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歌德曾在巨著《浮士德》中,假借浮士德之口,代表西方后代文化向古希腊文化鞠了无比虔诚、万分敬仰的一躬: “这里!我凭借奇迹来到希腊这里! 顿时间感觉到我已是脚踏实地; 我这个梦中人,有新的精神发扬, 象安特乌斯触地而生新力一样。”  相似文献   

2.
生活之树常青——关于“两分两换”的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引述歌德诗剧《浮士德》中这样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到嘉兴市和南湖区去考察"两分两换"统筹城乡改革的试点,有几点随想,拿出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3.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中的一句话。由于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马克思和列宁在其著作中曾多次援引。在我国自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以来,一些文章和  相似文献   

4.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不仅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数百年思想史的概括,也包含对现代人精神困惑的深入思考和回答。浮士德身上"灵"与"肉"矛盾,涵盖了自然欲望与道德理性、自由与必然等深刻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5.
董新祥 《理论月刊》2008,(9):147-149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不仅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数百年思想史的概括,也包含对现代人精神困惑的深入思考和回答。浮士德身上“灵”与“肉”矛盾,涵盖了自然欲望与道德理性、自由与必然等深刻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6.
刘长 《思想战线》2004,30(2):72-75
浮士德是歌德一生都在庸俗与伟大、妥协与叛逆的两极之间痛苦摇摆的产物。作者的双重性格使得浮士德身上呈现出二元对立的性格倾向:看思想伟大而崇高,看行动卑劣而渺小。浮士德的意义正在于揭示了当时追求进步的新兴资产阶级想有作为而又不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以致行动起来总是与理想背道而驰的困惑,乃至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类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周贻海 《福建通讯》2001,(10):47-47
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辛同阳、倪健中主编的国是论衡《南北春秋》一书.书中有段苏联野史情节的插曲,说的是:高尔基的新作《姑娘与死神》一书完稿后送斯大林审阅,斯大林阅后觉得此书很好?即在书的最后一页批示“这本书写得比歌德的《浮士德》还要强有力,爱情战胜死亡。约·斯大林。”但批示“爱情”一词俄文拼写少了末尾一个字母,当时既要将领袖的批示公诸于世,但又没人敢于修正,  相似文献   

8.
傅守祥 《思想战线》2004,30(2):67-71
作为一部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浮士德》既是对"浮士德精神"的颂歌,也是对浮士德式追求的反思;既是对人的自信,也是对人的怀疑;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歌德《浮士德》第一部第四场中有一句名言:“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句名言几乎成了人们轻视理论的一个依据。但仔细想来,用这句名言作为遁词来低估理论的价值,对理论给一个不准确的外形描述,则是理由不充分的。就这句名言的本意来说,它并不是想把理论置于一个无关紧要的地位,从而被人瞧不起,而是想指出理论的特点不同于生活的特点。也就是说,理论是对于生活的抽象,是对生活中稳定的东西的提  相似文献   

10.
7月8日至12日,由金华籍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创作的大型歌剧《屈原》在北京国安剧院相继举行汇报演出和公演。看过演出的专家说歌剧《屈原》有着恢宏的舞台画面、惊世骇俗的戏剧冲突以及回肠荡气的人物刻画,是一部响彻寰宇的千古绝唱,是施光南乃至中国歌剧史上最优秀的作品。可又有谁知道,大型歌剧《屈原》的诞生也经历了如同屈原般的坎坷曲折。此时此刻,为上演《屈原》历经无数悲欢荣辱的施光南夫人洪  相似文献   

11.
《湘累》和《屈原》是郭老运用同一历史题材,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两个剧本。这两个剧本都取材于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分别塑造了屈原的光辉形象,但是这两个屈原形象却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知识漫谈     
古今中外灿若繁星的名人伟人中,有不少是身有残疾者、地位卑贱者、品行失足者、科场落第者、政治失意者。在中国历史上,“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逐放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在外国,塞万提斯一生坎坷,著成《堂·吉诃德》,道尔顿色盲,作出许多重大发现,歌德屡屡失恋,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获得1093种发明专利权的爱迪生,从小就几乎是个十足的聋子……这些有缺陷者,经过自  相似文献   

13.
屈原《九章·橘颂》作于何时?历来都有争论。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校勘记》及近世郭沫若《屈原研究》、谭介甫《屈赋新编》等认为《桔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其主要的理由是:“这里找不出任何悲愤的情绪”,形式上“遵守着四字句的古调,其余的八篇气象和格调都迥然不同”。且根据“江陵千树桔”(《汉书·货殖传》),“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等),谓桔并非江南才有。诗中有“嗟尔幼志”、“年岁虽少”之句,这是屈原的“自喻”等等。我认为这些理由是不充足的。《桔颂》当是屈原在顷襄王时放逐后“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的途中所作。因为: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后不久,我曾读过郭沫若译的歌德早年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1932年暮春,我到德国学习。那时歌德的盛大百年祭刚刚过去,但“歌德热”还未消退,我有机会读到一些纪念和评价歌德的形形色色的文章——从德共理论家到炫学的资产阶级学者以至纳粹的吹鼓手都有不少文章发表,十分热闹。我短期学习的地点恰恰是歌德的出生地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市。我曾瞻礼过歌德的故居,听过德国朋友们谈起歌德童年的种种有趣的故事。歌德在他的自传《诗与真》和一些诗歌中所描绘的故乡风物和附近的名胜古迹,有不少我曾身历其境,记忆犹新。1936年我在日本过流亡的生活的时候,接受生活书店之约翻译歌德自传《诗与真》,幽居多暇,经过约一年的时间便把这个自传全部四卷赶译了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招魂》的作者问题《招魂》的作者是谁?各说不一,基本上可分两大派:一派从司马迁说,主张屈原作,主要依据《史记·屈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一派从王逸说,主张宋玉作,主要根据《楚辞章句》:“《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散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这两种说法中,以司马迁说更为可信,王逸的说法大可商榷。先就《楚辞章句》本身来看,王逸对《招魂》的作者问题,前后就有矛盾之处,例如《楚辞章句》的目录,除《离骚》标明作者是屈原外,其它的作品,凡是未标明作者姓名的篇目有:《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之所以略而不列作者姓名,显然是把它们算在屈原名下。《离骚》列在第一篇,标明了作者屈原;第二篇至第七篇未标明作者;  相似文献   

16.
屈原生平的几个问题郭瑞林以作品为内证材料,参以有关的史书、文献,本是研究古代作家生平事迹的重要方法。本文即以屈原作品为主,参以《史记》本传以及《楚世家》、《秦本纪》、《张仪列传》、《樗里子甘茂列传》并古今诸家之说,将屈原之生平事迹重新加以梳理,力图勾...  相似文献   

17.
周广玲 《世纪行》2014,(5):48-48
<正>五月五,是端午,粽叶的清香和着袅袅的艾香时,我便会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一些贵族阶级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流放时,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在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每至端午,家家挂艾叶,吃粽子,观看龙舟竞渡,这些都是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的。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  相似文献   

18.
莫为尊者讳     
人们写东西可能会出现笔误,这是难以避免的事。笔误如果出在一般人身上,那就是小事—桩;如果出在领袖人物身上,那说不定会成为神秘莫测的大事了。斯大林读了高尔基的《姑娘与死神》一书,在末页写了一段批示:“这本书写得比歌德的《浮士德》还要强有力。爱情战胜死亡。”按照当时苏联的规定,凡是斯大林写的东西,除应保密者外,都要及时公布,让大家学习。这一指示显然属于公布之列,但可惜批示中的“爱情”一词,末尾少写了一个字母。为此,有关人员手足无措,谁也知道是笔误,但谁也不敢改动领袖写的东西,谁也不敢问斯大林本人。万般无奈,于是组织…  相似文献   

19.
《涉江》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涉江》的主旨和诗中写到的屈原放逐江南后的行踪,历来有三种看法。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涉江》为屈原“言己放弃,以明旦之时始去,遂渡江湘之水”之作。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涉江》是屈原于放逐陵阳九年之后,自陵阳渡江入溆浦前的“预拟”之作。楚辞研究者大多取此二说。而清人吴汝纶《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  相似文献   

20.
屈原同所有伟大的作家一样,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被研究者反复考索论证。汉代以来,关于屈原的论争没有停止过。其中屈赋何篇属屈子临绝之作,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自司马迁提出《怀沙》为屈原绝笔之后,治《骚》者或从其说,或另立新论,迄今已有《怀沙》说、《惜往日》说、《悲回风》说、《桔颂》说、《离骚》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