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原因多种多样,本文仅针对犯罪嫌疑人逃避罪责翻供的行为从对策上加以探讨。1、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不同心理状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翻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犯罪嫌疑人的某种不良心理,如侥幸、畏惧、存有误解、抗拒等等,因此,解决翻供的关键必须首先判明属哪种心理,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促使这些不良心理向好的方向转化。(1)对那些主观恶性不深、文化层次不高、初次犯罪的普通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原认罪态度较好或翻供信心不坚定的犯罪嫌疑人,其侥幸心理和畏罪心态使其想推脱罪责,避重就轻,但供述往往时供时翻,其翻供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诉讼法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供述和辩解)规定为刑事诉讼的七种证据之一;但口供的特点又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在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中比较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司法实践中对口供及案件证据运用和认定的难度.理性分析翻供理由及认定与否理由,掌握被告人翻供案件证据认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完善我国口供证据的保障制度,减少或预防翻供现象.  相似文献   

3.
翻供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的缺失、刑讯逼供是普遍原因。从唯物辩证法看,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司法工作人员应当理性看待翻供所带来的影响。既看到其积极有利的一面,如维护司法公正、提升侦查人员的素质;又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如阻碍诉讼进程、损害公安机关形象。根据翻供产生的不同原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如严禁刑讯逼供、转变侦查观念、提高办案质量,完善讯问监督等相关法律制度,以实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面对犯罪嫌疑人翻供,侦查人员在思想观念上,要充分认识到翻供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积极行使辩护权的一种方式,既不能简单地认为翻供毫无根据,又不能片面强调翻供的可信性,而是要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平衡,以积极理性的心态来认识和看待翻供。在此基础上,侦查人员还要从厘清翻供机理、辨别翻供真伪,强化证据意识、客观全面收集证据,提高讯问水平、规范取证行为,根据案件性质、围绕细节讯问,加强工作衔接,防止串供、翻供等方面,结合案件客观证据材料,运用多种方法,预防和应对犯罪嫌疑人翻供。  相似文献   

5.
犯罪嫌疑人翻供现象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嫌疑人翻供 ,致使对认定犯罪证据的认识发生分歧 ,影响了打击犯罪的力度。文章就实践中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翻供的现象及对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翻供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的一种方式,对澄清案件事实、防范冤假错案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实证考察发现,司法工作人员对待被告人翻供总体呈现出排斥的态度。具体而言,公安侦查员对待嫌疑人的翻供往往一分为二,在案件侦破前会认真对待嫌疑人翻供,避免冤枉无辜;在案件侦破后,对翻供采取厌烦态度,常认为嫌疑人是在抵赖狡辩。批捕检察官对公安侦查案件的嫌疑人翻供,是在维护实体真实的前提下,体现了较为浓厚的监督制约思想;而对自侦案件,既有监督成分,又强调配合成分。公诉人在审查起诉阶段,能够较为认真、细致地倾听嫌疑人翻供的理由,对翻供是否合理作出内心确信的判断;而到了庭审阶段,也会受到指控犯罪、执行集体决定以及目标考评等方面的影响,对被告人翻供表现出较为排斥的态度。审判法官,在程序上能够对翻供者保持中立,并不一味地排斥翻供;但在实体处理上,则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很少采纳被告人的翻供理由。司法工作人员总体排斥翻供的态度,不利于保障人权和避免冤错案,应引起足够重视和警醒。  相似文献   

7.
对何为翻供,主要有方法说、现象说、证据说、行为说、混合说等代表性观点。对翻供的界定,应该采用"行为说",即翻供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无罪、罪轻的陈述推翻原来有罪、罪重的陈述,且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行为。翻供的发生具有多发性、随机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而严格从学术特征来看,翻供又因主体、内容、前提、阶段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法律效果。根据翻供的真伪、内容等角度划分,翻供又可分为据实翻供、不实翻供、混合翻供以及否认型翻供、改变型翻供、辩解型翻供等多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8.
亲笔供词在司法实践中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和运用,实际上它是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解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刑事诉讼中的法定证据之一。它有别于犯罪嫌疑人的一般交代材料。它在刑事诉讼中有着证实犯罪、调整侦查策略、防止翻供等重大证据价值,需要进一步重视亲笔供词的理论研究以及亲笔供词的收集和固定。  相似文献   

9.
在理论界围绕着翻供是否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也一直存有争论。有学者认为翻供问题从本质上讲属于被告人所当然具有的诉讼权利,有人则认为翻供问题属于司法人员素质不高所造成的问题,并不是刑事诉讼本身的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笔者在本文中重点探讨了翻供所产生的由来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翻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后,至法院判决前,一般需要4至5个月时间,有的长达8至12个月,在此期间,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如串供、同监教唆、亲友劝说、律师引诱、畏罪等等,为逃避法律制裁,犯罪嫌疑人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变化,发生翻供、对抗司法机关的现象。翻供是指犯罪嫌疑人在交待犯罪事实后,因某种原因而推翻原来供述的行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审判,是指新闻舆论超越司法程序,干预、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现象。新闻媒体在报道刑事司法活动中的新闻审判现象,不仅影响了司法机关的独立审判,也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公民权利。而后者往往被忽视。应在研究我国媒体新闻审判现象的独特成因及危害性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2.
沉默权是无罪推定原则的重要内容。在刑事诉讼中,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沉默权最突出的优点是有利于防止刑讯逼供,它是司法文明的标志,也是司法程序正义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拒绝回答权”与“沉默权”接轨的日期已不会很遥远了。  相似文献   

13.
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由于某种原因先脱保,后又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犯罪行为的,能否认定为自首,这在司法实践中极具争议。现有法律规定并未完全排除该种情况的自首可能性,关键在于查明嫌疑人是否仍然负有到案义务。认定自首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于行为人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行为的肯定评价,但是未必能因此导致刑罚的从轻或者减轻。  相似文献   

14.
1996年以来,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司法改革的推进以及国际条约的不断引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得到了更多的强化。文章认为,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作出规定是各国宪法人权保障条款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宪法也应及时补充和修正,增加相应条款,以维护宪法尊严,保证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完整,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5.
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是切实保证辩护权行使,保障犯罪嫌疑人权益的基本前提。但我国关于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程序的立法现状存在一定缺陷及其司法实践存在一定障碍,以致该程序运行严重受阻。因此,有必要从犯罪嫌疑人在侦查期间聘请律师的时间、主体、对象、内容和方式完善此程序,并构建法律监督机制、健全法律援助机制、确立律师推荐机制,以促进此程序有序推行。  相似文献   

16.
论沉默权与坦白从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诉讼价值的角度考量沉默权和坦白从宽之间的关系 ,统一性是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 ,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基础和因素 :同为人权内容 ,都利于实现司法公正是二者的共同基础 ;益于获取真实口供是二者共有的因素。其二 ,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放弃沉默权 ,其陈述便可作为合法证据使用 ,此时沉默权转化为坦白 ;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愿坦白时 ,司法人员应尊重其陈述选择自由 ,此时坦白转化为沉默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的侦查程序主体主要是担负追诉任务的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在整个侦查程序中都处于一种消极的防范状态,相对于侦查机关所享有的广泛的权力而言,犯罪嫌疑人并没有获得真正的主体地位。此外,因为缺少一个系统的司法审查机构,法院或法官在整个审前程序中均无权介入,未能成为侦查程序中的主体。针对我国的侦查程序主体单元化的格局,宜更新法治理念,确立司法审查制度,创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使控辩裁三者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的诉讼程序,通过立法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即符合法定条件的公诉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达成和解的案件,司法机关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宽处理。本文以北京市某基层人民检察院2013年以来所办理的刑事和解案件为基础,分析刑事和解程序在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进一步完善该程序的建议,以期对司法实践提供借鉴,更好的实现刑事和解制度确立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19.
对刑事涉案财物的追缴和管理,不仅关系到受害人权利的保护,还涉及到犯罪嫌疑人的财产权利。尽管刑事涉案财物(主要是赃款赃物)在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等规范中均有规定,但司法实践中的操作还是比较混乱,各基层公安机关都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制定了对涉案财物的管理规定,但实施的情况仍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改善目前这种状况,才能使执法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20.
羁押关涉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世界各国都对逮捕之后的审前羁押予以严格规制,主要体现为设置了对审前羁押的司法审查制度。独立、公正的审前羁押主体、司法审查的正当程序性、犯罪嫌疑人享有基本的诉讼权利等是该制度的主要内涵。我国的审前羁押司法审查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