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消渴病)是危害健康和劳动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特色,但各文献报道的辨证分型比较混乱,笔者就糖尿病辨证分型及证型实质的临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方法。本病往往经久不愈,且有一定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我科1982年6月~1983年10月用中医药治疗本病18例,效果较为满意,现初步小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毛细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2例,疗效显著,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灸药并用治疗糖尿病足32例韩瑞英雷磊汪健(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合肥230031)关键词:灸法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严重致残甚或致死的并发症之一,治疗颇为棘手。我们采用灸药并用治疗本病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2...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特别是一旦进入临床蛋白尿期,肾功能即进行性下降.在西药控制血糖、降低血压以及限制蛋白饮食等常规治疗基础上,中药在降低DN患者尿蛋白、改善临床症状、延缓DN的临床进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N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如何防治本病,目前仍无特异性良法.我院全国名老中医罗庆道主任医师,有着40余载的针灸临床经验,对本病有独特的治法和经验.他把中药与针灸集为一体,采用小儿易于接受的穴位中药敷贴加穴位注射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用上法治疗本病38例的临床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耳针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耳针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耳针组采用耳穴电针疗法,对照组口服达美康,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耳针组总有效率为7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耳针疗法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指继发于糖尿病基础上的以胃动力低下为特点的临床症候群,多见有胃脘胀满、食后胀增、早饱、厌食、恶心呕吐、体质量减轻等症状,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DG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与手段,而采用针灸治疗DGP则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针灸治疗的主要临床研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假性球麻痹又称假性延髓麻痹或中枢性延髓麻痹,属中医学"中风"范畴,类似于"喑俳"、"喉痹",多为本虚标实.西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针灸治疗对本病有着良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和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笔者收集了近5年针灸治疗本病的部分临床报道,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假性麻痹是多灶性脑出血病变,损及双侧皮质延髓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言语不清等.因其可造成病人进食、饮水困难,常出现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及吸入性肺炎,临床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病人生命.目前临床上治疗本病无显效药物.笔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针刺配合川芎嗪穴位注射治疗本病5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西药个体化降糖治疗,治疗组外用中药煎荆清洗后给予黄矾散外敷;对照组用50 g/L甲硝唑液外敷.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值以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35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29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44.8%.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IBS)是胃肠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临床以腹痛、腹泻、便秘、大便习惯改变及伴有其他神经衰弱表现为主要特征.本病多发于中青年,在我国女性略多于男性.中医认为本病多与脾、肾、肝诸脏失调有关.治疗多以抑肝扶脾补肾之法.导师张小萍教授根据中医脏腑相关理论,着重从肝脾论治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于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拔罐法治疗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随机将75例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在保持原糖尿病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治疗组予针刺拔罐治疗,对照组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或P《0.01).结论:针刺拔罐能够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从而改善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电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电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患者30例,并与莫沙比利治疗的3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结果:①治疗组与对照组糖尿病胃轻瘫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9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两组治疗前后胃排空功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可明显改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痞满等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胃排空,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癫痫是一种脑部神经细胞突然、间歇性异样放电导致反复发作的短暂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组慢性疾病.它是神经系统的多发病之一,治疗较为困难,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中有较好效果.近年来,针灸抗癫痫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实验研究,探讨其发病机制和针灸的作用途径,为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就近年来针灸抗癫痫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慢性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发病缓慢,病因复杂,症状多样,反复发作,经久难愈为特点.从1992年至2001年3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103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富,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疗效稳定,毒性小,不良反应少,可长期使用,特别适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综合作用,即对心脑血管病、白内障、肾病等并发症有着特殊疗效.糖尿病并发症病变呈慢性过程,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是长期的,因此中药治疗尤显优势.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有血管病变、肾病变、视网膜病变以及神经病变等.中药活性成分可通过降血脂、改善血流变、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消除自由基、改善血管的舒张功能、抑制内皮素分泌等来防治和延缓其发生和发展.近年来运用中药活性成分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就此方面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易并发心、血管、脑、肾、视网膜及神经等并发症,目前主要从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外周作用的敏感性,减少肝糖产生和输出、抑制糖异生,延缓糖在肠道的吸收等方面进行治疗.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积累数千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大量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改善糖尿病症状、防治并发症上有一定的优势.由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目前难以阐明其药理机制,人们更多投向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降糖作用与机制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弥可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红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密西根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ichigan diabetic neuropathy score,MDNS)。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DNS评分和症状、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两组MDNS评分和症状、体征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穴位注射可以显著减少DPN患者MDNS评分和症状、体征评分,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滋肾通络祛浊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同时服用滋肾通络祛浊中药,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同时服用百令胶囊.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糖代谢、脂代谢和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71.43%)和稳定率(91.4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47%、54.29%(P<0.01);治疗组肾功能异常、血脂紊乱、糖代谢紊乱显著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滋肾通络祛浊法为主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具有改善肾功能和临床症状及调节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