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频发的腐败现象反映出新时期腐败的一些特点及其生成机理,只有实施"零容忍",才能实现"零腐败"。当前,在我国推行"零容忍"反腐败具有可行性,但也会存在"零容忍"反腐败的目标侵蚀、舍本逐末和饮鸩止渴问题。解决推行"零容忍"反腐败问题的出路在于:坚定对腐败"零容忍"的目标;加强政府反腐防腐能力建设;构建政府、公民、社会参与与合作的零容忍反腐败系统。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预防腐败的程序和制度评析黄百炼杨小云腐败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现实性的问题。腐败现象自人类社会出现剥削现象以来就一直存在,延续至今。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已彻底摆脱了腐败的困扰。因而可以说,反腐败的程序和制度建设还是一个国际性的课题,需要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3.
人们在评价腐败形势时往往将测量腐败与测量反腐败的指标相混合,造成认识上的混乱。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腐败测量框架,指出对腐败形势应该从腐败程度、反腐败强度和腐败风险三个维度分别进行评价。在总结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腐倡廉建设举措和成效的基础上,本文应用这一框架评价中国当前的腐败形势:总体来说反腐败强度显著提高,尤其是在加大惩治力度、强化党内监督和完善党规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腐败程度明显降低,但腐败现象仍具有集团性、日常性、顽固性的特点,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败风险仍然处于较高水平,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治理水平,反腐败斗争仍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当前中国的反腐败斗争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转型社会的腐败演变"倒U字"形曲线拐点正在出现。  相似文献   

4.
徐明 《理论探讨》2004,(2):114-115
"灰色收入"是腐败的一个重要的滋生地。少数政府官员利用特权大肆攫取"灰色收入",是导致腐败蔓延的一个直接原因。必须从现存的政治及经济制度的缺陷上来分析和认识腐败本质。腐败的物质基础是政府对社会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垄断。当前腐败现象难以遏制的现实基础是不对称的反腐败的收益和成本。建议精简政府机构,公开办事程序;削减公共权力,减少"灰色收入";完善法制建设,加大查处惩罚力度,推进反腐败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亲身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生。而调查研究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有效的调查研究就没有毛泽东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就,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反腐败工作重心一直都紧盯触犯党纪国法的腐败犯罪行为,而对促使腐败产生的消极思想,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思为行之先导,有了积极的、正确的、先进的思想,才能催生出强大的正能量,反之亦然,消极思想必然会导致更多负能量的产生,而在"负能量"的作用下必然会滋生更多的腐败现象,所以,反腐必先要反"负"。清醒认识"负能量"的重大  相似文献   

7.
周耀虹 《党政论坛》2009,(19):45-46
一 近些年在党中央领导下反腐败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防治腐败措施的实施和惩治腐败分子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腐败案件和腐败现象依然不断出现,反腐败的局势发展依然严峻。从反腐败的进程看,腐败与反腐败的博弈较量日益复杂,斗争也越来越艰巨。近年来查处腐败案件显示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腐败与反腐败的收益成本博弈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曾凯 《理论导刊》2006,(9):14-16
腐败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比较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腐败的泛滥程度取决于腐败收益和成本与反腐败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博弈。收益高、成本低是当前腐败现象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运用经济学中“成本-收益”理论,对腐败收益和成本的构成因素以及与反腐败收益和成本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提高腐败成本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蔓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在党中央领导下反腐败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防治腐败措施的实施和惩治腐败分子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腐败案件和腐败现象依然不断出现,反腐败的局势发展依然严峻.从反腐败的进程看,腐败与反腐败的博弈较量日益复杂,斗争也越来越艰巨.近年来奄处腐败案件显示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心、民心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严肃政治斗争。由于腐败引起了劳动者的强烈不满,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直接的束缚和损害。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腐败也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8年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加强了力度和广度,不断向纵深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腐败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依然严重存在。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的腐败现象,分析其成因,找出对策。 首先,当前腐败现象的表现有:有些党员干部丢掉理想,背弃宗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方向不明,视线不清,表现…  相似文献   

11.
反腐败绩效:腐败治理的目标与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20,(6):26-33
基于目标导向,反腐败绩效为腐败治理提供了新的概念范畴和分析视角。一项针对广东省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反腐败力度与政府廉洁满意度二者落差明显,呈弱相关。探究其原因,与反腐败"在路上"、公众廉政预期、廉政信息公开、政策效应滞后周期等因素密切相关。与反腐败力度强调投入、过程与产出不同,反腐败绩效凸现政府廉洁满意度,为腐败治理提供价值导向、度量体系和动力机制。追求政府廉洁满意度最大化,反腐败绩效的目的与腐败治理的目标具有高度的逻辑一致性。经验表明,反腐败绩效评价的成功有赖于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因此,应简政放权,提高廉政信息透明度;倡导社会理性,既要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惩治力度,也要界定公权力边界,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2.
邹长青  张晶晶 《学理论》2011,(12):29-30,105
毛泽东关于反腐败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发动人民群众反腐败是毛泽东反腐败的重要方式,也是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发动人民群众反腐败的原因、途径和效果以及从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我们今天反腐败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廉政建设的得与失─—兼论腐败的根源与反腐对策杨双当人们怒不可遏地谈论目前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时,往往会怀念毛泽东时代的风清政廉,赞赏毛泽东廉政建设的成就与举措,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某些混乱、腐败现象痛心疾首,有一种今不如昔而又无可奈何的失落情绪,...  相似文献   

14.
论90年代腐败—反腐败频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 90年代的腐败与反腐败的客观态势 ,我们曾提出过腐败—反腐败频度这一概念。它含有腐败频度与反腐败频度两层含义 ,前者指的是腐败现象发生与曼延的强度与频率 ,后者是与腐败频度相对的概念 ,指的是反腐败的频率、规模与幅度等。本文探讨的是腐败—反腐败频度波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问题 ,我们认为 ,腐败—反腐败频度波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但腐败—反腐败频度波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是统计性结论 ,而不是必然性结论。图 1  90年代腐败—反腐败频度波动图分析图 1可知 ,整个 90年代 ,中…  相似文献   

15.
自从党中央去年决定开展反腐败斗争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腐败现象在某些方面已得到遏制。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决不是一两次斗争就可以消除的,反腐败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本文试就如何尽快有效地铲除腐败产生的根源作一点探讨。 党中央在反腐败决定中指出,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点是党政机关;而报章揭露的腐败分子,也大多是握有一定权力的官员。这表明,权力与腐败有着内在的  相似文献   

16.
试论毛泽东反腐败思想的特点卢亚东,于耀洲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十分重视反腐败的斗争。我们重温毛泽东反腐败的思想,研究其特点,对于今天党下大决心,以最有效的措施遏止腐败的扩展,进而最终彻底消除腐败,恢复党在人...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 ,通过深化改革 ,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在反腐败过程中 ,既要对已经出现的腐败现象 ,采取有力措施 ,一项一项的治理 ,又要研究腐败现象深层次的原因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是受政府委托来管理国有资产的 ,其拥有的权力是政府的一部分 ,国有企业与党政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企业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党政机关的廉洁政治。因此 ,企业反腐败 ,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是非常必要的。那么 ,为什么要从源头上遏…  相似文献   

18.
论反腐败与坚持社会主义湖南师大政治系黄百炼一、腐败与社会主义没有必然联系腐败现象一般都是以权力与金钱的结合为基础,表现为权力转化为金钱,金钱腐化权力的逻辑过程。即掌权者以权换钱,有钱者以钱买权。因此,权─—钱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既是腐败的因,又是腐败的果...  相似文献   

19.
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在人类致力于反腐败过程中,人们普遍认为民主政治是腐败的"天敌",有效的民主政治制度是腐败现象最有力的"克星"。因此,只有以民主来编织反腐败的天罗地网,才能把反腐倡廉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廉政文化研究》2010,(1):91-92
上海社保案牵涉的资金数额之巨、官员之多、职位之高、影响之大实属罕见,被称为改革开发以来上海最大的腐败案件。此案折射出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腐败行为突破简单的权钱交易,上升为权力与资本的勾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更大;明目张胆的显性腐败有所收敛,隐性腐败不断增多,查处腐败更加困难;单兵作战的个体性腐败向群体性腐败蔓延,反腐败阻力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