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社会建设日益成为公共话题和政府的重要任务.而社会建设任务最终要在更小的社会单位加以体现,这就是实践中的基层社会治理.近些年,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日益呈现出探索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公共领域,面对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社会公共性成长缺失的治理问题,创新社会治理应当寻求“行政引导”与“社会自治”相结合的社会共治模式。社会共治的治理体制改革不仅需要政府加快“放管服”的改革进程,也需要以具备专业性和创新力的社会组织业态作为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基础,还需要权衡基层政府的治理效率和风险,采用“适度”的行政干预将社会自治能力的生长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社会建设引导基金是公共治理的一次创新尝试,在社会共治理念下,它通过融合“政治”“社会”“经济”三个维度的机制设计,整合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和企业的优势力量,最终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增效,推进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3.
<正>基层社会生活的转变形塑着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生态,催生了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的新变化。从治理能力来考察,以往基层政府所运用的硬治理工具和技术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治理实践中涌现出的诸多新问题,进而会阻碍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发展。在基层政府硬治理日渐受阻和治理能力弱化的情境下,以社会文化价值共识的形塑能力、社会心理的干预疏导能力和社会合作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基层社会管理的演进新中国成立后,基层社会行政网络相对薄弱,需要强化政府在基层社会的行政网络来填补。在此背景下,单位制与街居制这两个由政府派生出的基层社会网络承担起了基层社会管理的职能:"单位"负责分配和管理的对象是在职职工和离退休干部,"街居"系统的工作对象是无业者和退休工人。在城市,我国普遍采取了单位制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单位不仅仅是专业化的工作场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管理任务日益加重、社会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社会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亟待提高的背景下,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城市基层社会新型管理体制,是乌苏市实现社会系统协调运转、构建和谐乌苏的内在要求.当前,乌苏市推进社区建设应着力于四个方面:理顺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等社会管理部门的关系;发展社区服务;培育发展基层民间组织;引导社区开展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阵地.  相似文献   

6.
《求知》2006,(8):46-47
甄小英、李清华撰文认为。依靠基层民主化解基层矛盾,这是由基层矛盾的现状和性质决定的。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这是一个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如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局部问题就可能转化为全局问题,非对抗性矛盾就可能激化为对抗性矛盾,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就可能变为“社会动荡期”。这使得执政党和政府,必须清醒地审视中国社会矛盾的现状、性质及挑战。无论基层矛盾表现形式多么复杂。  相似文献   

7.
社会需要治理并决定于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全能政府"时代,社会治理被视为只是政府的事,社会的地位与作用被忽略。随着治理理念的提出和不断深入人心,随着"政社互动"创新实践的先行与推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仅仅是社会的事,而是政府与社会共同的事。在"政社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政府应当积极主动自觉地推进"互动",社会应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互动",培育社会成长,推进社会自治。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执行关系,调动政府与社会两个积极性,通过社会自治保证有效社会治理是"政社互动"先行实践引出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给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严重挑战。如何治理群体性事件以便更好地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摆在基层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多数群体性事件起因于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和权利冲突,农民抗议和上访是为了自身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免受基层政府不规范行为的侵犯。因此,治理群体性事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必须规范基层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矛盾呈现出频发且多元化的特征,单纯依靠政府及传统的体制内资源已经不足以应对和处理多样化的基层社会矛盾和群众诉求。  相似文献   

10.
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今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社区作为基层社会的基本单位,其治理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基层社会治理,甚至影响国家治理。俯视当下,基层社会主要面临部门治理碎片化、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社会资本发育不良等治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整体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和积累培育社会资本,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自我调节与居民积极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是实现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而信息公开无疑应该成为建设的重点.政府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公开已成为基层民主建设的障碍,也是导致民众社会心理失衡和利益失衡,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助燃剂;因此,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落实基层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已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极为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迫,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要,必须立足国情,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陈跃  余练 《理论探索》2020,(4):81-9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势必带来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变化。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来审视当前的基层社会治理,可以清楚地看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自治能力不足、依法治理理念不够深入、形式主义现象依然存在、行政化特征明显和多元共治机制不畅等问题。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应该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下,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积极作用,发挥法治保障功能和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协同各方治理主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商治理模式,构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创新的政治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新阶段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是党实现治国理政目标的战略支撑点,是地方政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政治资源。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应当努力成为领导者、协调者、保障者和激励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孟彦 《学理论》2014,(7):39-40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与重要途径。在基层政府领导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纽带,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建构"多元协作式"的社会管理格局,成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总结了基层治理的总体构想,探究了治理方式的有效路径,希望对基层社会治理效果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宋雪峰 《党政论坛》2009,(15):46-47
在城市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推动下,居民参与已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主题和新动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应急管理》2011,(10):44-45
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基层,防范和处置也主要在基层。推进基层应急管理示范工作,对于发挥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作用,建立“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速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应急管理工作“上层热、基层冷,中间无抓手”的问题,2009年以来,日照市将工作重心下移,提出应急...  相似文献   

18.
王惠燕 《学理论》2015,(7):115-116
随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模式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途径。本文以哈尔滨市为例,分析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必要性,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进行总结,从而归纳出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物质生活有较大改善。然而,在民生建设方面,农民得到的改革红利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农村民生问题仍然突出,且有不断加剧趋势。农村民生发展困境的根源在于农民权利资本的贫困,受制于基层政府民生职能的缺位和不到位,亦与农民利益诉求与基层政府协商机制缺失有关。改善农村民生的关键在于农村社会治理的转型。当前,亟须加快以民生为重的民生型基层政府建设,优化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民意采集和利益传导的功能,更新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互动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基层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在引导人才流向基层的过程中,出现了留才机制不健全、对人才的认识不到位、对人才的服务不到位、对人才建设投入不够等问题.政府要加大对基层人才资源开发力度,社会要形成尊重人才的风气和氛围,基层单位要抓好人才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工作,个人要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同时,要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人才的选拔、使用和评价的关系,政府、社会和基层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人才向社会基层集聚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