平衡与稳定的权宜之计,是青年在文凭通胀、就业难和个体发展路径不确定性激增的背景下,走向成年个体、探索自我生平的“悬浮”之旅,也是在生命事件“夹缝”中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与成年社会角色的“两难”之旅。青年在社会时间表与制度结构中,发挥自主性与反思性建构个人生命历程,探索生活方式,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面对“岸”的想象和现实困境,社会应当给予青年试错与探索的机会,营造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帮助青年寻找“生活之趣”,拓宽“人生之岸”。  相似文献   

5.
消费文化与青年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智君 《青年探索》2006,5(5):68-69,78
消费文化带来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改变,也给青年的成长发展带来影响,甚至带来了青年的认同危机。本文阐述消费文化对青年认同危机的影响:即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会对青年的现实认同产生强烈的破坏性;消费的私人化威胁到了青年自我的同一性;生活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青年极容易损害对他者的认同;对消费可能性的的畸形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青年的阶级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6.
在一定的结构因素基础上,"社会情绪"和"政治态度"建构性因素对香港青年身份认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情绪"而非"政治态度"对香港青年的国民身份认同影响更为明显。表达"社会情绪"的生活满意度对于国民身份认同的正向影响稳定显著。生活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本体性安全感,它对身份认同的影响体现为:个体的本体性安全感越强,更可能建构一种更宽泛层面的身份认同。因此,为增强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可在以下方面加以推动:首先,需警惕地方认同与国民身份认同的"相对说"和香港身份认同的"单一归属论"。第二,需关注"生活满意度"对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的影响。第三,有必要在互联网渠道增强正面宣传,提升国家形象,增强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归属感的核心,是国家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在国家认同构建过程中,公民的国家认同对国家统一、社会繁荣与稳定有着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认同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香港青年由于生活地区的特殊性,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交错的复杂性,导致了他们在国家认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现状,考察其国家认同错位的历史社会经济原因,探寻构建、增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可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代青年精神生活遭遇到现代性虚无主义困扰。世俗化是青年精神生活虚无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价值僭政是青年精神生活虚无主义生发的内在机理,而个人主义则是青年精神生活虚无主义形成的文化基因。针对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虚无主义困境,需要深化改革为建构青年精神生活营造精神家园,重塑信仰为建构青年精神生活提供价值认同,转化传统实现青年精神生活的现代超越。  相似文献   

9.
田杰 《青年探索》2010,(1):11-18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最紧密的联系。它承续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政治革命的传统,经历和参与了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它成为现代性风险社会中的一种政治仪式,并在自己的各种文化表达和诉求中实现对社会政治和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同时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思想品格。在建国后的30年中,青年文化具有单一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色彩,是社会一元文化系统的附属物。政治紧张中的文化焦虑一度成为青年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矛盾。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青年文化发生根本转折的重要契机,红卫兵以自我燃烧的方式宣告一个青年文化时代的终结。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青年思想解放、自我解放的30年,是青年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和自由表达权利,在新型青年文化与青年社会运动中实现新的民族/国家认同的30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增长、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情形下,青年对社会以及民族国家的认同将出现某些新的问题,青年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联系亦将形成某些新的格局。因此,中国青年文化的发展首先仍属于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或文化认同过程中的社会政治问题,且其中蕴涵着诸多的风险和机遇。  相似文献   

10.
间隔年对于青年人来说只是一种人生阶段性选择,但它既是文化反哺进程中的阶段性选择,也是同辈群体价值认同中的阶段性选择,更是探寻人生真谛过程中的阶段性选择.行走间隔年,有助于青年人在路途中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探寻幸福人生的本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在回归后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进行人生抉择.  相似文献   

11.
青年身份认同本质上是文化身份认同,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一个建构过程,青年身份认同包含“认异”“求同”“聚类”三个环节,内涵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的逻辑统一。微空间作为当代青年公共表达、日常交往、文化娱乐的重要场域,深刻影响青年的话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微空间中多元冲淡主导、动态多于恒常、形式高于内容,使得青年身份认同度明显低于现实社会,出现方向感弱化、无力感滋生、价值感模糊的身份认同危机。聚焦微空间中青年身份认同建构,需要吸纳微话语,强化微叙事;融合微媒介,改善微传播;建构微文化,提升微引领。  相似文献   

12.
城乡青年阶层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生活调查的数据,描述分析城乡青年阶层认同的现状与特点,然后借助3个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对整体青年、城市青年和农村青年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际拟合,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参与是人们藉由参与社会事务或从事社会活动而融入社会的行为。台湾青少年成长于多元文化刺激又与中华文化逐渐断裂的社会结构之下,强调集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的传统思想对其影响力逐渐减弱。通过对台湾青年的道德信念与社会参与的调查得知,他们认同社会参与的重要性但不积极参与,所以,讨论台湾青年社会参与的问题必须正视新一代如何看待群己关系,同时应重视发挥情感功能来调动青年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更是青年使命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爱国主义与青年使命高度共生关联,能增进青年对自身使命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就内蕴而言,新时代爱国主义与青年使命在政治方位、精神特质、价值引领方面的同质性增进了青年使命的认知认同;就泉源而言,新时代爱国主义与青年使命在文化源流、理论源流、实践源流方面的同源性增进了青年使命的情感认同;就目标而言,新时代爱国主义与青年使命在奋斗主题、实践初心、世界情怀方面的同向性增进了青年使命的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15.
《公民导刊》2011,(5):52
人生名言与当代青年成长的关系,是一种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也是一种继承、体验和创造的关系。青年人需要从有经验的人身上,学到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常识,人生名言都是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其实是给青年人提供了一种建议和忠告,可以帮助青年人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期"读点经典"特别遴选部分"影响中国青年的人生名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92上海青年结婚消费趋势张琦,黎洪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新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日渐融和,上海92年度青年结婚费用呈现成倍增长趋势。据上海青年调查网络最近对本市1000对登记结婚的青年夫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表明,当前青年结婚消费表现出三个显著特点。1.人生追求日趋崇实,结婚费用成倍增长。当前一些青年人的人生追求呈现崇尚实惠的趋势。他们既注重个人价值体现和事业成就感,又注重个人生活与物质享受的充实和丰富。他们认为工作犹如小鸟搏击长空,充满刺激与挑战;生活犹如小鸟衔枝筑巢,充满温馨和安宁。大多数青年认为“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工作是手段,生活才是根本的目的”,而结婚这一对个人生活具有长远意义的人生喜事,自然就成为一些青年“实现人生目的,显示实力和成就”的重要时刻。一部分收入优厚、事业较有成就的青年,如三资企业、宾馆工作人员、外商服务机构的代理人、私营业主及证券经纪人等,他们往往把结婚视为显示实力和成就的时机,其中的一位男青年踌躇满志地宣布:要把婚事导演成人生最辉煌的瞬间。被调查对象中,37%的人认为:结婚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花上几万元钱购置结婚用品、布置爱的小巢,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办婚事很值得。其  相似文献   

17.
青年的住房状况和主观阶层认同是关系到青年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20年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住房负债(包括正规金融借贷和非正规金融借贷)会显著降低青年的主观阶层认同,提高青年阶层认同向下偏移的概率;(2)“有房无债”的青年的主观阶层认同显著高于“无房无债”的青年,但是“有房有债”的青年的主观阶层认同与“无房无债”的青年并没有显著差别;(3)机制分析表明,住房负债主要通过降低青年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削弱青年的主观幸福感来影响青年的主观阶层认同;(4)异质性检验表明,住房负债对主观阶层认同的负向影响在城镇、教育水平较低、中等以下收入的青年群体中更加突出。本研究揭示了住房负债对青年主观阶层认同的深刻影响,拓宽了住房分层研究的视野,对青年的家庭资产配置、债务管理以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社会化是人生选择的基础,青年的人生选择是在青年社会化的过程中进行的。本文主要从青年社会化的角度出发,考察了青年社会化与青年人生选择的关系,分析了青年社会化对青年人生选择的六个方面的影响。最后,对在社会化过程中如何进行人生的优化选择提出了两点意见。在生命历程(li  相似文献   

19.
彝族青年学生是边远彝族聚集地区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民族认同状况如何直接影响边远彝族聚集地区的发展。通过研究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我们发现: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状况都良好,不存在民族认同危机;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认同;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中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更易形成良好的民族认同;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都具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对国家和执政党的认同,不仅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结果的一种重要呈现,也是影响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深度访谈,发现青年在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和制度认同方面呈整体正向态势,但也面临多元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对国家认同正向,但也有不满与担忧;政党认同积极,但也提出一些问题;制度认同相对概念化,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不足。可见,总体上当今青年政治认同更加理性、情感日益复杂,凸显了新时代下青年的本质特色,也反映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我国青年整体的政治素养在不断提升,政治认同的深度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