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胃动力障碍发生的电生理机制及胃壁内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细胞分布;探讨健脾活血法中药“脾胃康”治疗糖尿病大鼠胃动力障碍作用机制。方法:同步记录对照组、中药组、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模型组清洁级雄性SD大鼠胃窦部的胃电活动,并应用NDP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糖尿病组大鼠与对照组和中药组大鼠相比,胃电慢波频率及振幅明显下降;胃电节律失常;慢波频率变异系数(CV)及异常节律指数(ARI)显增加;胃肌间神经丛的氮能神经含量明显增加。结论:脾胃康可通过降低糖尿病组大鼠氮能神经的含量,使糖尿病大鼠胃电失常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08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血清生化、血细胞分析及血压、胰肾大小与中医辨证关系。方法:对糖尿病患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和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生化、电解质、血细胞等指标。结果: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糖尿病患,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较正常对照组显性降低(P<0.01),而胆固醇无显性差异(P>0.05),血糖明显升高(P<0.01);血清钙离子较对照组显性下降(P<0.01)。阴阳两虚型糖尿病患血压、胰头、肾脏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红细胞、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均较正常对照组显性下降(P<0.01),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结论:阴阳两虚型糖尿病患存在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紊乱,钙离子代谢紊乱,及其血压、胰头、肾脏大小及血细胞明显变化,有助于中医辨证客观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复制吗啡戒断大鼠模型,观察电针对其血、脑组织胃动素(motilin,MOT)水平的影响。方法:给大鼠连续注射递增量吗啡8d,造成其对吗啡依赖,停药后给予强度为2mA,频率2-100Hz混频刺激,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液、脑组织中MOT水平。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吗啡戒断大鼠血浆MOT含量有下降趋势,而脑组织中MOT含量有上升趋势,电针后均有向正常恢复趋势。结论: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血、脑组织MOT具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胜红丸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方法:符合要求的病例随机纳入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4例用胜红丸加减治疗,对照组36例用西沙必利治疗,其它治疗方法两组相同,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对厌食、食欲减退、餐后上腹部不适及上腹胀满的疗效有优势,对照组对恶心的疗效有优势。治疗组控制症状的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66.7%;治疗组改善胃蠕动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63.9%,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胜红丸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确切,机制可能与改善胃节律、增强胃蠕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化肝煎联合兰索拉唑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难治性GER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唑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化肝煎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GERD-Q)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GERD-Q积分均显著减少(P<0.05);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GERD-Q积分减少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肝煎联合兰索拉唑治疗难治性GERD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针灸联合推拿疗法、单纯针灸、单纯推拿治疗普通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普通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灸配合推拿治疗组(针推组)、针灸治疗组(针灸组)和推拿治疗组(推拿组),每组30例。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结果 3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推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针灸组和推拿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浆CGRP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推组治疗后血浆CGRP含量降低值显著大于针灸组和推拿组(P<0.05)。结论 针灸与推拿联用治疗偏头痛可提高疗效,其机制与降低血浆CGRP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脂质过氧化损伤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76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再患者分虚(49例),实(27例)证型分别检测SOD活性和血浆MDA水平。结果: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血中SOD活性(247.60±9.08u/ml)较健康人组明显降低(288.51±12.87u/ml),而MDA水平(6.11±0.58nmol/ml)较健康人组(3.30±0.43nmol/ml)明显升高,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养阴活胃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胃复春组,养阴活胃合剂高、中、低剂量组。采用综合法(氨水+脱氧胆酸钠+不同浓度乙醇+饥饱失常法)复制CAG模型,连续12周。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 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 Ⅱ,PGⅡ)水平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采用RT-qPCR法检测胃组织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1、AQP3和AQP4 mRNA表达水平。〖JP〗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养阴活胃合剂高、中、低剂量及胃复春可以提高大鼠胃液总酸度,改善胃液pH值(P<0.05);各给药组大鼠血清PGⅠ水平和PGR升高,PGⅡ水平降低;各给药组大鼠AQP1 mRNA表达水平降低,养阴活胃合剂中、低剂量组与胃复春组大鼠AQP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养阴活胃合剂高、中剂量组和胃复春组AQP4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养阴活胃合剂通过升高血清PGⅠ水平和PGR,上调AQP3、AQP4 mRNA表达水平,降低PGⅡ水平和下调AQP1 mRNA表达水平改善CAG大鼠的胃酸分泌。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郁脾虚型)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中药疏肝健脾方,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片,疗程均为4周。通过中医症状积分量表、利兹消化不良问卷(Leeds dyspepsia questionnaire,LDQ)、水负荷试验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unctional digestive disord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FDDQL)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胃感觉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和LDQ问卷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餐后饱胀、早饱、胸胁胀痛、疲乏无力、便溏等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胃感知阈值和胃不适阈值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胃感知阈值和胃不适阈值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生存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患者总生存质量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忧虑、睡眠、不适、健康感觉各单维度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疏肝健脾方能有效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胃感觉功能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纳入21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两组,每组106例,所收集患者均符合中医肝胃郁热证诊断。EE组和NERD组再各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加PPIs,对照组给予PPIs,疗程均为8周。治疗后通过反流诊断问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RDQ)了解患者症状及发作频率的改善情况,并在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复发情况。 结果 共198例(占93.4%)患者按方案完成治疗。治疗8周末,4组患者RD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停药4周末,4组患者RDQ评分均较治疗8周末上升,但均低于治疗前(P<0.05)。在EE患者和NERD患者中,治疗组患者治疗8周末和停药4周末的RD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柴胡疏肝散联合PPIs能显著改善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PPIs,且能减少停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50例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CSG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其分为肝胃不和型(n=38)、脾胃湿热型(n=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中医药干预现状与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安徽省立医院中医肿瘤科收治的8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中医药干预起点、干预时间、干预策略以及患者的1、3年生存率,对患者信息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8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90.7%、48.8%。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根治手术、足疗程化学治疗、中医证型、中医药干预起点及中医药干预持续时间对生存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根治手术、足疗程化学治疗、中医药干预持续时间对生存期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手术治疗及足疗程化学治疗是延长进展期胃癌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手段;TNM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寒型最为多见;中医药干预持续时间与患者生存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患者体质与证候的关系。方法 运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对PLGC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212例PLGC患者的主要年龄段为34~69岁(占84.43%);偏颇体质依次为阳虚质59例、气虚质30例、气郁质23例、痰湿质11例、湿热质8例、阴虚质7例、血瘀质5例、特禀质2例,平和质67例;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弱证75例、肝气犯胃证56例、气滞痰阻证33例、湿热内蕴证23例、痰瘀互结证17例、胃阴亏耗证8例。湿热内蕴证与湿热质,气滞痰阻型与痰湿质,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质,脾胃虚弱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密切相关。结论 PLGC患者多为平和质和正虚体质,证型多为脾胃虚弱证和肝气犯胃证,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演变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的中医证型特点及其与冠心病预测因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胱抑素C(cystatinC,CysC)的关系。方法 共纳入300例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患者,调查其中医证型,检测并比较各证型患者血清Hcy、CysC、空腹胰岛素(fastinginsulin,FINS)、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glucose,FPG)和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hemoglobinA1c,HbA1c)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modelassessmentofinsulinresistance,HOMA-IR)水平。结果 300例患者中,痰湿阻遏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血瘀脉络型和脾肾阳虚型和其他证型的病例数分别105、84、34、39、12、16。各证型患者HbA1c和F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瘀脉络型患者Hcy、CysC和HOMA-IR水平为最高(P<0.05,或P<0.01)。结论 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患者以痰湿阻遏型和气阴两虚证型最为常见,血瘀脉络型患者冠心病预测因子异常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表现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既往感染状态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 按照《京都胃炎分类》中的方法,收集内镜下表现符合Hp既往感染胃癌前状态特征的205例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浅析其中医证候学特点。结果 经过因子分析提取出15个公因子,主要病位证素为肝、脾、胃,涉及的病性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火热、湿浊、血瘀、血热、痰浊、食积,经聚类得出肝胃气滞兼脾气亏虚证、脾胃湿热兼气阴两伤证、湿热瘀阻证、胃气壅滞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共6个证型。结论 应用《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观察方法,结合Hp既往感染病史及病理结果,所获得的Hp既往感染状态下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能够为中医药诊治本病提供较为准确的辨证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研究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中医证型与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25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患者,根据英国OCSP分型,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收集患者的既往史、生活习惯、检验指标资料,探讨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OCSP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阻络证为主。不同性别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OCSP分型患者4种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P<0.05)。不同证型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OCSP分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血清肌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血瘀证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分布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以社区90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相关临床信息并进行中医辨证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血瘀证的影响因素。 结果 90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单纯血瘀脉络证165例,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分别为137、135、334、130例,分别兼夹血瘀证55、57、200、101例,各证型兼夹血瘀证的比例明显不同(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高血压并发症、收缩压、体质量、体型是血瘀证的影响因素,舒张压、血脂水平不是血瘀证的影响因素;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并发症、收缩压是血瘀证的影响因素。 结论 血瘀证是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证型,年龄越大,具有高血压并发症,收缩压较高者易于出现血瘀证,尚不能认为病程、体质量和体型是2型糖尿病血瘀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化痰降浊逐瘀方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瘀阻证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2型糖尿病痰浊瘀阻证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和血脂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痰降浊逐瘀方,疗程为16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痰降浊逐瘀方可改善2型糖尿病痰浊瘀阻证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症状,降低其血糖水平,调节血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胃脘痛的中医临床证候及四诊信息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640例755诊次胃脘痛病例,记录症状、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 胃脘痛临床证候可分为六类: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脾胃气虚、痰湿内蕴、瘀血停胃,每一类证候对应贡献率不同的特异的四诊信息。结论 胃脘痛有特异的证候分类及四诊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深入研究,对胃脘痛的规范化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能提高辨证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