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审判》2014,(7):37-38
从书法官职业12年了,我听到最多的一个称呼就是“刘法官”。当事人一句“法官”,虽然再普通不过,却常常让我觉得沉甸甸的,也让我不断地思考和反省:老百姓来到法院,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法官?基层法官每年都要审理三四百件案子,如何才能在每个案件中让当事人感受到公正、放心?  相似文献   

2.
朱宗保 《江淮法治》2013,(24):21-21
随着当前社会治安形势的日趋复杂,抢劫、抢夺、盗窃、诈骗、敲诈勒索等侵财类案件频发,这不仅危害着社会治安稳定.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还直接影响到了群众的正常生活。不可否认。各地公安机关通过对侵财性案件特点和原因的探究。找出了很多防范和打击的具体方法,同时积极侦查破案.有效地震慑和遏制侵财性案件的发生。但所有的这些努力,可以让老百姓感受到一定的安全感.却未必能增加老百姓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因为老百姓在期盼公安机关破案的同时.还有着更为重要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老百姓爱看反贪题材的电视剧,为什么?看着解气!作为普通老百姓,他们亲身感受到腐败现象、腐败分子带给他们的痛苦,而面对这种痛苦往往很无奈——因为与腐败现象作斗争,个体付出的代价太大!  相似文献   

4.
捧给老百姓一颗心——一个司法检查员的故事□晋司这里讲述的,是山西省盂县仙人乡老百姓说给我们的故事。故事虽然平凡至极,却让老百姓称道不已。我们则从中看到一个光彩四射的人格,一个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故事的主人公叫李海山,54岁,共产党员,市司法局副县级司...  相似文献   

5.
一地鸡毛     
《江淮法治》2007,(2X):1-1
2007年的开篇,形势那叫一片大好。 都是让老百姓高兴的事; 今年过年火车标不涨价了——回家过年的农民兄弟该有多开心啊;  相似文献   

6.
在河南省宁陵县,人们提起市政协委员、宁陵县政协常委屈效东,都会伸出大拇指称赞不已。这位看似朴实的庄稼人,却铁肩担道义,两袖写清风。他自学创作30年来,陆续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2000余篇,结集著书三部,并用稿费和义卖图书款资助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担任政协委员17年来,他甘为老百姓鼓与呼,用五尺之躯,为辖区老百姓撑起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7.
近日,记者再次踏上中原这片热土采访时,深深感受到这位大法官“新政”带来的新尝试、新突破、新探索,感受到了河南法院推行的管理创新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实惠,更感到河南法院的为民形象在中原大地上坚实挺拔!  相似文献   

8.
“代表建议提得真是好,提到我们老百姓的心里去了,我们打心眼儿感谢这些提建议的代表,是他们帮了我们的大忙,让我们出行不再难。”这是滦县没有通班车的39个行政村近4万群众发自肺腑之言。笔者在调研中深深感受到,群众的喜悦之情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都说:“现在村村都通了班车,我们再也不用跑出去几公里路等班车了。  相似文献   

9.
史靖宇 《人民调解》2012,(10):23-23
这是一封刑满释放人员饱含深情的来信,司法局工作人员进行了整理。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特殊人群生存的艰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感受到安置帮教工作者肩上使命的重大和光荣,感受到社会企业安置帮扶刑释解教人员的慈善义举和社会公益心。  相似文献   

10.
“落实、实践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不能作为口号,光喊不做,要让老百姓不仅听到,还要看到、体会到、感受到、触摸到。”这是姜瑞峰的信条,也是他孜孜不倦为之追求的目标……“与民结亲”  5月 3日 ,正值“五一”假期第三天,人们还沉浸在旅游或探亲访友的假日兴奋中,而石家庄市纪委书记姜瑞峰和他的爱人、女儿等一家五口,从早晨就开始忙碌起来。今天他们要到离市区百十公里的行唐县上碑镇太子庄去“与民结亲”。  汽车下了公路,七拐八弯地在村间的小路上艰难地行进。行至村口,车再也无法前进,姜瑞峰一家只好步行进村,…  相似文献   

11.
初冬的首场寒潮一扫秋的温煦,空气骤然变得寒气逼人。暖屋热茶.与霍刚律师聊他的律师经历,聊热得火爆的律师职业,从中国律师到世界潮流.聊大问题.做小文章.别有趣味。霍刚是贤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一级律师.其口才虽算不上上乘.却于幽默风趣间.让人感受到他眼光税敏、思维独特.善思善辩、崇尚优秀的内心层次。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潘公明的名字,有的人眉头直皱,“那可是个脸黑的主儿,不管你是谁、官多大,事做错了,他都敢说。”接触过他的人老百姓却对他评价颇高,敏锐的思维、精湛的专业素质、仗义执言的品行,让潘公明拥有不少粉丝,在当地召开的多次听证会上,他的发言都令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3.
陈凯龄 《中国审判》2021,(17):56-57
“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这是古时民间曾流传的俗语,体现了老百姓对旧“衙门”的刻板印象。1991年,23岁的陈志军进入福建省顺昌县人民法院工作。从那时起,他便在心中立下了信条--要做一名让百姓认可的法官。如今,他已在顺昌法院工作了30个年头,其中有10年是在大干人民法庭度过的。  相似文献   

14.
全国十佳民警、山东省荷泽市公安局牡丹分局副局长段金彪在他多年的警察生涯中始终坚持做到了两点,一是只要是老百姓遇到的难事他都管;二是只要是有危险的任务他都让战友在后他向前。当问他为什么多年来能一如既往地坚持做到这两点时,他的解释是: 老百姓是公务员的衣食父母,为父母尽孝是子女的本  相似文献   

15.
微山湖畔,积雪初融。依然春寒料峭的清晨,阳光的照射让湖面升起了一团团的白雾,整个湖面云烟氤氲。尽管街道上有了行色匆匆的人群,但湖畔的美景仍然让人的心灵感受到了一种静谧的安宁。  相似文献   

16.
向阳 《政府法制》2014,(8):41-41
老百姓爱听大白话。为什么?因为大白话离老百姓近,老百姓熟悉,一听就明白。这样的大白话,绝对不是没有水平的话,而是能接地气、言简意赅的大实话,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相似文献   

17.
清官唐成     
何进 《江淮法治》2011,(12):37-37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的是明朝嘉靖年间.保定府清苑县知县唐成以小小七品知县的身份.与当朝一品大奸臣严嵩作斗争的故事。唐成不畏权贵,凭着自己的勇气、智慧.历经千辛万苦,最终为老百姓做了主,伸张了正义。可是,这场斗争,也让唐成看透了朝廷的腐败,心灰意冷之下,最终辞官回乡。唐成因此成为了封建官员的典范,老百姓心中的清官,他的故事和传说也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麻阳苗族自治县人大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办事,在涉及广大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积极采纳和大力支持,形成了大家齐心协力把老百姓的事办好的局面,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誉。“把好事办好,让广大老百姓满意”,  相似文献   

19.
在封建社会里,最高等级的官位是一品,如一品宰相,一品大学士,一品大员等等。而万千的小民百姓,从来就是无爵无位,无等无级。可在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却一鸣惊人,提出要做“一品大百姓”的口号,他经常以此自勉勉人,想老百姓,做老百姓,爱老百姓,为老百姓,学老百姓。  相似文献   

20.
林衍 《政府法制》2012,(16):18-21
个体户老王决心“向中央讨个公道”。他先查询114,然后花费整个上午,相继打了十几个中央政府部门的电话。和大多数求助者一样,他不敢留下自己的名字,只说自己姓王,在成都做手机维修生意。“现在的社会是个啥子情况,我都搞不懂了。每个部门都有权力加一些条件,让老百姓办不成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