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其造成的多起重特大交通事故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由于现行法律的滞后,导致"毒驾"无法受到相应的处罚。为了将"毒驾"行为纳入法律的控制范围,可以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发生为界限,分别对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制定不同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刑法修正案(八)》明确将危险驾驶入罪。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理解与把握危险驾驶罪这一新罪名,如何掌握危险驾驶罪的客观行为,并准确判断醉酒驾驶者的责任能力和主观态度,是司法工作者应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对于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正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入罪的合理性,二是入罪的必要性。确保刑法预防功能的实现以及满足刑事政策的要求说明了将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具有合理性。法益侵害的严重性以及动用刑罚的必要性说明了将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具有必要性。《刑法修正案(八)》颁行之前的罪名体系无法涵盖危险驾驶行为。  相似文献   

4.
行为的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属性之一,那么,行为的违法性的本质,是对法益的侵害还是对社会伦理规范的违反,在没有法益实质侵害的场合是否以违反规范伦理性、违反义务性为理由主张刑事处罚,对此问题的回答涉及到刑法理论定位和刑事司法裁量问题。  相似文献   

5.
危险驾驶行为于2011年被我国《刑法》规定为一项犯罪行为。近年来,危险驾驶罪成为我国司法实践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罪名,但其在实践中却存在适应性困境,包括犯罪行为描述存在模糊、处罚范围过窄、刑罚适用不合理和醉驾型犯罪适用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观察和梳理域外典型立法例,可以对解决我国的困境提供借鉴和参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为解决法律适用性困境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6.
危险驾驶行为的本质在于驾驶能力低于驾驶任务要求。危险驾驶行为应当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且应当论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险驾驶入罪不违背“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对于参与飙车者应当论以共犯,共同飙车者不需要共犯制度调整。  相似文献   

7.
2011年我国刑法确立了危险驾驶罪。危险驾驶罪的确立,对危险驾驶行为的规制将起到提前预防作用,从而使高危险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能以刑法规制。但同时在实务界对于危险驾驶行为的成罪认定标准还存在很大的空白,缺乏理论指导,危险驾驶罪仅包含两种危险驾驶行为,即追逐竞驶和醉酒驾驶行为,追逐竞驶能否构成犯罪还要考虑"情节恶劣"的情况,因此,"情节恶劣"需有一个司法指引以规范认定标准,醉酒驾车行为构成犯罪则需要确立行为人身体酒精含量标准,即行为人身体内酒精含量多少为醉酒,本文试途对其相关认定标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来,地方法院对恶性醉酒驾驶肇事行为人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刑,然而,醉驾肇事者的主观罪过不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故意要求,醉酒驾驶不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险方法具有加害性"的本质特征。由此提出,醉酒驾驶肇事案件的立法解决思路是增设危险驾驶罪,其司法解释解决思路是通过扩大解释来完善交通肇事罪。  相似文献   

9.
危险驾驶罪实施对于减少和控制醉酒驾驶等危险驾驶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本罪的规定存在不足并缺少相应的司法解释,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危险驾驶罪的概述,第二部分着重探讨危险驾驶的内涵,第三部分重点论述醉酒驾驶的认定,第四部分针对本罪行为类型不完善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八)》把醉酒驾车、高速追逐竞驶(包括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本文论述了新增危险驾驶罪的必要性、概念与构成特征及其与相关犯罪的区别,旨在为刑法修正提供参考,为司法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了解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现状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女大学生的成才及发展提供心理依据。从6所不同类型大学抽取1141名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 I)、龚耀先等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以及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I)对其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①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约占14%,不同地区的生源性别角色类型差异较大,而且具有双性化特质的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总体趋向于稳定的、外倾性;②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和中性化人格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2.
女性的违法犯罪,影响社会女性的整体形象,影响到社会的道德风尚,尤其影响到家庭的方方面面。其特点:1、犯罪类型多与家庭问题有关;2、犯罪动机较多集中在家庭矛盾与冲突;3、犯罪场所多为家庭及家庭周边环境;4、犯罪过程多经历了从受害人到犯罪人的“恶逆变”。  相似文献   

13.
罪犯刑满释放的前期,是一个特殊时期,他们常会滋生如下特殊心理:喜悦与紧张;急迫与焦虑;自信与自卑;松懈与怠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给罪犯的后期改造带来一定的难度。针对罪犯刑满前的特殊心理,应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矫治:从宏观层面来说,监狱应在转变观念、完善相关机制、提高质量意识上下功夫。从微观层面上,监狱及监狱民警应对出狱前的罪犯做好心理评估、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及心理调适方法辅导。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女性身肩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双重任务,同时,由于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代女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要实现女性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不但需要她们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在摒弃传统性别偏见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女性心理健康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失业问题在中国庞大的劳动力供给背景下显得异常突出,如果我们在失业人员的前面再加上女性两个字,就会使这一社会现象徒增几分酸楚与悲凉。对北京市西城区下岗失业女性的调查发现:她们大多处于中年,参加工作年限长,失业持续时间久,学历层次低,大部分存在婚姻关系。失业对女性及其本人的影响很大,她们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感、焦虑症、抑郁症、挫折感、恐怖症等倾向。促使女性产生以上不正常心理特征的直接原因是失业,根本原因是经济来源减少或丧失。  相似文献   

16.
论警察超常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常思维”是人类大脑最宝贵的一种潜能,当代警务人员如何充分挖掘这种潜能,应着力于四个方面:缜密思考,这是培养超常思维的首要基础;敢于破旧,要立新,破旧必先行,摆脱“传统定势”、“上级定势”、“权威定势”等观念的束缚;善于想象,培养联想、幻想、灵感等想象思维活动;大胆创新,超常思维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创新”是超常思维的最佳表现。  相似文献   

17.
在所有压力性职业中,警察工作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高居首位。警察职业面临着挑战和压力,警察在压力之下心理健康易出现问题,警察工作压力对警察身心健康的影响很大,压力与生理症状、压力与心理反应症状和压力与行为表现几方面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校扩招后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遭受性别歧视的问题日益严重。从经济学角度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扩招背景下女大学毕业生的供过于求;政策失灵;生儿育女和操持家务等属于非市场劳动;统计性歧视等。我们应该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19.
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其主观原因包括:部分女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就业观念陈旧,对就业竞争缺乏自信心。女大学生应从上述客观原因出发,认清就业形势和自身的优劣势,积极应对,调整心态,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校女研究生参与社会活动呈现扩大化和多样性,甚至出现短时的喷发状态。文章从外部宏观环境及女研究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出发,结合心理学、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探讨女研究生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