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是胃肠病的基本病机。按邪正斗争态势分,正虚有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血虚之异,邪实有湿滞、热郁、滞结和血瘀之别。胃肠病的治疗重在补中清化。  相似文献   

2.
已故江淮名中医徐恕甫先生(1884——1964年),最初从师于外科,后来转习内科,早年悬壶于庐巢一带,晚年受聘为安徽省中医研究所研究员。毕生行医50余年,对内、外两科均有一定造诣,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望。现据徐老生前遗存的医案手稿,予以整理分析,简介如下(原案中药量,均按钱折算为克)。治时病,立足祛邪徐老认为,时病初起,一般都属邪盛正实,故主张力祛其邪;即使或正虚感邪,或邪入伤正出现邪盛正虚状态,也应立足祛邪  相似文献   

3.
明末著名医家张景岳,素以善用温补著称,以温补治虚人外感,可说是张氏一大特色。他不但从理论上批驳了“伤寒无补法”等偏见,而且从实践上发展和丰富了理虚解表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他所创制的理虚解表方剂,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一、辨证上,强调虚实疑似之间以脉为主表证,是指人体感受外邪,邪正交争于肌表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根据体质之强弱,感邪之深浅,其表现亦异。体实之人,感邪虽  相似文献   

4.
针对脾胃病正虚邪实、虚实夹杂、寒热错综、脏腑同病的病机特点,马骏主任医师注重运用"权衡、升降、润燥、通补"治法,在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诱导肠损伤(radiation-induced intestinal injury, RIII)是临床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过程中或结束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累及小肠、结肠以及直肠等。目前关于RIII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自由基的过度产生、炎症途径的激活、肠干细胞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肠道微生物群变化有关。中医认为放射线属“火热之毒”“燥邪”,RIII感邪而发,初期病机多以“邪伤脉络”“脾胃湿热”“津液耗伤”为主,中晚期多以“正气虚损”“气血亏虚”为主。对RIII的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总结,可为临床制定合理有效的中西医结合防治RIII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阳虚络阻证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病理类型,阳气不足、络脉瘀阻是其基本病机,临床表现既有阳气不足的"正虚"证候、又有瘀血阻络的"邪实"证候,温通经脉、活血化瘀是其基本治法,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参芪通络汤是其常用的方药.  相似文献   

7.
“气虚生毒”理论认为,胃癌前病变发病源于气虚,虚气留滞导致痰、湿、热、瘀等病理产物蕴积,日久则化为诸毒,侵袭脏腑经络而致病。基于胃癌前病变虚实夹杂、毒邪纷争的病理特点,治疗应在益气培元的基础上灵活施以解毒之法,包括利解湿毒、清化痰毒、清解热毒、通化瘀毒及攻除癌毒等治法,同时应注重调肝理气,协调脾胃气机升降,使正气得扶,毒邪得除。  相似文献   

8.
王勋结合运气阐释瘟疫,在理法方药上皆有创新。在病因上,引申三虚致疫理论,揭示不正之气为天虚的产物,侵袭人体即为疫毒;在邪气性质、传播途径及邪客部位上,受启于吴有性,提出瘟疫乃天地之疫毒,邪自口鼻而入,疫毒之邪伏于半表半里;在传变规律和发病类型上,遵张仲景六经辨证规律,认为寒邪首犯太阳,循经入里引动内火,为太阳、阳明合病。此外,其据江南地域特色提出水传播感邪途径,指出瘟疫因寒凉、停滞感疫邪起病,初时病机为“内滞、外邪盛”。其治疫以表里双解法为主,疏方遣药以轻简轻灵见长。王勋辨治瘟疫法可为现代疫病的中医辨治创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历节病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脾虚湿盛、痰瘀互结的病机特点,韩明向教授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基本原则,拟定了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经水少”之名首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唐代以前,诸医家多将其归于“月经不调”之范畴,名为“月水乍多乍少”。宋代以降,历代医籍对月经过少之认识日以益善。明清时期,形成较为系统的辨治体系。纵观历代古籍,其病因病机分“虚”“实”两方面,分别为肾精亏虚、血虚、亡失津液、脾胃虚弱、寒凝血瘀、痰湿阻络、肝郁气滞;治法以滋肾益肾、滋阴补血、补脾益胃、温经活血、祛湿化痰、疏肝行气或针灸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11.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详察中风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临床常采用清热通腑、平肝潜阳、解毒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治法,虽取得了一些疗效,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深入开展中风病因病机研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气血与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主要病机特点,并对其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12.
针对历节病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脾虚湿盛,痰瘀互结的病机特点,韩明向教授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基本原则,拟定了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瘀,祛瘀通络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耳聋,昔贤医者多责之于肝胆火热、肾精亏损,故有“肝气逆则耳聋不聪”、“精脱者耳聋”之说,其治疗亦不外乎实则清泻肝胆,虚则益精补肾为法。然仅知治肝胆、肾而愈耳聋,未免以偏概全。《素问·气交变大论》曰:“金肺受邪……咽燥、耳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不同分期的正虚证型演变规律。方法 :按照慢性肾衰竭正虚辨证分型标准制订调查表 ,对 339例住院病例进行证候调查 ,判定正虚类型。结果 :代偿期、失代偿期正虚诸证分布无统计学差异 (χ2 =0 .99,P >0 .0 5 ) ;四期诸证整体比较 (χ2 =10 7.16 ,P <0 .0 1) ,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肾衰竭正虚诸证演变大致是脾肾气虚 (气阴两虚 )→脾肾阳虚→阴阳两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皖北地区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和证候特点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制定统一的临床观察表与调查方法,用Excel建立相关数据库,对症状、体征和证型的频数分布进行统计.结果:皖北地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感染途径主要为经血感染;临床症状以乏力、气短为最多见;HIV期以气血两亏型为最多见,AIDS期以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和气虚血瘀、邪毒壅滞型为前4位复合证型.结论:AIDS中医临床症状特征是"以虚为主,虚实夹杂,气血津液俱亏,湿毒瘀虚同在",证型特征是"复杂多变,以虚为本,多脏腑受累",病情呈现渐行性发展、渐进性加重之特点.  相似文献   

16.
营卫失常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恢复营卫功能是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金匮要略>中论述了诸多营卫失常病证:认为中风、瘾疹、萎黄的病机是营卫俱虚,血痹病的病机是卫阳不足、营阴涩滞,历节、黄汗的病机是营气不通、卫气不行,虚劳的病机是卫虚营竭、营卫气伤,肺痈的形成与风热入中营卫有关,寒疝、水气病当责卫气不行、邪正相搏,其中水气病也由营卫相干、营卫俱劳所致.  相似文献   

17.
魏福良认为,膝骨性关节炎发病主要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劳损等因素有关,其主要病机为肝肾功能失调,导致气血亏虚,风寒阻络,瘀血阻滞;辨证分型主要有肝肾不足型、瘀血阻滞型、风寒阻络型、风湿热痹型;针刺治疗从肝肾入手,标本兼治,以补益肝肾为主,并配合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之法;处方选用穴位以八纲辨证、经络、气血、筋骨辨证选穴为主,结合局部取穴。  相似文献   

18.
张建华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是以肾虚髓枯为本,风寒湿邪为标,证候乃本虚标实;治疗当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补肾祛邪、标本兼顾”为治则,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内服中药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外用手法以求力稳脊衡、筋骨并重;另外,患者需要进行腰腹肌肉的锻炼,及时调整情绪。  相似文献   

19.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中医学“脉痹”“脱疽”范畴。脉痹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侵袭血脉,血液凝涩,脉道不通,临床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不仁,或见冷、热、燥、湿及水肿,治疗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治法包括针刺、汤液及药酒治疗,其预后与正邪盛衰有关。脱疽病因病机为寒冷刺激、房事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情志不遂或外伤,致气血凝滞,经脉阻塞,肢节失养,临床表现为肢体末端发凉、苍白、疼痛、坏死脱落,早期采用中药内服,晚期手术,配合各种外治法局部治疗,其预后与气血是否衰败及毒邪是否传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全国名老中医胡国俊业医50余载,在肺癌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认为肺癌多以正虚为主、兼有邪实,既有肺局部病变,又有全身病变;各种药物治疗易损伤脾胃功能。胡国俊提出培元固本、扶正祛邪,整体调协、辨证论治、顾护脾胃、激活生机的治疗理念,临床用药多从扶助正气、调理脏腑、调和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入手,并重视精神调摄在肺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