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给农村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产业生态化是推进“三农”工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汀县通过将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将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进行了生态化改造,实现了从“治山”到“治穷”再到“绿富共赢”的重大转变,走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荣之路。通过对长汀县产业生态化路径的分析,总结其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以期为其他同类型地区提供有益借鉴,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2.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条例中都指出了新时代对于建设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举措。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方面,长汀县着力开展农村基层党建,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具有强化班子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引领带动工程、夯实党建基础等亮点。同时,也存在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深刻、党员管理不规范、讲求实效较少、基层组织建设缺少动力等不足之处。新时代下,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聚焦主业主责,强化担当作为,强措施求突破,强基础求实效,抓基层促发展,全面提升新时代农村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小议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居住区用地不断增加,而居住区绿地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局部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环境的好坏。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民生活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人民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的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根据人民生活方式的演变规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全面生活质量提高和人民自身全面发展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精神生活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和享用活动。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表现为知识需要、意义需要和情感需要三个基本方面。作为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为己任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就主要包括:以满足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需要为目的的知识系统建设、以满足人们对生活意义的需要为目的的价值系统建设和以满足人们对美好情感的需要为目的的情感系统建设三个基本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建设,使人们能够科学地生活、有意义地生活和情感愉悦地生活。  相似文献   

6.
3000米跑是部队院校检验新生有氧耐力水平和身体健康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指标,通过对新生刚入学3000米跑成绩的普测和分析,可以全面掌握新生有氧耐力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为3000米跑训练的科学、合理组织实施提供了依据。3000米跑科学化训练不仅对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有益,同时为其它军事训练科目的全面、有效展开提供了体能保障。以3000米跑训练的科学化为牵引,从思想上重视体能训练、建立严格的入学体能准入标准、提高组训人员的体能基础理论知识和组织实施能力、配合《军人体能标准》完善训练标准,为部队体能训练水平、3000米跑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实操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的建设相对滞后,村民环境意识薄弱,为了改善农村环境、改善民生,元台镇在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方面通过委托第三方、镇村联动、提高村民自身环保意识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历下区园林绿化管理局始建于1966年,由绿化所、绿化处,逐步发展为现在的园林绿化管理局。主要负责全区的绿化行政管理;辖区主要道路的行道树、绿地、花坛的养护和管理;负责协  相似文献   

9.
胡德智 《海南人大》2007,(10):18-19
一、要高度重视街边小公园绿地管理工作。小公园绿地是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优化我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管理好街边小公园绿地,对提升我市城市品位、绿化美化椰城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街边小公园绿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1.十六届五中全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线图五大目标:“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五个方面建设:“要协调推进五个方面的建设:第一是经济建设,第二是农村的政治建设,第三是文化建设,第四是社会建设,第五  相似文献   

11.
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是《建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建议》中关于“十五”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目标、内容和政策措施等,也更加丰满和充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充分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一、必须充分认识“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晓玲 《海南人大》2007,(10):21-22
一、建章立制,加强组织领导要尽早依据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配套规章制度,为城市绿地问题专门制定政府规章或进行地方立法,使城市旧林绿地不受侵占,得到法律上的保障。要将绿化执法纳入市、区城市建设管理中,依法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3.
乐(山)井(研)路改建工程,是乐山市“项目年”公路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该工程全长36.16公里(市中区段约25公里,井研段约11公里),历时23月,路基、路面、交通安全设施及绿化工程累计投资1.6亿元,按二级公路的技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12米,路面宽度11米,设计行车时速为40-80公里/小时。乐井快速通道建成后,井研至乐山行车时间由原来的1个半小时缩短为现在的30分钟。乐井引水工程将乐山富余自来水,翻山越岭引至井研,解决县城居民生产生活之需。工程总投资3200万元,全长38公里,运用直径400毫米管道,从乐山新大桥处接水,沿乐井路辅设,经“一区一县七乡镇”。工程日输水能力1万方,新建的调节池设计蓄水能为3000方,不仅能解决群众目前生活用水困难,还将满足井研未来10年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重视民生问题,并将其作为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百年探索经历了以解决人民实际生活困难为中心的托底生存型民生、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为中心的根本保障型民生、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的普惠改善型民生、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的多层次发展型民生,实现了"保民""安民""利民"及"富民"四个层次内容的统一,以积极、理性、可持续的努力不断推进中国民生发展进程,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改善农村老年人生存生活环境,探索农村老年人养老机制,以乡镇敬老院为依托,走社会化代养路子,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意在通过对山东省聊城乡镇敬老院的走访调查,全面掌握其现状和待解决的问题,为乡镇敬老院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区是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居民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建设具有行政化、治理模式多元化和精英治理等特点。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还存在着协调机制不完善、社区建设资金匮乏、公共服务水平低和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程度低等问题。应通过发展和完善社区民主政治、改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整体水平和提高村民社区治理的参与程度等,为农村社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7.
大学如何服务于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可以以多种方式服务社会,但主要的有三种:一是基础研究。大学的基础研究促进了科学知识、技术和医学的发展,而这正是经济增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人类健康状况改善的基础。大学也主要是以它的这种基础研究来服务于社会的。二是人才培养。通过基础性的学术研究创造知识绝不是大学为社会做出的唯一重要的贡献,通过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其将来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与学术研究同样重要的社会贡献。大学、特别是好大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创新和领导的能力。实际上,大学正是通过这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积极地服务于社会的。三是履行好机构性公民的义务。大学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方式直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邻里关系的改善等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学也可以通过以身作则,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间接地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职工住宅小区的建设和管理是关系到两个文明建设的大事。居住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及健康水平直接相关。本文试从胜利油田职工住宅小区的一些情况,谈一下创建文明住宅小区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创建园林城市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20.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配套产业、树立文明新风等举措,极大改善了彝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还要以彝家新寨建设作为加快改变彝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整体改善彝区贫困面貌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精准扶贫、加快实施,努力促进彝区群众居住条件全面改善、公共服务全面覆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最终实现“建新寨、兴产业、奔小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