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等非接触性新型犯罪也随之不断增多,并出现类型多、手法隐蔽、现代化、金额大、危害大等特点,而高校大学生已成为不法分子主要的攻击对象之一.文章通过介绍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及特点,分析高校频发电信诈骗的原因,提出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对策,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威 《法制博览》2022,(12):157-159
电信诈骗严重影响校园安全环境的建设和稳定,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00"后大学生在电信诈骗的受害群体中所占比例逐渐提高,笔者总结分析了其易被电信诈骗的现实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国家—社会—高校等协同合作的应对策略,提高其面对电信诈骗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营造安全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为减少"00"大学生的电信诈...  相似文献   

3.
刘鹏伟 《法制博览》2023,(2):142-144
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预防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一项常态化防范工作。本文以当前网络媒体兴起的“微时代”为背景,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探讨大学生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和原因,针对实际形势和当前环境,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辅导员层面、学生个人层面提出具有一定理论性和操作性的防范措施,以期为提高大学生防骗意识和打造和谐的“无诈校园”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元临 《法制博览》2022,(7):136-138
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各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信息查询、沟通交流、购物等的主要平台,在网络给大学生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犯罪分子利用大学生群体防骗意识薄弱、认知度不高等特点,开展一系列诈骗活动,导致高校电信网络诈骗事件的不断发生.本文从高校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出发,分析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  相似文献   

5.
电信诈骗近些年虽然在国家严密打击下势头有所遏制,但是,大学生因电信网络诈骗经济遭受损失、身心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在总结以往学者们有关高校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关于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还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提升和改进,从而找寻更加有效的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电信网络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犯罪,近年来此类案件持续高发,作为互联网主要用户群体的高校大学生,正逐步成为这一新型犯罪主要侵害的群体之一。为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态势,切实保护学生的财产安全,通过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协同治理对策,从而筑牢高校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防火墙,对全面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高校校园内的发生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鹏 《法制博览》2024,(1):11-14
5G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化时代得以飞速发展,而诈骗分子也意识到传统的诈骗手段早已不再适应当下社会,他们开始将诈骗对象由老年人转移到大学生身上,进行新型网络诈骗活动,这为高校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将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例,深度剖析大学生在信息化时代下的安全教育问题及其防范策略,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和网络科技的发展,电信诈骗犯罪在高校里频繁发生,而且给大学生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精神层面的打击。大学生是经济方面的困难群体,电信诈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非直接接触,被害人的钱财的追回率很低,危害严重,已成为影响高校网络安全和教学秩序还有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研究的意义就是对新疆几所高校大学生受骗的原因和现状进行调查,提出切实可行的防骗措施。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大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提升法治素养的黄金时期,但是当前高校法治教育陷入学科定位不明晰、教育内容不科学、教育模式滞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够、教育资源缺乏协同性等困境.基于高校电信诈骗案件的实证分析,从重新定位高校法治教育主体、调整高校法治教育内容、创新...  相似文献   

10.
李曦 《法制博览》2024,(11):27-29
信息安全问题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如何评价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则成为预防大学生遭受电信诈骗的关键。本文根据电信诈骗防控要求,根据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信息安全素养内容拟定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本人自我管理、教师团队强化监督、社会组织协助支持的教育队伍,制定基于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期监测与特殊时期抽查相结合、线上测评与线下监督相结合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以期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新挑战,建设法制安全校园。  相似文献   

11.
陈智  周利平  肖宁 《法制博览》2024,(12):15-17
当前,网络诈骗事件频发,诈骗手段更新加速迭代升级,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生活中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群体,这不仅对大学生的财产、生命安全、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对学校的校园安全稳定形成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围绕云南省高职院校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管理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校网络电信诈骗的形式、特点和原因,梳理防诈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构建保障制度化、教育法治化、课程前置化、队伍专业化、宣传全员化的“五化一体”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刘军利  谭晓鹏 《法制博览》2023,(13):136-13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中的“非接触式”犯罪案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以电信网络为载体的诈骗犯罪层出不穷。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多样,组织分工明确,诈骗目标的选择随机性较大,易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防范网络诈骗是化解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的关键环节。校园是网络诈骗高发区,校园电信诈骗主要有校园贷、套路贷、创业贷、刷单返利类诈骗、冒充客服等类型。通过分析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和特点,探究高校学生容易受到电信诈骗的原因,并提出以预防为主、强化反诈宣传以及筑牢全民反诈防线等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张涵  廖帮进  王喜 《法制博览》2023,(10):13-15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大学生群体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首选对象。面对花样百出的诈骗套路,学生存在防骗意识较弱,识骗、拒骗的能力不足。防诈骗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教育对象单一,教师单向输出,学生防诈骗意识不够等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针对防诈骗教育路径进行探讨,把重点放在被骗之前的防范教育,以期从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个教育路径提升优化,多方联合,实现三全育人,促进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向前胜 《法制博览》2024,(10):22-24
信息化平台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高校屡屡发生大学生被诈骗的现象。本文通过列举地方高校大学生常见的诈骗类型及受骗心理,从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分析大学生易受骗的原因,对如何做好反诈防骗的路径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论可为今后大学生反诈防骗的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冰清 《法制博览》2023,(18):157-159
随着互联网在高职院校中的普及,大学生已经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易感人群。本文以对高职院校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现状的分析为基础,对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入探究,并从家校共育、加强普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学生工作者提升个人素养几个方面着手,对高职院校应对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的策略进行研究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诈骗受害人钱财的目的.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与威胁,缺乏对校园电信诈骗的深刻认知,导致了近年来校园电信诈骗案件...  相似文献   

17.
刘楚涛 《法制博览》2022,(5):139-141
高校校园是衔接学生和社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不法网络分子进行网络诈骗有了可乘之机.大学生作为接受高校高等教育的群体,由于社会经验较为匮乏,因而很容易成为各种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的对象.同时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网络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因而导致各种网络诈骗、传销更加肆无忌惮地逐渐蔓延.即使...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遭遇诈骗事件频发。诈骗分子结合社会动态和热点编制骗术,牢牢抓住大学生心理特点、痛点、弱点精准施骗,对大学生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本文选取大学生遭遇诈骗的真实案例,详细分析案例产生的背景、原因、解决方案和经验启示,以此为辅导员处理此类突发事件以及日常开展防骗反诈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声音     
《南风窗》2016,(19)
正"电信诈骗得以实施的真正元凶,似乎已撇清关系躲在幕后装无辜。"—山东准大学生学费被骗光离世后,媒体在追问酿成悲剧的源头时,矛头直指"个人信息泄露"与"电信虚拟号段"等幕后黑手。而山东政协委员王夕源近日发出文章,称银行"假账户"才是电信诈骗得以实施的隐匿元凶。未来,只有把住"银行账户实名"的关口,就能扼住电信诈骗猖獗的咽喉。  相似文献   

20.
于顺  滕宝毅 《法制博览》2024,(9):130-132
由于深度合成技术是开放源代码,一些以“AI换脸”“AI换声”为主要手段的合成类产品和服务也开始出现,而依托此类产品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屡见不鲜。目前“AI换脸”冒充身份诈骗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的涉案比重和涉案金额快速上升,其具有诈骗速度快、涉案金额高、事后反应慢等特点,社会危害性尤为凸显。本文通过介绍“AI换脸”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现状,并对近期“AI换脸”冒充身份诈骗案件频发的原因着重进行分析,最后对“AI换脸”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