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电视文化的后现代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现代语族中,后现代性常与后现代主义混用。它源于西方文化与现代工业化语境中的变异而产生的“文化幽灵”,对当代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在电视领域,媚俗和克隆是电视文化后现代性的具体呈现,它消解了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节目的艺术个性。另一方面,后现代性能给电视人“向导”作用,使节目能够满足人们多元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2.
吴小坤 《人民论坛》2020,(4):136-137
网络表情包是后现代社会交往的产物,它的生产与交往模式充满模糊意义和不确定性,导致了表面上的“滥用”现象。但其背后是后现代性所主张的去中心性、非理性、不确定性逻辑,以及对当代社会权力结构和交往秩序的改变。表情包所隐含的后现代逻辑,指示了当下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人性是一种既契合又冲突的关系.道德教育应以认知和尊重人性为基础,以人性的合理超越和培养为目标.后现代文化思潮崇尚多元、反权威以及重物质的价值观念,促进现实人性后现代化.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必须以凸显主体间性、个体性、现实性、创新性的后现代人性为基础,更加关注人的本真需要.同时,后现代文化时代的人性发展倾向,也使得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社会性价值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艰难.道德教育必须找到道德与后现代人性的结合点,寻求一种既融合内化又相异互促的人类文明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审美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其中之一就是审美转向了日常生活之中、身体之中。本文通过对"审美文化"、"日常生活"、"身体"等概念的辨析,以及对它们在当下审美文化中的表现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审美借助现代、后现代文化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及其身体,在其中发现美、创造美,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唤醒的或者参与的日常生活会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会使人更加愿意生活,更加愿意在生活中看见、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相似文献   

5.
温华 《理论月刊》2008,(3):121-124
本文在阐明当代视觉文化与大众审美意识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的教育功用与"娱乐功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艺术的娱乐功用是以教育功用为前提的,娱乐的观看快感满足了人们低层次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人们的价值需要是会沿着一定的层级需要上升的.人们已经逐渐地在追求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求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由初始的耳目愉悦逐渐走向精神愉悦,反映了受众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审美需要,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解读能力与审视能力.本文还对图像艺术的审美价值、审美关系与审美创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常新 《长白学刊》2013,(4):138-142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致使当代文化出现了由"读文时代"向"读图时代"的转向,图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成为文化领域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使传统的文化叙事方式及表现方式发生了剧变,传统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神圣性遭到了颠覆,文本的意义变得愈来愈多元;在和市场机制"联姻"的过程中,视觉文化在有意和无意中产生了文化霸权的因素,同质化的倾向使得大众成为无意的被动者;在意识形态领域,前现代性意识形态问题的范式被改变,它以隐喻的方式暗含在文化中,阶级对立变成了在消费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消费一再地被视觉刺激所激活,这使得"读图时代"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论消费时代视觉文化的困境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斌 《求索》2010,(10):69-71
消费时代下,现代化大工业体系高度发达、人口高速城市化、电视等媒体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以电脑为代表的最新视觉技术飞速发展等等,这都使得图像以更高的效率生产和传播。传统的审美方式得以改变,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信仰缺失等问题将人们带入了当代视觉文化困境。于是,回归传统的审美方式并倡导多元化的艺术作品,走向自然的真实视觉,并鼓励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从根本上摆脱商品拜物所带来的虚假幸福,以最终超越视觉文化便成了回应消费时代视觉文化勃兴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8.
刘桂荣 《求索》2008,(8):57-59
视觉文化的到来以及视觉性的在场成为人类现世生存的表征,在这种生存境域中,艺术与科技的联袂共舞营建着艺术王国的辉煌,制造着种种视觉的狂欢。但现代科技的膜拜性、传统艺术的疏离、新媒体传播的流变性与精神审美的缺失又严重威胁着和谐的建构,因此需要人文生态理念的奠定、艺术批评精神的置入、视觉素养的培育和数字艺术产业中的和谐共建来使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得以和谐建构。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批评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是当代多种文化政治理论的集合性话语 ,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 ,在消解中心性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中崛起 ,并以其权力话语研究和文化政治批评性拓展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域。面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全球播撒 ,中国学者回应第一世界后殖民理论的方法和思路主要有 :注重后殖民场域中的第三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和对话性 ,反思现代性与后殖民性的内在关系及其在中国的表征 ,关注后殖民语境中的知识分子状况 ,强调后殖民性与民族性问题的辩证关系。第三世界通过对后殖民理论的反思 ,可以与第一世界开展文化“对话” ,并使边缘文化得以被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张永刚 《思想战线》2013,39(1):113-117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与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同时也存在巨大的相容性,体现在:后现代形成的多元文化观念拓展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空间;后现代增强了文化资本也增大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写作动力;后现代改变了文学传播方式,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带来了创作新环境。看到这种相容性带来的机遇,可以更好地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实现合而不同、多元共通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1.
李胜清 《求索》2015,(3):168-172
作为特定社会文化价值秩序的合法化依据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核心组织原则,文化总体性是一个语境化和历史化的文化价值机制。文化总体性与文化总体性的历史呈现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文化总体性的具体内涵正是在其不同历史呈现过程中得以对象化的。具体来说,文化总体性经历了三种发展形态,即前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三种维度。前现代的文化总体性主要是一种自然形态的总体性;现代性的文化总体性主要是一种物化的总体性;后现代的文化总体性主要是一种否定性的差异总体性。从根本上看,文化总体性不是实体性的,而是功能性的,它主要表现为某种总体性的意向与运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当前大学审美文化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问题,从文化学、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大学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作为精英文化的大学审美文化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变异,并就借鉴大众文化、提升大学审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显学”一后现代文化思潮已经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深入渗透到我国的文化意识中。在此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当代青少年的集体意识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更加尊重不同话语权;个体民主参与意识增强;现实个人利益取向凸显;集体责任意识消解;自身内在矛盾深化。后现代文化内涵的平等性、多元性、解构性、工具理性和矛盾性等特有的文化品性是影响当代青少年集体意识变化的深层文化因素。对两者之间内在关联的深入解析是进行青少年集体意识文化重构的重要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文化与消费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文化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它消解了现代主义的精英意识和精英文化。由于对世界本体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怀疑和否定 ,从而导致规范性艺术形式的解体 ,表现意识 ,表现形式乃至艺术本身都严重泛化 ,它抹煞了艺术与生活、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 ,由超文学、超艺术导致非文学、非艺术 ,并与文化商品化和消费主义合流  相似文献   

15.
邓永芳  蔡益群 《前沿》2012,(11):37-41
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源于对前现代性政治哲学的变革,即从神性走向人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支柱:自然法理论、天赋人权观念、契约精神。同时,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也经历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论争。经典的政治现代性遭遇了马克思主义的后资本主义政治模式与后现代性多元主义的批判,社会主义政治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后政治民主"与资本主义政治现代性之间的一个现实环节。  相似文献   

16.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审美文化及其心理和行为。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黔西南布依族审美文化心理和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布依族审美文化心理和行为现状及其发展变迁轨迹,以保护和传承布依族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7.
张桂芳 《青年论坛》2014,(4):139-14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审美文化研究一直存在两种突出的倾向:一种是关注当下生活,对文化现实进行批判,却疏于理论建构与历史传承;另一种是严格从审美视角出发,探讨具有审美性质的文化层面,却超然于人们的现实境遇。有鉴于此,周来祥的审美文化研究显出特别的意义:他的审美文化研究既讲求理论的自洽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在对传统审美文化的梳理与当代文化的描述中亦能显示出内在的关联。这种寻求传统与当下、理论与现实对接的努力,为充满断裂的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相似文献   

18.
郭景萍 《学习与实践》2012,(11):115-121
现代消费文化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相关特征。其一,消费文化的大众性与等级性。现代消费文化的愉悦性、世俗性、柔软性、平等性鼓励了消费的大众性特征,但"竞争"甚至是"区分"的消费模式却为等级性消费铺桥搭路。其二,消费文化的审美性与庸俗性。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走向娱乐化、感性化和享乐化,带来自身的庸俗化倾向。其三,消费文化的技术性与人文性。消费的科学技术化促使消费合理合法、使消费者坐享其成,但却使消费者某种程度上走向迷失。消费文化的"二律背反"面临着难以调和的困境,但却是可以选择的,引擎与控制来自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一、建筑的思想文化意义作为艺术学科领域里的建筑艺术,它与绘画、音乐相比较,既有相同性又有特殊性。其相同性在于,它们都具有审美价值,带有艺术性。不同性在于,建筑是一门不纯的艺术,也就是说除了艺术性外,建筑更具有实用性、工程性和资产性。建筑艺术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等社会上层建筑及意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文化正在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视觉符号构成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并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视觉文化通过意象与幻觉制造,引导人的欲望,诱导人们认同其传达的意识形态理念,实现了对人无意识层面的直接控制,成为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新的控制形式。当代中国要实现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需充分发挥视觉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视觉消费文化"中的转化及实践,提升视觉文化传播主体的素养和审美能力,规范视觉文化传播的法律和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