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审因论治思想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主要思想之一.病因是疾病的始动因素,正确、全面地审察病因,探究病源,是治疗疾病的关键.《黄帝内经》中关于审因论治思想的论述颇为丰富,倡导诊病要知其始,以求其本,这是认识疾病的一般规律;辨明病因类别是审因论治的前提,明确病因之常与变是审因论治的关键环节;"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多维遍历"为临证之重要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治则治法源流,治则与治法区别,治则治法的特性,治则治法与方证关系,以及治则治法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疗效研究、不同治法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对中医治则治法进行理论探讨,同时指出治则治法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同种疾病动物模型治法各异、功效雷同,理法方药紧密联系不够,治则治法研究中存在探索证实而不证伪等.  相似文献   

3.
《千金》曰: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非良医也。古代针灸医籍虽汗牛充栋,但不见有针灸方剂之说;当今虽有针方之作,但于药于针仍艰于交通。我院针灸系主任、副教授高忻沫同志有鉴于此,汇古今针灸临证精粹,串说针灸方药,针方与药方相对,腧穴与中药相应,著成《针药方串》一书。现选登其中数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化湿法是以芳香、淡渗或燥湿之品等祛除湿邪的一种治法[1]。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治法是病证和方药的中介,对证、方、药具有提纲挈领和逻辑分类的重要作用。化湿法的形成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为众多医家所重视。因此,了解化湿法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医临床及科研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相似文献   

5.
通治方、专方及主方是中医学的常用术语,但目前学界对其界定不清。根据历代医籍中有关通治方、专方、主方的内容记载,结合现代各种认识,认为通治方是一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方,专方是专门针对某一疾病的治方,主方是针对某病的主证(基础或主导病机)的治方。厘清通治方、专方、主方的概念内涵,对于认识中医辨证(病)论治及方药运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安医家崇尚经典,吴崑是其中杰出代表。除《素问吴注》外,吴崑早年著作《医方考》体现了其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与领悟,一方面,吴崑能够运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方药的选择,另一方面,对于《黄帝内经》中出现的证候,吴崑亦依据自己的领悟遣药组方。《医方考》不仅在方剂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将《黄帝内经》理论联系临床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的核心内涵是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构建过程,表现为关系中心论;西医学的核心内涵是基于解剖学的靶点金标准,表现为实体中心论。中西医学的核心内涵是认识中西医学差异的出发点,也是消除当代高等中医教育所面临的困惑——公众不了解中医科学体系的前提。按照中医学的自身规律对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解决上述困惑的必由之路,而中医学专业教师对于中医学核心内涵的把握是其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休息痢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难治病。现代医学的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属于休息痢范畴。休息痢理论形成于隋唐时期,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宋金元时期对休息痢的病因病机及论治认识更加深入;明代休息痢理论渐趋成熟,理法方药较完备,尤其是《症因脉治》中关于休息痢的论述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清代及民国时期医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中医学病机为脾胃虚弱、湿浊内生;气血不足,营卫失调;痰瘀互结,脉络阻滞.中医证候呈现脾虚湿盛、虚实夹杂的特征.中医治法为健脾益胃,调补后天;扶助正气,益气养血;急则治标,祛痰化湿.RA从脾论治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其机制为免疫抗炎,维持免疫功能平衡;调节细胞因子,降低血管通透性;恢复滑膜、胸腺有序的细胞凋亡;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10.
数据挖掘是一种新兴的信息处理技术,它融汇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模糊数学、数据库、数理统计等多种技术方法,专门用于海量数据的处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方剂配伍研究的切入点有:方证相关规律,基于类方分析的方剂配伍规律,医家组方用药特色,方药特异性,方剂的运用演变等.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对海量的古今方剂数据进行挖掘,从而发现方剂配伍规律,为临床病证辨证论治、遣药组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