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政党制度是伴随着政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是政党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而美国的政党制度主要体现的是两党制。中美两国政党制度截然不同,各具特色。从社会历史背景、政党组织结构类型、政党主要功能、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及政党与政党关系五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意在体现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对他国经验借鉴的重要性。秉承包容、开放的胸怀才能不断开拓政治视野,取长补短,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基本方针,以新时代中国梦为政治共识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两者在政党制度理论、政党与国家关系、党际关系与代表形式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政党制度理论上,两者分野于洛克的思想;在政党与国家关系上,两者是体制内生性政党与体制外生性政党的区别;在党际关系上,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之间是在野党与执政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多党合作关系;在代表形式上,西方是聚和式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政治协商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3.
政党与国家政权、政治环境等的关系构成一国的政党制度。一般认为,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与其他政党的相互关系的制度。人们习惯于根据一国实际执掌政权的政党的数量,把政党制度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相似文献   

4.
政党制度是一国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一国的发展实际来选择合适的政党制度是确保政党制度生命力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大体上可以分成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新型政党制度的探索和初步确立、 1978-1989年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 1990-2011年新型政党制度的日渐成熟和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等四个阶段。回顾70年来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政党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需要具备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政党理论为指导,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实际,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有机融合,唯此才能不断提高政党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加强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对于深化政党活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具有重大作用。21世纪以来,有关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论著,在质量和数量上均有所提升。今后必须要在重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党际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政党政治的大背景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其特色是通过理论创新实现的.主要有:政党制度模式创新;政党观念创新;党际关系创新;政党与社会关系创新;政党制度合法性创新;民主形式创新.认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色及理论创新,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这一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保证我国政党制度功能的高效发挥,从而保持国家及社会的稳定和长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作为我国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描绘了宏伟蓝图,有利于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深入研究我国政党制度在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列宁主义多党合作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多党合作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理论是新型政党制度生成的根本理论基础、直接理论基础、重要理论基础,构成了新型政党制度生成的理论逻辑;新型政党制度蕴涵“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新型政党制度生成的文化逻辑;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孕育,在协商建国中形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日臻完善,勾勒了新型政党制度生成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9.
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廓清中国大陆政党制度与港、澳、台政党制度之间的关系,阐明"一国两制"与政党制度衔接的基础、条件和路径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国两制"与中国政党制度衔接的政治基础是承认一国的基本原则,履行两制的基本框架,其衔接条件是中国大陆政党制度的包容性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就衔接路径而言,首先必须要厘清概念。中国(包括港、澳、台)的政党制度应该是一体多元的制度,即以中国大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体,以台湾的多党竞争体制和香港、澳门的政党体制为多元的政党体制。其次,要理顺关系,即在中国的范围内,存在着五种政党关系:合作性的政党关系、竞争性的政党关系、准竞争性的政党关系、"一国两制"下的协商性的政党关系和"一国两制"下的友好性的政党关系。最后,还必须有具体制度上的设计和支撑。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保障和助推作用。因此,新形势下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对于推动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井冈山——中央苏区时期的斗争经验告诉我们,“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精髓。它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和联系实际的产物。实事求是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有改革创新的理论勇气和付诸实践的坚强决心,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牢记只有不断改革、开放、创新,只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时刻不忘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党和党的事业才有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十分优良的政党文化的政党。但长期以来党内也存在着一些不良文化因子。这些不良文化因子的生成既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原因,也有党的自身结构和制度的原因。就自身的结构和制度而言,党内过分集中的权力结构是不良文化因子生成的制度环境。涤除这些不良文化因子,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改革和完善党内各项制度以及优化党政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13.
从延安整风到“三大作风”的确立,从实事求是路线的确立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党的作风,不仅代表着党的形象,也体现着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党的作尽,不仅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扬延安整风精神,继承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对于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当前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改革开放的深化,使基层党建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第一,教育、引导群众的功能,即政治社会化功能;第二,执行党的决策的功能;第三,社会控制功能;第四,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功能;第五,教育和管理党员的功能;第六,服务群众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党的群众路线是在革命年代形成、在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丰富完善的,是党的根本立场、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的内在统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发展壮大和事业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前党的集中教育活动有经验更有教训,改革开放以后党的集中教育活动更加注重思想教育成果与实践成果的有机统一。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方式,党的集中教育活动要不断探索活动形式和内容创新,更加注重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的改革、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以及越南国内持续的经济危机,促使越共深刻反思自身的社会主义建设。越共六大拉开了越南革新开放的历史序幕,革新开放由经济领域开始,遍及政治、文化、社会和执政党建设等各个领域,在革新开放中积累了实事求是、各方面良性互动和革新重点突破的重要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足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谋划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显示了总设计师的卓越智慧。战略思维奠定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地位。战略思维的个人特质时时处处展现在邓小平设计改革开放的思想过程中。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后发持续的思维,形成邓小平战略意识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都离不开战略思维,历届党中央领导重视战略思维的思想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后新一届党中央形成了加强顶层设计的新思维,这是当代中国发展中对邓小平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提高进行战略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根本上取决于党。要按照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以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精神努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要在政治上用“两个民主”推动发展和改革,在社会经济上真正解决贫富悬殊这个根本问题,在文化上对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执政党与民众、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具有一致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党群关系的具体安排,主要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中;政民关系的具体安排,主要体现在宪法和法律中。近年来,党的建设虽然不断加强,政府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党脱离群众、政府脱离人民的危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党群关系与政民关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