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当今时代,技术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但技术本质上是社会建构的,可以通过建立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机制,促使技术活动的合理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技术扩张的后果: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这一强大的武器征服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在工业文明下,科学特别是技术的功用被无限放大,科学技术被理解为驯服自然的最有效工具,于是,人们把自然当作可以任意摆布的机器、可以无穷索取资源的原料库和无限容纳工业废弃物的垃圾筒。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大大超出了自然的承受限度。当人类对自然进行掠…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9)
工业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本质,这种文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可以说,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生态环境、资源危机这些人类生存危机无不是这种文明理念的结果。所以,对工业文明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与超越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与人的生存方式变迁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不同的文明阶段呈现出与之对应的人的生存方式,并在本质上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态势。现代工业文明形成的人的"占有"式的生存方式,体现为人类对自然界无止境地索取和占有,并导致了人的片面、畸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因此,应调整人的生存方式和观念意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高度。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时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一级的文明,它将人类的长久生存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文明摒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人类自身生态需求和自然界进化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实现人、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不可能自然地实现,为此,要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社会,必须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首先,生态文明观要求人们树立新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相似文献   

5.
洪丹  王国聘 《学理论》2012,(22):64-6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手段越来越先进,但与此同时也对自然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严重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协调平衡机能。现代社会,工业现代化急剧推进,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迫使人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对自己的历史和未来进行认真反思。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历史的分析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6.
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荣 《理论探索》2005,(1):22-24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改变生产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欧美国家,人们普遍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文明的含义就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改造和支配自然。但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传统的东方文明中关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人类文明改造自然的深度与广度的急速扩张,始于毫末的生态问题也逐步转化为势不可挡的生态危机。为此,我们需要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文明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重新反思为理论的第一基点,构建出兼顾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与自然生态维护路向的新的生态哲学。新的生态哲学,即"生态生存论",是在否定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征服自然的取向与"自然中心主义"服从自然的取向后辩证发展而成。生存论生态哲学坚持"从现实出发"的历史研究方法、"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生态价值核心和"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共赢实践取向,力图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学术构建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5)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规律任意破坏自然环境,必然危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向自然索取自己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也日益先进,但与此同时给自然造成的环境破坏也与日俱增,严重地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协调机能。如果不及时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将遭受毁灭性的灾难,人类的生命线不久也将脱落。面对此种境况,我们必须重新确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应当把自然仅仅置于一个被奴役的地位。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活动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使自然与人类和睦相处,协调发展,这样人类社会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野来看,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人类文明观质的突破.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的时代潮流,孕育了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新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文明观、追求生态正义的公平观和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构成了新文明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视角深刻地诠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生态审美观是随着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改变的。在史前时代,人类被动地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其生态审美观是朦胧的;在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是一种有限的利用、改造并破坏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是朴素的;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是一种无以复加的利用、改造并破坏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呈现出无视生态的绝对理念倾向;在现代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符合生态整体发展的要求,具有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10)
公共科技政策通过规范和引导科学研究、公共技术等的开发活动,营造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良性互动发展关系,符合了代际伦理所关注的人类长远生存利益。基于对公共科技政策代际伦理维度的思考,有利于理性认识和评价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帮助人类走出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杠杆,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科技文明形态是生态文明和绿色文明,树立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建立绿色科学技术体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并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张笑扬 《理论导刊》2020,(5):107-111
从自然中毫无控制地攫取和掠夺是消费意识形态化的强制驱动,是技术"敌托邦"式扩张的重要表征,必然遭受自然的报复和生态的惩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祛除工业文明的弊端,消除消费符码操控,将炫耀式、无意识、虚假性欲求转变为真正的人类需要;要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视角,将人类中心主义遮蔽下的自然界升格为人类无机的身体,通过"两次提升",实现"两次和解",发展积极、良性的生态文明形态,建构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当人类砍倒天然林中的第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就宣告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大树的时候,文明便宣告结束了。这话是发人深省的!我们知道,一部人类文明史的内容虽然是十分丰富的,但若剥开现象究其根本,实则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和祖居;自然界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第一要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世间最本真的天缘关系,同时也构成人类最初的哲学沉思——本源之思。当人类跋涉过漫漫历史征途,历经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跨入21  相似文献   

17.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首先应该是对人与自然本身的认识。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大自然的产儿。这一点边古人都知道,如荀子就宣称“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合而万物生”,现代科学更迸一步从生物送化的角度以无可辨驳的事实进行了严密的科学论证。大自然母亲之于人类真可以说是功德元量。马克思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时,就首先明确肯定: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更形象地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恩格斯,《自然辨征法…  相似文献   

18.
用生态文明引导生活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小贤 《理论导刊》2005,(10):25-27
工业文明后人类的生活方式呈现出贪欲无限、消费无度、缺乏理性、远离自然、精神空虚等诸多弊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克服物质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的缺陷,用生态文明引导健康环保的新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部城市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现实需要,可率先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都市示范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新文明形态,要求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准则,健全完善健康有序的生态保护建设机制,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并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改善并行不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从诞生之日起,人类就生活在人为与自然的张力之中。这种张力一直在积攒,原始社会延续最长,积攒得最慢;农业文明积攒得较快,但张力仍远离极限;工业文明在较短时间内就把这种张力推近极限。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缓解人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以谋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诊断工业文明之不可持续的弊病:一是大量使用矿石燃料,造成污染;二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物质主义生产—生活方式横贯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从而使物质主义发展观成为世界性信仰;三是主流世界观和价值观宣称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一切决定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快速增强人为的力量,即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但这一方向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论为扭转文明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种要求文明各维度联动变革的整体性方案:以改变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为根本,以改变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为关键。只有扭转了文明发展方向,人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才可能恢复到无损地球生物圈健康的适度。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的改变就是哲学范式的改变。生态哲学作为哲学的新范式,是生态文明新时代之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