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结合牵引下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推拿手法结合牵引下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35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治愈14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该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仙灵骨葆配合推拿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10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3组.仙灵骨葆 手法组38例用仙灵骨葆加手法治疗,并与单纯仙灵骨葆治疗36例、单纯手法治疗34例作对照观察,治疗30 d后根据症状、体征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仙灵骨葆 手法组与仙灵骨葆组、手法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积分差值也有明显改善(P<0.01);仙灵骨葆 手法组与手法组、仙灵骨葆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仙灵骨葆 手法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仙灵骨葆配合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按揉类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按揉类手法治疗,对照组接受T-600全自动智能牵引仪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以颈椎多功能测试训练系统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及等长肌力(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7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运动活动度以及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等长肌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对照组仅前屈、后伸运动活动度及前屈、后伸等长肌力显著提高(P0.01);两组治疗前后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运动活动度的差值以及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运动等长肌力的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按揉类手法有助于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及力学性能,按揉类手法在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及力学性能方面较T-600型自动牵引机为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颈椎松解手法结合醋热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4例颈椎病患者按性别、年龄、病程相匹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颈椎松解手法结合醋热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枕带牵引法,10 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vs.84.6%)。结论 颈椎松解手法结合醋热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端提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采用端提法治疗,对照组58例采用斜扳法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端提法明显优于斜扳法。结论:端提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石氏伤科手法联合石氏运肩护颈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4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功法组、手法组、试验组,每组48例;3组均予红外线基础治疗,手法组在红外线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石氏伤科手法进行治疗,功法组在红外线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石氏运肩护颈功进行治疗,试验组在红外线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石氏伤科手法和石氏运肩护颈功进行治疗,治疗周期均为4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随访第6周、随访第12周、随访第26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lity index, NDI)量表评分及疗效。结果 在治疗4周后、随访第6周、随访第12周、随访第26周,试验组患者VAS评分、NDI量表评分逐渐减少,且后一时点VAS评分、NDI评分较前一时点均显著减少(P<0.05);同时点试验组患者VAS评分、NDI评分均显著低于手法组和功法组(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基于VAS评分、NDI评分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略高于功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温肾宣痹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2例,口服温肾宣痹汤加减,对照组86例,口服痹祺胶囊,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5% vs 79.1%,P<0.05)。结论 温肾宣痹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痛点注射结合弹拔手法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3例,行痛点阻滞结合弹拔手法治疗;对照组40例,以痛点针刺结合弹拔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痛点注射结合弹拔手法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效果显著优于针刺弹拔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推拿手法与月月舒颗粒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将8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药物组各40例.推拿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药物组口服月月舒颗粒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对痛经疼痛程度的影响.结果:推拿组痊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药物组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和月月舒颗粒均可减轻气滞血瘀型痛经疼痛程度,推拿组疗效明显优于月月舒颗粒组.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是门诊常见病,笔者从1997年1月至2001年10月对145例分组,分别采用针刺配合牵引、针刺、牵引3种疗法,比较它们的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颈椎病患者145例,男65例,女80例;年龄20~65岁,平均50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0年余,中位病程8个月.所有病例均做X线摄片或CT检查,依照颈椎病诊断标准[1],神经根型57例,椎动脉型46例,混合型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配合牵引)、针刺组、牵引组,具体分组分型见表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刃针短刺结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15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6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短刺结合弥可保穴位注射,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疗程15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值,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疼痛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1);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及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值及VAS评分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刃针短刺结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于传统针刺法,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旋转扳法和穴位推拿对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VBA)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76例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组(A组,38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8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手法治疗前后VBA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B组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及A组BA流速明显下降(P<0.05,P<0.01),两组间LVA流速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3周后,A、B两组LVA、右侧椎动脉(RVA)、BA流速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LVA、RVA流速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疗效优于A组(P<0.05).结论:在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的治疗手法中,穴位推拿对VBA流速的影响较旋转扳法明显,并可能具有比旋转扳法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手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每次治疗30 min,每周治疗5次,疗程为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颈椎病症状量表、简易McGill疼痛问卷(short 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 MPQ)、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及不良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1β、IL 6水平。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SF MPQ评分、N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各量表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GE2、IL 1β、IL 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GE2、IL 1β、IL 6水平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同时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对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66例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与中药内服并用,对照组单纯服用中药,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灸合六君子汤内服对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优于单纯内服六君子汤。  相似文献   

15.
颈椎病是中老年常见的退行性疾病。笔者1994年10月~1997年12月,采用牵引下手法整复,配合韩济生教授研制的LH202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0例中,男61例,女39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筋骨并举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疗效。方法 将60例CSR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推拿操作的基础上行筋骨并举手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持续疼痛指数(persistent pain index,PPI)评价患者疼痛程度,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尺神经和正中神经传导速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PP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尺神经和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升高(P<0.05),血清IL-1、IL-6、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VAS、PPI评分和血清IL-1、IL-6、TNF-α含量降低程度以及尺神经传导速度升高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国医大师李业甫筋骨并举手法治疗CSR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患者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以芒针为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随机将69例患者分为治疗组(芒针、牵引和手法综合治疗)37例,对照组(甘露醇 地塞米松静脉滴注,芬必得口服)32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芒针为主综合疗法能显著减轻或消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和体征,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名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联合运动锻炼;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手持式压痛仪检测患者颈部疼痛部位压痛阈值,关节角度尺测量颈椎关节活动度,采集颈部肌肉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ntegral electromyogram,iEMG),计算颈椎前屈、后伸、侧屈的肌肉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CCR),采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功能改善程度,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减轻,颈椎活动度增加,颈部肌肉CCR下降,NDI降低(P<0.05);治疗组疼痛、颈椎关节活动度、颈部肌肉CCR、NDI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锻炼可有效减轻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颈部肌肉协调性,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其疗效优于牵引疗法结合运动锻炼。  相似文献   

19.
近3年来,笔者以指针合手法牵引治疗颈椎病96例,临床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96例为门诊患者。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男54例,女42例;年龄30~39岁15例,40~49岁29例,50~59岁36例,60岁以上16例。颈型12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分部针刺法配合推拿手法、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粘连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按临床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灸疗法+推拿手法+功能康复锻炼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功能康复锻炼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种疗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7%(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1),两组前屈、内旋和外展功能显著提高(P<0.05,或P<0.01);观察组疼痛评分降低程度和前屈、内旋、外展功能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分部针刺法配合推拿手法、功能锻炼治疗粘连期肩关节周围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