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秋》2017,(5)
正今年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田仲济教授(1907—2002)诞辰110周年,仅以此文以资纪念。读高中时我即迷恋文史,在图书馆及报章杂志上阅读过田老所写部分著作和文章,被他朴实、含蓄、幽默的创作风格与严谨、清朗、抒情的学术品格所吸引折服。我也了解到田老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创办多种文学刊物,并不断发表文章,早在上世纪40年代即享誉中国文坛。1949年后,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一至四届副会长,山东省文联第四届副主席等,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著有《新型文艺教程》《中国抗战文艺史》《文学评  相似文献   

2.
《春秋》2016,(2)
正抗战胜利后,田仲济从后方的重庆回到上海,应聘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讲授"文艺理论"课程。适逢山东聊城文化人士李士钊受陶行知先生委托,创办业余大专性质的上海武训学校。李在30年代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比田要小7岁,所以见到田就尊称他为"老学长""老师"。也许因他们都是山东同乡,又都非常崇敬武训的行乞办学精神,所以一见如故。于是在李士钊的邀请下,田仲济就到上海武训学校教"作文修辞"课,兼举办《中国抗战文艺史》讲座。  相似文献   

3.
向往腾冲,某种程度上,是冲着艾思奇的。在我心目中,艾思奇是一位教科书式的人物。刚入大学时就想买他的《大众哲学》,学校及附近的新华书店没有。到上海市区福州路旧书店找,也没有,结果买了他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树高千尺     
最近在新出的《柳江文史资料》里读到一篇文章:《我的二十年退休生活》。但是,文章作者韦日荣的名字已圈上了黑框。不禁让人感到惋惜和悲痛。韦日荣原为柳州地区行署副专员,1984年退休后,他自愿回农村老家——柳江县上龙屯定居。2003年秋,我和县党史办的同志去看望他时,80高龄身体欠佳的他,还在整理将要出版的第二本书稿《夕阳异彩》,写他的新作《我的二十年退休生活》。2004年5月3日,他与世长辞。  相似文献   

5.
<正>加尔各答是我访问印度的最后一站。对加尔各答的了解只有泰戈尔和他的《飞鸟集》,对于《飞鸟集》也只不过是浅尝辄止。泰戈尔在我的心目中是伟大,这不仅仅是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多是他一生的笃定和坚持跟著作等身。我书橱里仅有的也就这部《飞鸟集》,那还是十堰市旧书市场上刨来的,  相似文献   

6.
田仲济先生是久负盛名、驰誉中外的作家、文学理论家、现代文学史研究学者。他的一生是生命不息、笔耕不止的一生;他的文学活动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结下了挥之不去的情结。一田老,1907年8月生于山东潍县一个没落的封建  相似文献   

7.
因《北京人在纽约》而为人所知的曹桂林,最近又带着他的《王起明回北京》露面了。曹桂林在亚运村的一处居所里,和助手及两条白色贵妇犬一起开门将我们迎人。他比想象中显得更平和。当他在沙发上落座,我看见的是他左手边因加湿设置的不间断,而有白色雾气氤氲四溢,而右手边的流苏罩台灯柱上缚着一名着内衣的美女。  相似文献   

8.
可以这样说,这位内向寡言的摄影师,是中国电影界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孩子王》,由于有了他的辅助,才得以锦上添花。但是在那块耀眼的领奖台上,却找不到顾长卫的身影。当我与他聊起他这些年辉煌的创作历程时,他却先提起了他曾经有过的一次挫折。  相似文献   

9.
缘分     
张国超 《人民公安》2012,(21):58-58
30多年前,《人民公安》给了我的父母亲爱情的希望。如今,《人民公安》又给了我事业的方向,我是听着、看着、读着《人民公安》长大的。我还教育我的女儿要勤读《人民公安》,从中吸取养分好茁壮成长,将来也要成为一名公安民警。30多年前一个春日的早上,从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上,一位年轻的民警身着便衣欣赏着车窗外流动的风景。因为工作的关系,他没来得及参观北京,就又匆忙地往西安赶。飞驰的车轮,别样的景色,可他的心早已飞到了生他养他的小山村。路途遥远,为打发时间,他从手提袋  相似文献   

10.
写《特别谍案》一书,与我写其它 作品不同。写《沧海风流》,主人公胡征是我的大学老师,与李辉与胡风案件有点相似,他是“胡风分子”贾植芳的学生,历史把两代文化人安排作师生关系,就有了后来的文化人对上一代文化人命运思索。写《百战将军·肖永银》,是因为我要替我的老师还一份历史情债,因为当“胡风分子”胡征沦落在陕西最偏僻的陇县山中的时候,他写了数百封求助信均石沉大海,是当年他在战场上被俘时的旅长肖永银救拔了他的苦难。写《黄河大移民》和《天国葬礼》,我都是追寻着一个信息很快地见到了我笔下的主人公们。吕出情报…  相似文献   

11.
爱泼斯坦老人辞世前的绝笔之文,也许是应我之特别请求,为我的一本名曰《江南问水》的集子所作的跋:《和平的祝福》。记得那是2004年8月1日,他还在北戴河休养,竟不嫌弃我的打扰,为我的一本集子作跋;这里我还要说,尽管他是按照序写给我的,而我事先就说好用于书后的跋,是跋而不是序,他知道了以后,实在是不在乎这一点,还很快同意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的《中国红十字报》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12.
这是我最不愿意写的文章之一,和温世仁道别。他倒下的前一天,仍极关心这场大选,对北京政治及两岸经济产生何种影响。当时太忙了,只匆匆和他说“改天再和你谈”,便挂了电话。隔天,我被朋友通知,温世仁中风病倒了,辗转得知,他早在抵达医院时,瞳孔已放大,无生命迹象。他长得很胖,但活得轻盈。说50岁后不做商人,就真的不做。退下来短短5年,他写了《成功致富又快乐》、《台湾经济的苦难成长》、《你能懂东亚金融风暴》、《领袖》、《媒体的未来》、《网路创财富》、《新经济与中国》、《英语直通车》、甚至包括武侠小说《秦时明月》等。我和温世…  相似文献   

13.
巧遇“哲人科学家”张香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概是1993年秋 ,我意外地接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一位老先生(恕我记不得他的名字了)的电话。他告诉我 ,他有个熟人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退休老干部。该人近日找他 ,说外地有位读者 ,对我的文章和思想十分感兴趣 ,拟最近来京 ,很想拜访我。这位老先生还说 ,他的熟人再三央求他 ,希望我务必抽时间见那位读者一面。老先生提及的文章是《哲人科学家研究问答———李醒民教授访谈录》 ,发表在上海《世界科学》杂志1993年第10期上。该文由我两年前发表在长沙《求索》杂志(1990年第5期)的一篇论文改写而成 ,论文原…  相似文献   

14.
“赵本山”,也许你会马上想到舞台上那可怜、可亲的小人物,他那副小样儿能笑死你,让你流眼泪、肠子痛。在沈阳去采访赵本山的出租车上,我说出“赵本山”的名字时,那司机“噗哧”笑了,并告诉我他家就住在附近。 赵本山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从最初的小品《摔三弦》,到后来的《卖拐》、《卖车》到电视连续剧《刘老根》,他赚足了老少爷们儿的笑,还竟然吸引了城市“白领丽人”的眼球!也许,正如赵本山告诉我的,人们天性中的笑神经,被他牵着呢!  相似文献   

15.
曾以《小康庄》、《我是中国人》、《一筒罐头》和《笑林广播电台》等相声表演连续获奖的笑林突然在舞台上失踪了——他说他需要冷静剂。笑星耐得三年寂寞,换来了法学硕士的文凭,他认真地说:“通过学习,我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作为笑星,他最高兴的是在台下听到人们说他“嘿,原装的,不是假冒伪劣!”赵小林委员5岁登台表演,今天成为了人们熟悉的笑林。他的笑“源”大概来自他的开朗性格、O型血、山东血统……  相似文献   

16.
82岁的皖籍台湾著名诗人钟鼎文先生最近接受合肥市文联的邀请来到合肥,笔者有幸于他下榻的梅山饭店拜会了他。 钟先生身体仍很硬朗,耳聪目明,吐字清楚,思维敏捷。当他听说我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立即热情地向我介绍起了他的文学创作历程。他三十年代初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其时,他就在上海各报刊诸如《东方杂志》、《现代文艺》、《现代》、《新诗》上发表诗作,与戴望舒等人有交往。他后来的诗作有些被称之为“唯美主义”,即受之启迪。后去日本留学,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社会学科,回国后曾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天下日报》总编,艾青曾于那时帮他编过副刊,俩人  相似文献   

17.
十年以前我就认识溥杰先生了。当时他告诉很多人他正在写《自传》,他的《自传》的出版是大家普遍关心的。有位李老先生正在协助他整理,因为整理者也已年老,进度比较迟缓。不久李老先生不幸车祸丧生,整理《自传》的工作就搁置起来了,溥杰先生想亲自动手,他实在公务繁忙,抽不出空来。1990年溥杰先生回到日本探亲,一位日本作家知道溥杰先生的《自传》尚没有写成,提出要给他写《自传》。溥杰先生回答他:“我有我的祖国,这件事我要请示我的国家。”回国后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就读过王鼎钧的作品。前不久,在《台湾周刊》上读到古远清教授《台湾作家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王鼎钧"3个字,一下子唤起我30年前的记忆。王鼎钧还在写作?他的近况如何?于是,我赶忙在当当网上买下这套书的后两本《关山夺路》和《文学江湖》。王鼎钧,山东临沂市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  相似文献   

19.
抒怀邵燕祥     
在当今文学作家中,邵燕祥是成了“作家精“的人物,差不多在各种报刊上经常和读者见面的著名作家要算邵燕祥!我多次与邵燕祥说过,要比较全面地写一写他,他先是笑而不答,后总说不要写我,我不是新闻人物,何必费笔墨!于是,我老老实实听了他的话,十多年过去,几次提笔但都作罢。有时也偶尔在报刊上读到有人写他印象记的文字,但大多不确切。如1999年4月15日《团结报》副刊上《邵燕祥放怀天地大》一文发表后,有人告知邵燕祥,他读后,连忙发表《一点小声明》给《团结报》。他说文中谈“修身养性“两大段,所说都与我无关,熟悉我的人便会知道,我从来没有在口头上或书面上谈过“修身“、“养性“,既不曾以懂得养生之道和“心灵保健“自居,更不会去规劝“大款、富翁“和其他“功名欲望特别强盛的人“。那些意见不是我的,张冠李戴,不敢掠美,这就是我要声明的主要之点……记得1992年7月我去北京,当时燕祥还住在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昆仑饭店海岩的办公室里,第一次和海岩面对面,我被他的热情弄得不知所措。 他不但亲自给我倒水,还叮嘱工作人员不要打扰,细心的他还把电话线拔掉,坐下来聊天时,说话的语气丝毫不张扬,完全没有一个当红作家的气派。其实,海岩不光是作家,他还身兼数职——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北京昆仑饭店有限公司董事长等等。 2003年,《玉观音》和《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给海岩赚回了不少的赞誉,用海岩的话说:这两部戏在商业上都是成功的。今年,根据海岩小说《平淡生活》改编的电视剧即将荣登荧屏,他的最新力作《深牢大狱》不但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