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最早提出。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一文中,最早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在本文中,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以下简称“邓选”)实践上,我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开始了,这一时期的提法是“中国式的现代…  相似文献   

2.
赵燕 《党政论坛》2001,(12):17-19
邓 小平同志关于行政组织目标方面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 ,立足于中国国情 ,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行政组织目标观。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始终将此座右铭贯穿其革命生涯的始终。在他所著的《邓小平文选》的三卷中 ,不断地提到“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切实关心群众生活” ,“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人民观。邓小平的人民观是建设有中国…  相似文献   

3.
在《邓小平文选》中,贯串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思想。中共中央在《关于全党学习〈邓小平文选〉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看重学习和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邓小平同志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而且多次作了精辟的论断,并把它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指导下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图大业的行动纲领。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从实际出发、一切经过试验的马克思主义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他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是这样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  相似文献   

5.
阳正太同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见去年九月十九日《光明日报》和仲济生同志的《“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内容的表现形式》(见去年十月三十一日《光明日报》)都肯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是,在如何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容问题上,二者发生了分歧。阳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闪烁着时代光辉的 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讲话》全面深刻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对新的历史条 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建设和党执 政规律的认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一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 表”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认识上的伟大飞跃。“什么是社会…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揭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本质要求 ,通过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 ,为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一、“三个代表”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毛泽东同志在论述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时 ,曾把二者比作是内容不同、关系密切的两篇文章 ,指出 :“两篇文章 ,上篇与下篇 ,只有上篇做好 ,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 ,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毛泽东选集》第 1卷 ,第 2 76页 )历史…  相似文献   

8.
牢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杨春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47页)所谓“精髓”,我的理解,就是贯穿...  相似文献   

9.
新近出版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凝聚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成果,与他以前的重要论述紧密衔接,构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集中反映了我党领导的、亿万人民群众踊跃参加的这场生机勃勃的改革的历史过程,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系统地论述了故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的指导方针。依据小平同志的论述,道路问题是这一指导方针的基本内容之一。没有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道路,就不可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末,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呢?最近,读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邓小平同志的新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后,深切地感到,小平同志对这条道路的总体构想,作了深刻的论述。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他在同日本朋友的一次谈话中,就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从他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1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党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形势下,党建研究的主题是要学习研究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党建研究的新要求。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许多重要的文章社论都有评价,特别是《人民日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伟大纲领》的社论写得十分深刻,完全符合实际。回顾我们党的七十九年历史,在三个历史阶段、三代中央领导核心都回答解决了他们各自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在他一生的历史使命中,解决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怎样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问题。因为新民主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是没有的,…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多处强调:“保持自己的优势”,“发挥我们的真正优势”,是增大我们的威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弊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取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胜利的重要条件。当前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打胜增强综合国力这一硬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一卷《邓小平文选》一个突出特点是把中国的发展问题摆到世界范围的背景上来考察。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优势”,就是把中国的问题放到世界范围来思考、决策的典型范例。在他看来,中国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精心设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时,对关系这一事业兴衰成败的最为关键的人才问题,进行了深远的战略思考,并系统地形成了具有他独特视角的新的人才观,也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邓小平同志高度谋划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百年大计,视“后继有人”为民族存亡续绝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这是他新的人才观的根本出发点邓小平同志一向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的历史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是一…  相似文献   

14.
一、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基层党组织建设。1、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党建理论。1993年11月,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生了两件大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党的建设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如果从广义的党建概念讲,《邓小平文选煤三卷(包括第二卷),讲得最多的是党建(他讲经济也是“从政治角度讲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标志的中国改革…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要防止和反对错误倾向的干扰。“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就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一、右可以葬进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认为,搞社会主义,搞四个现代化,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因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页)所以,我们既要反对从“左”的方面来干扰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又要批判从右的方面来怀疑或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现在“左”的东西,主…  相似文献   

16.
楚庄 《民主》2000,(11)
前些日子因公到宁波路过奉化,奉化政协副主席斯端伦同志赠我一册浙江省台办主办的2000年6月号的《海峡情》。《海峡情》中有一篇《“教我如何不想他!”》副标题是《斯义桂传奇人生》(作者文楚)。曾被誉为“世界十大歌唱家”之一、“中国第一男低音”的斯义佳,是三十年代的歌唱艺术家。斯义桂成名的主要曲目是《满江红》、《伏尔加船大曲》等,特别是刘半农词、赵元任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更是他最钟情、最爱唱的曲目。从1936年到1991  相似文献   

17.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面对理论滞后的状况;面对教条主义的空谈习气;面对摆脱贫困、迅速树立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的急迫形势,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不搞无谓的争论。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于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4页)这是邓小平同志集我党几十年历史经验之精华,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实践问题的一大创见,是对毛泽东“实践论”思想发展性地运用。这一思想对指导当前我国改…  相似文献   

18.
赵曜,祖籍山东龙口(黄县),1932年4月出生在哈尔滨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5岁时在哈尔滨上小学,之后入长春第二国民高等学校读中学,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品学兼优。生活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他在学生时代就亲身感受了"9.18事变"后东北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的工作有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和责任。中央党校,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学府,培养党和国家中高级领导干部的主阵地,是党的理论创新和学术研究的思想库。新时期党的事业要大发展,党的干部教育事业首先需要大发展,党的理论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因此,作为新一代党校人,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新工作也有了新的优势和条件。在谈到这一点时,赵曜同志曾特别强调指出"到中央党校工作以后,得到我们学科的前辈范若愚和江流同志的直接领导和帮助。他们在学风上的启示是:一是坚持个人的学术风格和独立见解;二是坚持唯物主义原则,力求做到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一致。我的成长是和这些因素分不开的。"②在中央党校科社部工作的30多年中,赵曜同志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一方面教书育人,在科学社会主义教学和教学组织方面做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此外,还卓有成效,完成了学科建设和学会活动的服务和领导工作,为党校教育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学术界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站在学术前沿,组织并引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军人赵曜同志,才华出众,博学多识,显示出科学社会主义学界的大家风范。首先,他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原著的学习和研究,有一个"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观"。他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有深刻的历史把握和系统的科学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性质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大社会主义学,"③从此出发认识和对待科学社会主义,赵曜同志不仅注重研究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还十分注重从马克思主义整体去研究把握科学社会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主题和主线。他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各部分自身的独立价值和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强调要下功夫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完整地、准确地、发展地学习和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文化革命后初期,我党理论上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实行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是新形势下党的事业发展对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素质和党的培训工作的迫切要求。赵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原著、原理学习研究方面有高度的自觉和深厚的功底,可以说,对科学社会主义原著原理的学习研究,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在赵曜同志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教学过程之中,也因此,使他的社会主义的教学研究有更广阔的研究思路和更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本功扎实这也正是以赵曜同志为代表的这一代科学社会主义教学研究工作者的传统和优势,很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赵曜同志先后写下了多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原著研究的力作,不仅教育培养了一届届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高级理论人才,而且对科学社会主义学术界也发挥了引领作用。其中《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的两大理论贡献》、《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读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列宁的〈论我国革命〉———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等有广泛的影响,都是赵曜同志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第二,他重视国际共运史、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思考,有一个"大的社会主义研究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历史走来,与当代世界发展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着广泛的联系。赵曜同志有着深厚的史学研究基础和广泛的研究领域。他十分强调并身体力行地重视历史和联系地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使他具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大视野。一方面,他注重历史,注重国际共运史、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研究,尤其是善于以史为鉴,认识规律,引领现实。历史研究必须要结合现实。中国学术界在这方面既有优良传统,又有不少的经验和教训。赵曜同志对联系实际进行历史研究有高度的自觉和科学的态度。他强调不论是现实研究,还是历史研究都要心怀敬畏,"尊重现实、尊重历史,强调主观要符合客观",努力探索规律。在拨乱反正,真理标准讨论之后的大背景下,赵曜同志坚持历史与现实结合,认真研究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系统展开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他指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理论建设面临的任务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是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社会主义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只要这个客观历史过程没有完结,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的过程就没有完结"。1986年,他下大力气,科学把握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写出了《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长文,从"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分配原则和经济实质、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力量、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职能、社会主义的特征和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等方面对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这篇长文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一项有开创意义的研究,论文在《瞭望》杂志1986年第9、10期一经发表,便引起广泛的社会反映,许多期刊竞相转载,学者之间竞相传阅,起到了很好的解放思想和深化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积极作用,文中的一些观点、概括和认识后来逐渐变成人们的共识,今天读来仍有认识意义。此外,赵曜还结合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研究和讲授过《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和《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认识,写下《社会主义的四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纪思索》等文章。赵曜同志在研究工作中,有许多历史联系现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功范例,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影响。另一方面,赵曜同志重视研究现状。他重视研究国情、尤其是重视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所面临的"世情",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能够更好地从实际出发,大视野地思考问题,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做出成绩。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而从实际出发,首先就要研究现实,研究现实在国内就是要认识本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今天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外,就是要准确地把握世情,认识世界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赵曜同志对世情的研究有特殊的敏感和执着,他反复强调"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正确制定自己的策略,才能认识一个国家更具体的特征"(列宁语),他认真总结"在认清国情和世情上我们有过的沉痛的经验教训",清醒地看到,"在我们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相对地说,(存在着)对国情和国内问题重视和研究得较多,而对世情、时代和形势则重视和研究不够"。针对这种状况,赵曜展开了有关世情和时代的系统研究。写下了一系列专论和著作。《关于时代问题的新思考》在指出时代问题重要性和时代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经济与政治联系、大小时代结合、经验总结和现实分析互补,把现时代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即世界范围的人类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时代;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和进行历史性竞争的时代;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体系彻底崩溃和民族解放的伟大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取得伟大成就的时代,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情。《资本主义在20世纪为什么能够‘死里逃生’和‘转危为安’》是赵曜同志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深刻认识世情的研究成果,文章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出发,深入分析了变化的原因,指出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掀起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不再用战争手段解决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把危机和灾难转稼给发展中国家等,是使资本主义能够‘死里逃生’和‘转危为安’的因素,说明战后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这些措施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八大课题》、《社会主义在20世纪为什么没能保持住大好形势和走向低潮》、《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变》、《20世纪末苏联剧变原因的深层次分析》、《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的态势和走向》等一系列文章,内容丰富,立论深远,概括有大思路,给人以广泛思考的空间。这样的大思路、大视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有着特殊的学术影响和意义。人们普遍感到赵曜同志学术研究善于把握事物整体,勤于进行过程梳理和理论概括,其学术观点和认识成果易于被人接受,有些最终还能成为学界的共识和党和国家政策的参考。第三,他重视一元多样发展,有一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为中心"宏大的研究领域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界研究的主题。赵曜同志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但有一个中心,就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这个中心;赵曜同志研究成果丰富卓著,但其主要的成果还是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和贡献。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一是客观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努力做好跟踪研究和逻辑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是一个过程,理论工作者是参与者和见证人。赵曜同志十分关心党的中心工作和党的理论创新,他严肃认真,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论文和学习宣传文章,很好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内在逻辑。比如《全面系统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飞跃     
杨吉 《瞭望》1987,(44)
10月25日,北京。铺着红地毯的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上午九时在这里开幕了。 赵紫阳同志代表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当他讲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阐明党在这一历史阶段建设有中国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72页)应当肯定邓小平同志所做的这个“基本结论”是对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应当肯定毛泽东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做了艰辛探索的,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许多的曲折,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在这个“基本结论”上是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的。在纪念党的建立七十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