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有文献中还缺乏住房公积金对参与者租房消费水平影响的相关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的实证研究发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参与者的租房消费较非参与者有较明显的增加,在缓解潜在的内生性偏误之后,这个结论依然成立。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高收入、稳定就业者和有管理职位或技术专长的居民而言,参与住房公积金对促进租房消费的作用更加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住房公积金制度对租房消费的提振作用来支持租房市场的发展,并注意扩大住房公积金支持租房消费的受益面,另一方面也要让政策更加精准化,防止因住房公积金的补贴效应而扩大租客群体租房支付力的分化。  相似文献   

2.
一、商品化是住房社会化的前提 商品化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住房商品化要求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社会化就是改革各单位自行建设、分配、维修、管理职工住房的体制,实行社会化、专业化的住房运行体制。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施行,最终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住房供应方面长期实行的单位自建、自分、自管、内部运作、封闭运行的模式,把职工的住房供应引向市场,引向社会。货币化分房较为彻底地实现了住房的商品化、社会化。基本消除了住房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贵阳市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方案》从贵阳市实际出发,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精神,停止住房实物分配,职工租、购公有住房,取消成本价,与市场接轨,一律按经济适用价来统一。职工以货币来实现对住房的私人所有,同时也使住房资产从企事业单位的总资产中剥离出来,真正实现住房社会化。多购房或住超标房只有支付更多的货币,从而使住房分配趋向公开、公平、公正。住房一旦完善其产权转移成为职工的私有财产,就可以进入二级市场依法自由交易。  相似文献   

3.
徐德明 《理论前沿》2008,(10):14-17
当前,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深化税费体制改革,通过公平分配来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2)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通过机会公平来促进社会成员公平占有社会资源;(3)深化国凉机关公务支出改革,通过权力公平来促进社会成员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4.
廉租住房制度是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为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南宁市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廉租住房制度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由于南宁市廉租住房制度的建设时间不是很长,在运行中还存在着保障覆盖面重叠交叉、退出机制的难操作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南宁市应建立统一协调的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法规,正确引导城市居民转变住房消费观念,完善廉租房制度的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5.
脱贫的长效机制应考虑到未来贫困风险问题,即应关注贫困脆弱性。随着住房债务在家庭债务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住房债务或将影响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两者关系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平均而言,负有住房债务的家庭贫困脆弱性程度显著低于无住房债务的家庭,且以住房债务资产比度量的住房债务压力能够缓解贫困脆弱性。但这种缓解作用并非是持续的,而是表现出“U型”非线性特征。当住房债务资产比低于137.5%时,住房债务主要表现出净“财富效应”,存在“以债生财”的可能;在此之后,“房奴效应”将占主导地位,刺激“因债致贫”现象的发生。当然,家庭特征不同也会使这种影响产生差异。为减缓相对贫困,可进一步提高住房信贷效率、发挥住房信贷效能。  相似文献   

6.
尽管国家在推动住房改革过程中发布了数目繁多的住房改革制度,然而就笔者所调查的长沙市六个单位来说,他们几乎只执行了提租、住房公积金和售房等三个主要制度。而且,这三个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单位之间差异明显,表现出强烈的单位效应。如六个单位对职工住房“提租”,其目的并不与国家住房改革目的相一致,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推行严重依赖于单位经济效益,售房政策的实施又依赖于单位获取住房资源的能力高低,这样就出现了:两个企业单位主要出售80年代以前建设的旧房和非配套住房;两所大学出售的住房中有一半是新建的,一半是经过改造加宽的住房;两个政府机关单位出售的都是新建的超面积配套住房。所以,住房改革制度实施结果所造成的职工住房利益分化高度依赖于单位的“再分配”性质。  相似文献   

7.
住房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为满足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我国政府建立了相应的住房保障制度。近年来,青岛市政府也推行了符合青岛市现状的住房保障政策,在转变保障性住房供应方式、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在实践过程中确实解决了一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但是,青岛市住房保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保障性住房供不应求、布局不合理、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如何解决现存的问题并完善相关住房保障政策,对于青岛市政府顺利开展住房保障工作有着深远影响,同时对于实现社会公平、稳定和健康发展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住房按揭贷款市场向来关注借款人学历水平,但有关学历与借款人行为内在关系的研究却相对不足。以住房公积金贷款为例,利用某重点城市2005-2014年住房公积金贷款还款数据,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从总体影响、被动逾期、主动逾期、年龄效应等多个维度,对借款人学历与其还款逾期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行系统性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偿还住房按揭贷款的过程中,高学历借款人的信用水平相对更优,他们的被动逾期和主动逾期行为发生概率均相对更低,并且这一规律在年轻借款人群体中更加明显。因此,商业银行、住房公积金中心等(准)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学历信号在识别借款人信用过程中的上述作用,进一步加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防控,更好地实现金融服务供需有效匹配,提高授信方资金安全性和受信方金融可得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住房商品化改革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政府宏观调控对于解决房地产市场中的问题产生了一定效果,应继续加强调控。住房市场化与住房保障之间存在互补和互替关系.地方政府应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住房保障以大力支持。保持房价基本稳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今后的房价趋势将呈现稳中有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学术界关于住房保障内涵的各种解释出发,并从住房的多重属性、市场失灵、公平与效率等角度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辨析与论证,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住房保障的定义。目前我国住房保障不是已经过度而是仍有很大欠缺,因此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应该成为现阶段政府住房政策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我国房改已历经近30年来,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我国住房保障立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就其必要性而言,住房保障是由本身的属性决定的;住宅权是人类基本人权,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住房保障立法有助于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善;同时也是我国房改以来政策法律化的必然要求。就其可行性而言,我国住房保障立法已具备了基本的理论依据、政策支持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得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与之关联的住房利益分化越来越不容忽视。已有研究对住房利益分化的长时段变化趋势缺乏考察。基于98房改之前与之后共9个时点的调查数据,对城镇居民住房状况及住房利益分化趋势的系统分析表明,随着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的改善和产权住房自有率的上升,以产权与实际居住面积度量的住房利益分化大大缩小,但由住房资产所体现的住房利益分化日益凸显,甚至自2010年以来表现出“极化”倾向,而且这一利益分化过程越来越多地受到诸如房价、地 理空间等个体经济收入之外的因素的影响。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政策背景下,重新定位房地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加强对住房利益分化的调节,已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目前宏观经济中存在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入手,在提炼大量统计数据和对比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住房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发展潜力、消费要求和承受能力,以及住房建设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作用,提出加大对住房建设与消费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住房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使我国国民经济在今后一段时期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14.
自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近年来我国保障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以及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保障房资金来源不足等问题,需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是伴随着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出现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银行在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中的法律地位,依据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具体险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实践中的“第一受益人”并不是保险法意义上的受益人概念;通过借款人与保险人的特别约定,为银行设定了保险金债权的质押权。住房抵押贷款房屋险的保险金上同时存在着物上代位权(抵押权)与质权,形成两种担保物权的竞合,抵押权优先于后设立的质权。  相似文献   

16.
住房问题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所必然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建立住房保障制度,是对市场化住房分配机制的有益补充,更是国家住房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张道航 《理论前沿》2009,(12):30-31
我国城市弱势群体住房困难的成因,不应仅仅归结为他们缺乏财富获取和积累能力。与住房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财政金融政策、住房保障政策所存在的某些偏差、不到位乃至是缺失,也是导致这部分群体住房困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住房社会保障事关民生,是现代社会保障立法的起点和归宿。构建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应确立住房保障权本位原则、保障主(客)体的特殊性原则、保障机制的社会化原则、保障水平的适度性原则和权责协调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李克强指出,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了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供给,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但各地进展还不平衡,住房保障体系仍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提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扎实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阶层分化与社会不平等问题时,住房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本文通过CGSS2006调查数据,在区域差异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城镇居民住房价值与住房数量的分化机制。研究显示:地区间的制度性差异在住房资源分化研究中不可忽略;地区市场化程度能有效提高整体住房资源的供给水平,对于城市居民现住房的价值和住房数量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住房资源分配遵循市场与权力两套分化逻辑,再分配权力在多套房的获得上仍保持优势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