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94年甲午战败,不仅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进而确认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体—用"关系认知指导思想的破产,也对战后东亚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史鉴的功能也正在于此。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认真反思甲午战争爆发及战败之原因,对理解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意义尤殊。本栏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就甲午战争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  相似文献   

2.
1894年甲午战败,不仅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进而确认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体—用"关系认知指导思想的破产,也对战后东亚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史鉴的功能也正在于此。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认真反思甲午战争爆发及战败之原因,对理解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意义尤殊。本栏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就甲午战争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  相似文献   

3.
1894年甲午战败,不仅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进而确认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体—用"关系认知指导思想的破产,也对战后东亚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史鉴的功能也正在于此。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认真反思甲午战争爆发及战败之原因,对理解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意义尤殊。本栏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就甲午战争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  相似文献   

4.
<正>核心提示:甲午战争爆发1 20周年的时候,中日关系正经历着建交40年后的一次令人痛苦的倒退,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深总结。今年是甲午马年,正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打下的烙印,难以磨灭。不幸的是,当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的时候,中日关系正经历着建交40年后的一次令人痛苦的倒退。个中因缘,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深总结。痛定思痛,应对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历史作出检讨,算作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李宗远 《台声》2014,(10):56-56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也是七七抗战爆发77周年。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屈辱惨败、日本强占台湾获得巨额赔款而终结;七七抗战以中国胜利,日本战败而告终。从1895年到1945年相距整整50年。这50年中,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相似文献   

6.
《松州》2014,(3)
<正>又逢甲午,19世纪末中日两国在甲午年爆发的那场战争,已经过去120年了,然而那场战争的巨创深痛,并没有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近读台湾学者唐德刚先生的专著《晚清七十年》,在第三章《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中,前三节是专门谈甲午战争的,读之岂但令人感慨不已,有些话简直如骨鲠在喉,势在必吐:甲午战争之前,大清帝国的北洋水师拥有装甲14英寸、配备有12英寸巨炮的7000吨主力舰二艘,和各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右翼的甲午情结实质是怀念"甲午红利"。日本右翼天真地认为,在甲午之年再败中国,可以让中国从意志上彻底绝望在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以至于中国人有浓厚的甲午情节。实际上,日本右翼的甲午情结要更胜于中国,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  相似文献   

8.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历史的重要转折。从世界史视域下,甲午战争的性质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野蛮入侵;战争的过程是对两国现代化程度以及国家组织的全面考验;战争的结果则意味着东亚国际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而中国长久以来的封闭状态,造成其对工业革命的准备不足、接受不充分,以及中国在近代国际政治领域的幼稚性,是甲午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但也是日俄战争110周年。前者是日本一家侵华,后者是日俄为了东亚霸权大打出手,把中国东北作为战场,而中国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把国土让给日俄作为战场,其民族耻辱远胜甲午战争。那场战争的结局是俄国战败,将中国东北的殖民霸权让给日本。沙俄帝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耻辱,直到1945年通过在最后一刻加入对日战争才报了一箭之仇,通过另一个不平等条约夺回了40年前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权益。  相似文献   

10.
阚延华 《人民论坛》2014,(13):54-55
<正>有人把甲午战争的进程和结局预设在历史必然性的"空间"内,用周期轮回思维对现实和未来进行揣测臆断,并认为找到了甲午战争的"规律"。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有"历史宿命"论的偏颇忽视历史主体,把甲午战败原因简单归咎于客观因素随着近年来中日海上争端与对峙日益频繁,发生在120年前的甲午海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人们从不同角度反思当年北洋海军战败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一是海洋观  相似文献   

11.
甲午忠烈谱     
《春秋》1994,(3)
1894年8月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帝爱国斗争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甲午战争虽然由于清王朝的腐朽无能而失败,但广大爱国将士和无数中华儿女,却在保卫祖国神圣领土主权的战斗中,奋勇杀敌,血染疆场,谱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今年是甲午战争100周年,谨  相似文献   

12.
王亮 《两岸关系》2014,(4):49-50
<正>为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让两岸青年共同铭记与反思这段屈辱历史,团结进取,增进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认识,2月28日,由全国台联主办的"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报告会在北京台湾会馆举办。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指出:"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  相似文献   

13.
纪欣 《台声》2014,(8):56-56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始于140年前攻打台湾少数民族的"牡丹社事件"。食髓知味后,于120年前发动甲午战争,正式夺占台湾。随后,又在83年前占领东北,77年前制造"七七事变",引发侵华战争。中华民族艰苦抗战八年,最终日本战败,台湾光复。可以说日本侵华的肇始,就是对台湾的侵犯、殖民。今年和明年,分别是甲午战争、乙未割台两甲子,也是"七七事变"77周年和抗战胜利70周年。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不仅为我们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诚如习总书记所言,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而素有半部中国近代史之称的大连(旅顺口)地区也在近代为摆脱殖民奴役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实现民族复兴而走过了170余年的历史进程。为深入开发中国梦之民族复兴主题,全面开发利用大连地区丰富的近现代历史资源,在扎实推进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设计适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教学课程,校院成立了《中国梦之民族复兴——大连(旅顺口)近现代历史发展研究》课题组。5月26日,校院召开课题立项报告论证座谈会,现将相关专家的发言予以编辑刊发,以飨读者。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开设专题,刊发相关研究文章、专家对话、现场教学点评、重要史料及文献等。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回首甲午,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历史走向,而且深刻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时序更迭,甲子轮回,那段饱受屈辱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曾经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正在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在此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重新反思这场战争,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期专题系列——甲午血泪、国人警醒。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两场大规模战争。从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到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中国国民的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民族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之上中国人民还选择了一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的发展道路。这些成为中国从甲午之败到抗战之胜的关键转变。  相似文献   

16.
林治波 《人民论坛》2014,(13):50-53
<正>述评由头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在这个本应充分反思历史的时刻,日本却出现了一股否认历史的逆流,不断有日本官员抛出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等不当言论。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否认历史的言论在日本受到的批评很少,响应者颇多。为什么日本否认历史的势力如此强大?中日两国会陷入必有一战的"甲午宿命"吗?这不仅事关中日两国关系,甚至决定着整个东亚地区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7.
<正>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策划"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专栏,邀请28位将校级军事名家分别从学术、制度建设、战略战术、文化等多种角度反思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示,这些论述对国人重温历史以及当代国家建设与国防军队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远东出版社特将报纸上刊发的27篇5000字删节版恢复成万字完整版,并新增3篇,还辅之以珍贵历史和文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杜耀云 《春秋》2014,(4):41-42
正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割地赔款而终结。由此"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说变法之不可缓"。正如维新志士梁启超说的:"唤起我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甲午战前,两国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西方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120年来,甲午战争惨败之痛,成为中华民族心灵最大之痛。从奔腾两个甲子的历史长河里,站在宏观的历史视野上反思,每个中国人都为此平添了无限感慨。这其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是很重要的历史启迪。在这方面,世人的评析具有惊人相似之处。不仅中国人看到了,一些外国政治家也看  相似文献   

20.
百年之后祭甲午黎巩之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到现在整整一百年了。在这一百年的前五十年中,日本发动过两次侵华战争。第一次是甲午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日本胜利,中国惨败;第二次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开始的更大规模的武装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