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付春兵 《团结》2001,(1):28-30
居于中国古代社会正统地位的儒家,主张“为政在人”的“人治”,早在先秦的儒学大家荀子就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理论,认为法是人制定的,法自身是不能运行的,而要依靠人来实现和运作。儒家的“人治”思想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为历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这个地广人多、历史悠久的国度里,我们的先人创建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管理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民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在古代统治阶级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管理活动中,绵延不息,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经验之一。 马克思曾说:“管理是国家的组织活动。”古代一些杰出的政治家、有识之士一般都承认“治国有道”。诸如儒家认为“治国无以礼,犹无耜而耕。”①道家主张“无为…  相似文献   

3.
张雪莲 《学理论》2014,(20):5-7
行政领导的人格特质对公共行政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人格特质会产生不同的行政影响力。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行政领导人格会产生行政正能量,会在行政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分析古代帝王的行政领导人格得出,对当下的价值是:敢于创新并坚持决策;合理用人并发挥人才潜质;心存孝念并服务百姓。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5)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从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历史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面对我国当前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挖掘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精华,探讨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现代转换,弘扬中国古代优秀廉政思想的生命力,对于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重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构建廉洁的社会氛围,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廉政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韧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形成于秦汉时期。各朝相沿不息。实施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试官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上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对今天实施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居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得国家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存在一个十分鲜明的独特现象:文人为官。尤其隋唐以后,这一现象体现得更加突出,文人与国家政治和行政管理的关系更加密切。本文将就我国古代文人为官的几个问题,古代文人为官的思想渊源、为官情况举要、为官的途径、为官的政治伦理特点、文人改革的基本模式及为官对其命运  相似文献   

7.
应小丽  韩俊 《学理论》2014,(12):21-22
中国古代父权制下的妇女在参政路上尤为坎坷,但她们中很多人依然在政治的舞台上熠熠闪耀、发挥着不可泯灭的作用。中国古代妇女参政的主要途径有预闻与规谏、谋事与权变、批阅奏章、立遗嘱、和亲等等,这些参政的妇女有的为江山社稷贡献出不菲力量,但也有被冠以"红颜祸水"、"穷凶极恶"的骂名。我们结合史实来认识中国古代妇女参政途径的同时,也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御史制度、谏官制度、封驳制度,是对权力的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察、咨政、把关、制权的作用,有助于正确决策。但封建时代没有形成具有制约关系的政治法律制度,也没有分权制衡机制,因此,这些制度都受到皇权的制约,对皇权的监督是有限的。目前,构建对"一把手"的监督机制和体制,是党和国家监督体制的重大创新,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研究中国古代的皇权监督机制,对建立"一把手"的监督机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发展的基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传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本文从对"民""本"二字的阐释入手,定出解读民本思想的基调,然后进一步剖析古代民本思想的内容及其实质,揭示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执政目的、政治主体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实现了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0.
"行政国家"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托克维尔以来的政治理论家已经注意到一个现象,即国家内部的行政机构在历史因素的作用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复杂性;这一趋势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大强化,行政开始包裹政治。当代的行政学家将这一公共行政领域的发展趋势称之为"行政国家"现象。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已经是行政国家。人们针对行政国家的问题,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政治的方案与管理主义的方案。迄今为止,没有真正有效的方案可以解决行政国家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亲缘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亲亲、尊尊则是亲缘政治中权力配置、权力运行和利益安排秩序的基本原则.这种亲缘政治原则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构建和发展,决定了中央君主统治权力和各亲缘集团层级权力的协调和统治治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而各亲缘集团力量的发展变化又会改变原权力结构关系和统治治理秩序,井导致一个个王朝统治的兴亡和更迭,成为历代王朝兴亡发展的周期规律.  相似文献   

12.
正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中明确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那么,我国古代治国为何选择了"德主刑辅"、"礼法合治"呢?谈到"德主刑辅"、"礼法合治",就不能不提到秦汉之际在治国策略上的儒法之争。先秦时期产生的诸子百家中,以儒家和法  相似文献   

13.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3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到,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民惟邦本【释义】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出处】《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引申】民惟邦本,有时也作"民为邦本",这一思想反映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夏书》的佚文有"后非众无  相似文献   

14.
偶记     
读《子不语、鬼送汤圆》,哑然失笑。 王生病,“众鬼阗门塞屋,日掩天光,夜蔽灯火,或坐或立,或言或笑,聚集十余日。家中持经放焰口,毫无效验。一女鬼呼曰:‘汝家该延老僧宏道来,我辈便去。’如其言,往请宏道。甫到门,众鬼轰然散矣。 袁子曰:‘同是念经、放焰口,而有验有不验,此之谓有治人,无治法也。’” 噫嘻!靠人治,而不靠法治,不仅不易治人,且不易治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行政与司法不分的体制,决定了科举制也是一项遴选司法官吏的制度.由于一直以来人们偏重"进士"科,使主要选拔法律人才的明法科日渐式微且终被废除,所以科举制加剧了古代司法实践中以儒家经义代替法律的倾向,造成了司法官员法律素质普遍低下,在清代由刑名幕友把持司法的局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变法、维新、预备立宪等都要求对科举选官制度进行变革.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终结了以依附行政为特征的传统司法体制,新学校尤其是法政学堂的兴盛则为近代司法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国十分重视在人们幼年开蒙之际对人施加影响,以促使其良好观念和行为的养成。"养正于蒙"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比之下,当今社会存在许多训蒙失当的现象,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如今启蒙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古代"养正于蒙"思想中的很多合理因素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玥 《学理论》2013,(21):175-176
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策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对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掌握历代民族政策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所推行的和亲政策。  相似文献   

18.
美国行政学家F·J·古德诺认为:“政治与指导和影响政府的政策相关,而行政则与这一政策的执行相关。”即政治主要承担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而行政主要承担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在政党产生之前,政治与行政运行的轨迹是基本一致的。政治与行政尽管存在着某些分工,行政只不过是皇权政治或神权政治的工具。中国古代权力机制是以皇权为中心,皇帝处于至高至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10)
江苏的邮驿、烽火及民信局是古代中国通信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古代江苏及全国政令讯息的传输,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人们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古代江苏通信机制的弊端亦十分突出,因此,时代呼唤江苏大地上出现一种高效、方便、经济的新的通信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既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如为政者要确立治国安民的理念,优化国家的治理形式,建立健全治国安邦的制度设施;也有引以为戒的教训,如人治、重个人修身轻相应制度建设、权责失衡。借鉴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