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商务沟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导致跨文化商务沟通出现障碍。本文对中西文化差异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就合资企业如何应对由文化差异引发的沟通障碍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即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相互尊重的合作原则;加强中外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进行文化整合,创新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2.
王彦  陈晓燕 《求索》2013,(11):259-261
离岸服务外包行业迅速发展,呼叫中心的跨文化沟通问题成为影响服务外包双方合作关系及行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接包国的政府支持和语言政策、专门职业院校的建立、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等对提高呼叫中心的服务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在全球化宏观语境中把握机遇、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东平 《求索》2008,(3):76-78
在e时代,网络为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引发了网络沟通中的文化冲突问题。文章分析了网络技术对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价值观差异对网络沟通的影响,认为通过采取整合个人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差异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修正错误的文化路线,缓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者在网络沟通中的对立心理,改进员工工作中的情感结果、认知结果和行为结果,从而促进员工的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4.
张彦娜 《青年论坛》2013,(1):144-149
当今世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潮流和现象: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化及其背景下的文化趋同化和文化多元化.笔者从当代翻译学视角探讨“文化”这一概念,并以中国文化和德国文化为例,分析从属于不同大文化圈的社会成员在百科知识(常识和专业知识)、行为方式、价值标准和情感感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译者踌文化沟通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沟通效果评价模式,是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正常有序发展的现实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模型,结合问卷调查,对留学生跨文化沟通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加强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培训的同时,留学生管理者要改进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计划性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团队成员态度与沟通行为差异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渝  范莉莉 《求索》2012,(4):66-68
在跨文化团队的研究中,团队结构和文化特征是影响跨文化团队成员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分别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团队结构和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维度的文化特征对个体态度和沟通行为的不同影响,重点讨论了两类因素的交互作用。行为实验研究发现,对于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个体而言,处于自身文化占多数团队中的个体感知到更高水平的正向情感和团队认同,同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参与行为和贡献;对于个体主义文化背景的个体而言,处于自身文化占少数团队中的个体感知到较低水平的正向情感和团队认同,同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参与行为和贡献。  相似文献   

7.
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冲突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晋萍  李伟 《前进》2002,(8):35-37
伴随着入世,从国内企业发展到国际企业,从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企业活动的环境框架及由此而决定的对企业的管理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改变主要表现在:除了面对多元而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外,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总是存在着独特的文化,决定了国际企业组织中存在着多元文化的差异。国际企业中存在的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必然会产生跨文化冲突。面对跨文化冲突的风险,对国际企业实行跨文化管理成为国际企业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一、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冲突(一)国际企业跨文化冲突的表现跨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由于其中某…  相似文献   

8.
段韵柳  李锡元 《求索》2011,(5):96-9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团队的有效管理日益重要,其文化多样性对匹配领导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首先立足于领导-团队的新型关系,选取所在地和集权度两个维度构建不同的跨文化团队领导模式,接着根据跨文化团队断裂带的强度和距离确定断裂带的不同形态,通过分析跨文化团队不同断裂带形态下的匹配领导模式,为提高跨文化团队绩效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罗悠悠 《当代广西》2012,(21):45-45
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本质,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科学管理,有效沟通是管理艺术的精髓。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其他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并获得理解及交互作用的过程。沟通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由沟通者、沟通方式、沟通内容、沟通渠道、信息的接受者、反馈、内外部环境和沟通效果组成。产生正面效果的是有效沟通,否则就是无效沟通或负面  相似文献   

11.
沟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活动,是管理的核心和本质。相关研究表明:企业管理者70%的时间用在沟通上;企业中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障碍引起的。从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营销计划的执行,到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协调;加强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与政府、公众和媒体等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创建学习型的企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都建立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因此沟通能力是企业管理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探讨跨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及途径与方法。指出跨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多渠道普及国际通用语和跨文化知识教育;以实践教育为导向,深层次探索模拟社区及实践基地等实践教育模式;以多种媒介为平台,多渠道拓宽跨文化知识传播途径,从而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的跨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梁珊珊 《人民论坛》2011,(11):154-155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文化广告传播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基于此,对广告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成为了公司跨国经营取得成功的关键。应结合跨文化能力的内涵,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材料,加强对广告人员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策略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以期实现跨文化广告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文化广告传播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基于此,对广告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成为了公司跨国经营取得成功的关键。应结合跨文化能力的内涵,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材料,加强对广告人员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策略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以期实现跨文化广告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李宁  李浩 《传承》2007,(7):67-69
中国政治沟通体制已经不能很好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特别是不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亟待完善。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沟通各项制度建设,注重制度创新,完善政治沟通制度体系;以人为本、加强公民政治社会化教育,培育公民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政治沟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完善当代中国政治沟通。  相似文献   

16.
王艳萍 《前沿》2013,(4):147-14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日益增多,考虑到英语的通用性,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使用频率较高。但是考虑到英语文化同我国文化的差异情况,在跨文化交际下的英语语用往往存在一些失误。为此,我们必须要对跨文化交际下的英语语用策略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要充分分析跨文化交际下英语语用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对策,努力消除跨文化交际下英语语用的失误,全面掌握跨文化交际下英语语用策略,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提高英语语用水平,满足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7.
在应急管理中常需要通过风险沟通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以预防、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影响。但是,在我国应急管理领域,风险沟通受到重视不足。为推进我国风险沟通的研究和实践,本文概要地介绍国际上风险沟通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际组织的风险沟通导则,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关于风险沟通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研究视角和方法都相对成熟,但是研究结论和具体的情景有关,所以,需要在我国开展针对具体风险和人群的本土研究;风险沟通实践没有万灵药,但是多个国际组织在其风险沟通导则中总结了一些普适性原则,这些原则可用来指导我国的风险沟通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人本主义价值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本主义在西方是哲学体系的一大主流思潮。近几年来 ,人本主义在我们跨文化交际中颇受关注。本文通过中西方人本主义的差异分析 ,以期提高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价值观的敏感性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曹妍 《人民论坛》2013,(7):218-219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政治参与方式重构了以前的政治沟通模式。网络政治沟通开启了现代政府公共治理的新局面,世界各国政府开始重视网络政治沟通的价值。中国政府既重视网络政治沟通的功效,同时也没有摒弃传统政治沟通模式,而是将两者融合并发展,科学积极地加以引导,从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尹华东 《前沿》2012,(9):160-162
国内外学者对中外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问题已有不少探讨,但对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出现的新特点缺少足够的研究。本文在对以往成果进行梳理后提出了"外语交流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标签化’和思维定势""知己知彼、与时俱进"等四个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和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