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主题.中共十八大报告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表达的对人民“幸福感”的关注,一方面反映着国民对幸福的深度思考和体味,另一方面体现着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新变化.民生期待备受重视,民生政策不断出台,民生投入持续加大.追求幸福的背后,彰显着民生建设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涉及到法治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向深层次发展,确立了民主法治在中国未来政治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中国民主法治的深化,更是党日臻成熟的执政能力的体现。本文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部分,揭示其中所包含的众多新观点和新思路,站在新的起点和高度对民主法治建设的理论创新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的幸福为根本的发展观,是谋求人民普遍幸福的发展观。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幸福的形而下内涵;维护人的尊严,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幸福的形而上内涵;加强人文关怀,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幸福的实践内涵。  相似文献   

4.
政党善政是执政党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党派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相处的最佳状态.也是政党执政能力的根本体现。无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多么大的差并,无论政治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多么大的不同.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将是执政党永恒的价值追求,否则其政治体制和执政的合法性和生命力就会成大问题。抓住民生问题和民生幸福,也就是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政党执政治国才有了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是中共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当前,努力实现人民尊严,关键在于破除影响人民尊严实现的突出障碍,历史地完整地把握发展的意义和内容;现阶段突出公平对于效率的优先性;将幸福指数测评纳入操作层面等。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的目标是发展,而幸福则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民生、尊严与幸福"议题在2011年两会得以彰显,在对幸福测量研究综述之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幸福测量观,并经由对呼吁幸福社会建设"斯蒂格利茨-森-菲图西委员会报告"的解读去体察个中所内含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向,即在新转型时代,除了"生产性产出"的经济绩效之外,更要注重立足于为民众谋幸福的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沿着党所擘画的宏伟蓝图阔步前进,广大农民群众既由衷地感党恩、念党情,又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农村民生大幅改善。70年来农村民生的改善印证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执政目的就是为了让包括亿万农民群众在内的中国人民生活地更有尊严、更幸福、更美好。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报告阐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是对民生问题进行了多方面阐述,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可以说,改善民生是十八大精神的一条红色基线。报告对民生的关注和重视,必将让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加浓厚。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报告强调了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法治政府建设放在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框架下,使法治政府建设的地位和政治依据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十八大之后,法治政府建设成为了党治国理政的目标,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根据目前法治政府建设的情况,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些支撑性的、基础性的条件还不够完善,一些制约法治政府建设的消极因素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条件和因素是未来建设法治政府必须真正面对和  相似文献   

10.
只有把握法治的整体意识才能理解法治的真实意义,而哲学的法理学是把握法治整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法治整体意识的要点是:法律存在是最低限度的法治;法律约束具有普遍性;普遍的法律约束具有以公共权力为后盾的强制性;法治的实质就是约束公共权力;倡导合道德性的良法统治;建设私法主治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维护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保障个人的利益和幸福;区别人的道德世界和功利世界。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是法治整体意识的核心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从福建发展的战略高度分析了加快“幸福福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科学构建“幸福福建”指标体系必须坚持的5条原则,并从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注重教育引导、坚持共同富裕和繁荣发展文化5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幸福福建”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合法性论证关乎党的执政地位与国家稳定,是中国共产党在转型时期巩固执政地位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以民主和民生相契合为基础,通过民主执政发展民生,民生保障推动民主为落脚点,党的执政合法性能够获得不枯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在提升干部执政能力与法治思维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致力于推动领导干部群体的党风廉正建设,进一步强调了开展对领导干部群体进行监督的工作的重要性。因此,领导干部立足于以当前的社会环境,努力培养自身的法治思维能力,并在日常工作中切实推动法治观念的全面贯彻落实,极其必要。以聊城的领导干部为例,通过对法治思维的理论问题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的几点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尊严论”,是亮点,也是热点。让民众无比振奋。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全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依宪执政的重要内容,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依宪执政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依宪执政理论,经历了从“依法执政”到“依宪执政”的伟大飞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依宪执政理论,主要包括主体论、目的论、价值论、依据论、方式论等内容,是一个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依宪执政理论,彰显出政治性、人民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等鲜明特征。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依宪执政理论还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是指引“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向纵深推进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重要论述,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行为准则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强化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是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发挥领导干部引领示范作用的需要。当前,领导干部逆法治型思维和领导方式的主要表现为"特权意识"和行为、"法律只是手段"、"权大于法"等。今后,需要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倒逼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专章论述和专门部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加快建设法治云南,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论坛》2013,(12):68-69
云南省弥渡县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平安法治建设的要求,将政法宣传工作作为最基础的工程,切实增强政法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营造执法司法的良好氛围,不断拓展工作平台和载体,创新宣传工作措施,努力提高全县政法宣传工作水平,全面推进平安弥渡法治弥渡建设,全力为建设美丽幸福新弥渡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20.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社会建设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并为此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措施.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对次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