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今年3月下旬,我应广东省政协的邀请,对广东公共外交协会发表了一篇有关国际形势与公共外交的讲话。会后,广东省外办的老主任黄子强问了我一个问题:谈起外交,大家都记得周总理讲的"外交无小事”。由公共外文的开展,参加公共外交的人数在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解“外交无小事”?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如何提高包括“软实力”在内的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而了解自美国建国到二战的外交理论、实践,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美国几近特例独行的外交的背景,从而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而且美国的有些外交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借鉴。建国至二战的美国重要外交政策清晰地显示,美国成为政治强国的对外政策变化的主轴,是基于美国特定的国力下,追求国家利益为主、兼有美国式的理想主义,同时考虑国内政治。  相似文献   

4.
如火如荼的汉语热,精彩纷呈的国家年,稳定持续的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正以更加自信和积极的态度,通过公共外交的舞台,向世界展示和说明中国。总的来看,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有三大亮点。  相似文献   

5.
美国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后,美国的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及应对机制得到了全面加强,其主要框架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看,国家有联邦国土安全部,各州有灾害预防应对办公室,各郡(县)有应急通讯指挥中心;从横向操作层面看,又可分为包括911紧急救助服务系统在内的应急通讯指挥中心,独立的消防和紧急救助机 构,以及包括医院在内的各类医疗救治中心等各类具体操作机构,从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应急指挥与操作体系.考察和借鉴美国公共危机指挥体系及应对机制,我们还是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的:首先,建立协调一致、有序高效的指挥系统,这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重要基础;其次,加强快速应急机制建设,这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关键环节;最后,促使全社会高度关注、共同参与,这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从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中国外交的重要特色就是政府外交与人民外交的相辅相成。新中国成立时,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几乎同步开始运行。中日建交的历史进程中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和中美建交前的“兵乓外交”,都是民间外交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案例。在1957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对中国的整体外交有过界定,即“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我国的民间外交在各历史时期都取得了记入史册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初级阶段的功效在于我们有了自己的传播手段,可以直接针对外国公众,需要解决的难题是,让外国公众到我们搭建的舞台前来看我们演出的节目。  相似文献   

8.
<正>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是一个城市综合管理能力的体现,甚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美国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说:"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处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处理的典型特征"。这段话很好地阐述了美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出发点和行为准则。2015年春季,美国东北部地区暴  相似文献   

9.
中美关系能否保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最为根本的是两国人民是否能加深相互了解和理解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实际上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外交行动,这对促进美国人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而人民之间的  相似文献   

10.
向琳 《求索》2010,(10):137-139
作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物,波西米亚风潮于19世纪后半期进入美国,形成了某种独特的知识分子传统。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米尔斯的"公众"、森尼特的"公共人"等理论,对美国知识分子的波西米亚传统进行了分析,指出波西米亚本身就是一种公共领域,不仅如此,它还超越了此概念,成为地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作为"公共人"的知识分子和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11.
赵启正 《政协天地》2009,(10):47-47
政协外事委员会和政协对外友好界如何更好地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是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外事委员会一直积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越来越认为把开展公共外交作为重要的职能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为此,本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成立了三个小组,即:公共外交小组、国际形势小组和国际经济小组。  相似文献   

12.
民营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产物。30多年前,中国没有民营企业。而今天,中国民营企业占到中国经济总量的60%,创造80%的就业机会,是中国经济生活中一支积极的、富有生气的、创新能力很强的力量。2013年6月23日-27日,我陪同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比利时和法国。这是我第3次陪同他们出国访问。访问时间虽短,日程安排得很紧凑,但印象颇深。世界对中国的重视程度在上升中国与世界交往越来越多,但总的看,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不够,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状况更不了解。过去3年来,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代表团3次出国访问,官方的接待规格越来越高。2011年访问美国时,美国商务部长会见了代表团。2012年访问英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外交进入新常态并不意味着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时期,相反新常态是指改革不断深化、理念不断更新、战略不断升级的积极有为时期,因此把握好、利用好这一新常态对于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有效缩短与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实力差距。  相似文献   

14.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人民警察法》的规定开展的警务活动是应急警务概念提出的实践基础.应急警务应当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统一的范畴.应急警务的理论指导框架是危机管理理论特别是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在危机管理的视角下,应急警务应涉及对突发事件管理的所有阶段.应急警务研究的实践价值和内容应体现为公安机关的能力建设,包括行为能力和沟通能力两个方面.应急警务在重点研究社会安全类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同时,还应当研究《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规定的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处置过程的治安保障与秩序维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共外交包括国内维度和国外维度两个方面。国内维度指本国政府与国内公众在对外政策或外交议题上的双向互动。国外维度不仅包括本国政府对外国公众的单向影响,还要包括本国公众对外国政府或外国公众的影响。当今的政府间外交因对国内与国外公众舆论保持的高度敏感而不同于传统的政府间外交,往往也具有公共外交的性质。当前,中国公共外交国内外维度间的关联性在增强。本国公众和本国政府在参与国内外维度的公共外交时,还面临着难以克服的政治—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6.
胡腾蛟 《求索》2011,(12):94-95,221
冷战后,美国将公共外交作为“塑造和平”的新范式加以广泛应用,其内容日益拓展到社会学层面上;从特点上看,美国公共外交与地缘政治战略、反恐战略和国家形象修复战略紧密结合以维护其软实力优势。从发展趋势看,美国开始探讨公共外交“去中心化”。更加强调以公众为主体,着手解决“有效性”问题,以最大程度地维护美国全球利益。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在某种程度上,民营企业已经逐步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民营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在“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同时,将在国际舞台中担当更多的政治、外交功能。我们应关注民营企业,特别是“走出去”民营企业在公共外交中的潜在作用,提升民营企业的公共外交能力,引导和鼓励大型民营企业开展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18.
姚泽浩  陈忠玲 《理论月刊》2004,(10):104-105
美国推行人权外交由来已久,凭借其经济上的优势大肆干涉他国内政,影响着国际关系的格局。本文论述了自卡特政府以来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历届美国政府在世界各地采取的人权外交的新动向、美国对中国的人权外交政策、影响美国人权外交政策发展的国际因素等问题,从历史、国际政治、国际法的角度分析其实质与非法性。  相似文献   

19.
刘得手 《人民论坛》2023,(21):76-81
近年来,美国以同盟体系、伙伴关系为依托,积极推行“小圈子”外交。“小圈子”外交是指美国推动下的三个及以上国家为赢得大国竞争而进行的合作。美国“小圈子”外交的实质是美国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的工具,服务于美国界定的国家利益。美国推行的“小圈子”外交,对内控制盟友,对外打压竞争对手,以合作之名行对抗之实,危害全球治理,导致地区安全局势紧张、动荡。“小圈子”解决不了全球面临的“大挑战”,“小集团”适应不了当今世界的“大变局”。只有避免大国竞争的陷阱,跳出“国强必霸”的惯性思维,才能打破“小圈子”外交的桎梏,切实加强多边合作,走合作共赢之路。  相似文献   

20.
罗艳华 《人权》2009,(6):50-53
人权外交现在对人们来讲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近些年来它因为经常出现在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中并成为一些焦点事件而为人们所熟知。欧美等西方国家是人权外交的始作俑者。上世纪70年代美国卡特总统时期首次明确把人权原则宣布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原则,而卡特政府也以人权外交而著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