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文化“情根“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情感关系和情感构成的奠基角度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来建立情感秩序,并且把它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秩序上;西方文化的情感秩序则建立在对理念世界的爱以及对于天国的神圣对象的爱的基础上,所以,其制度设计和文化心理就与中国文化不同.中国文化的"情根"的根本缺陷是在夫妇关系的起点上用欲望代替了爱,使中国文化的"家"存在着情感危机.西方文化中灵肉分离的爱则造成了人性的分裂和制度上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采取轻蔑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按照"美国模式"或"西方模式"来发展中国、建设中国才有出路。然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和平崛起,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深切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对中国模式的不同争论。中国改革开放所经历的独特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构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其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全球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中国模式不仅是对西方普世价值和单一意识形态的有力挑战,也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  相似文献   

3.
西方20世纪军事、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改变了世界格局,带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促使中国文化现代性生成。中国文化现代性就是新的世界体系出现之后为文化领域带来的新思潮、新变化。文化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家国观念的变化、西学东渐所带来的文化困境和文化产业的出现以及日益壮大。中国文化的发展出路就是坚守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接受文化多元化,并将西方文化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所创造的地缘政治神话直接塑造了特定社群对其他国家形象的想象,深刻影响国家认同、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在后现代的军事—工业—媒体—娱乐网络中,大众文化产品一方面向民众传播政治精英的地缘政治想象,另一方面向决策层反馈流行话语中的大众地缘政治想象。大众文化产品塑造"他者"的方式具有多元性,其"他者"形象的生成机制可以理论化为"非人化"、"奇观化"和"性别化"三种模式。与之相应,西方娱乐工业往往依赖一些固定"模板",批量生产"类型化"的"他者",以维持"自我"身份叙事的稳定性。其传播过程则具有"隐蔽性",往往不会立时得到"地缘政治对手"的回应,遂成为西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手。今天的大众地缘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仍以西方为中心,西方流行文化的全球传播在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隐蔽地对外传播深藏于其中的地缘政治想象。因而,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大众文化的地缘政治功能,重视大众文化建设,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5.
传统批评家经常指责大众文化对于语言的使用或"误用".费斯克接受批评家对大众文化语言的使用或"误用"的描述,同时又坚定地拒绝并反转他们对于这些特征的负面评价.在他看来,不经规训和冒犯式地对语言进行使用或"误用",恰恰是大众"生产者武文本"的重要特征.费斯克对大众文化语言的使用或"误用"的立场,与他对于大众文化、大众文本的基本立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是除日本外唯一保留死刑的国家,其死刑政策受到了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国际人权组织和社会进步团体的强烈抨击。本文以国际社会为视角,揭示了美国死刑制度中存在的对未成年人和精神智障者适用死刑、人种歧视、忽视被逮捕的外国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几方面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本质。  相似文献   

7.
基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地缘政治的竞争和战略的不信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一刻也没有松懈。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对华实施"分化"战略的策略;同时,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改革深化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的增多、社会冲突的加剧为美西方的"分化"活动提供了诸多契机和借口。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分化"活动出现的新形式与新特点,为了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中国不仅要在策略方面进行应对,还需要在战略层面提出适应国家整体发展的"顶层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在"软实力"上构建一套让全世界都信服且能与西方相抗衡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角度看,1990年代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好的十年之一。在学术、媒体和大众视野中,一支"麦当娜女权主义"名噪一时。这支女权主义虽然内部在理论上各持己见,但是都含有4个重要的共识:指责第二波女权主义是"受害者女权主义";重提性别的生理性,提出应重建女性气质;强调身体是建构女性主体意识的关键;认为性是赋权女性的最佳途径。回顾那一时期美国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学者特瑞莎·艾伯特和西方一些带有反对新自由主义全球资本主义倾向的女权主义学者对麦当娜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娜奥米·沃尔芙和卡米拉·帕格利亚的主要议题、论点、修辞策略和宏观理论框架的评析,对引起中国妇女研究学界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的涉及这4个层面的议题的反思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发展一直怀有偏见。从一百多年前的视中国为"黄祸",到视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红色威胁",改革开放后针对"中国崛起"又喊出:"中国威胁论"。近期,随着中国在非洲的发展合作,西方又打出"新殖民主义论"。这一系列态度的变化,都源于中国的发展进步,打破了西方对世界格局的垄断局面而发出的叫嚣。面对西方新的诋毁言论,更需要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增强自身进步。塑造中国新形象,家大舆论宣传力度,掌握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自美国全面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韩国一方面表现得十分积极,希望全面参与其中以提升本国在美国盟国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韩国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总是受到内部和外部种种因素干扰,使其在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受到约束。韩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以及期望中国在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最为关键外部因素;朝鲜核问题也是制约韩国全面参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外部因素;日本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的态度立场也使韩国在军事领域参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顾虑重重。韩国政府、民众对韩国是否加入TPP以及"萨德"导弹防御系统是否应当部署韩国存在巨大分歧,是制约韩国全面参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主要内部因素。这些掣肘因素对中国反制美国亚太战略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西法学语境中的“法律道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个人道德可以说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司法理论"或"司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道德性是在这一层面进入中国传统"司法"的.而西方学者讨论的所谓的法律的道德性问题完全不同,概括起来是自然法和实证法的冲突问题.可以将中国传统社会案件审理中所涉及的道德称为"司法者的道德性",将西方法理学强调的道德称为"法律或司法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行政管理需要发展行政伦理责任的理念。这不仅是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也是正在变动的社会以及行政管理过程的需要。目前需要发展这样一些行政伦理责任理念:存在于中西方思想中共有的理念——正义、平等、参与与自治;为西方思想家所特别强调的理念——民主、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批判性思维;为中国思想家所突出强调的理念——稳定与和谐。要在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中实现这些行政伦理责任理念,这不仅需要在法律体系中的渗透,而且需要来自于行政管理内部对于雇员行政伦理责任的监督、以及对行政管理者和公民实施行政伦理责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政法学说的"基础文化隐性化"以及中国学者学术上的"以己度人"和"想当然"引发了中国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政法学说的误读,导致政治学、法学学科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出现方向性错误。只有实现中国现代政法学说与中国文化、中国实践和西方基础文化的三结合,才能从误读走向正读,从而纠正中国政治学、法学学科发展在某些方面的方向性错误。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的领导力都根植于他所在的文化土壤。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意识形态,蕴涵了丰富的领导力素养。领导干部面对我国当下的人文环境如何吸取儒家文化中道德至上的理想主义,家国一体的天下情怀,以人为本的民本意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和允执厥中的中庸之道素养,将西方领导科学中的管物之"术"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管人之"道"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共存,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想的平衡,以达到领导力的提升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个体社会化的首要场域。相较于以"个人—社会"两极模式为基础的西方社会,中国社会呈现出以"个人—家庭—社会"三级模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相应的,中国社会工作对家庭功能修复的指向应当是回归本土的"家文化",在中西"家文化"之异同的比较中,将中国"家文化"注入到具体的家庭治疗中,最终以案主的家庭为基本的服务单位,使之成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结纽带,从而使人真正得以"回家"。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党中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战略,这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引发学界对中国智库发展现状的思考以及对西方智库发展经验的探究。上期我们比较分析了加拿大和美国智库发展历程的异同,本期我们将继续具体关注美国智库的价值与功用。本期摘译的是美国著名学者肯特·韦弗的《日新月异的智库界》一文。韦弗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现为乔治敦大学教授、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在这篇文章中,韦弗主要剖析了"没有学生的大学"、非营利性的政府研究承包商、游说型智库三种智库的发展及其内在张力,探究了美国智库的价值功用与制约因素,梳理了智库管理所需注意的若干问题及经验教训。韦弗认为,美国的智库也许扮演着比其他大部分西方民主国家智库更为重要的角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国政治体制的一些异乎寻常的特征,特别是美国总统和国会之间分权,政党力量微弱及意识形态色彩相对淡漠,以及行政精英具有可渗透性。因此,美国智库的发展经验是不容易照搬到其他国家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期间,不仅切身体验到不同文化的作用,甚至还会经历中西方刑法文化差异的冲击和震撼。近一段时间里,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因犯罪行为被指控的事件被媒体频频曝光,而有些行为在国内却习以为常,根本就不是刑法规定的犯罪,如一名留学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因为女友送行"吻瘫机场"而被指控犯有"非法进入安检区罪"被判罚款和社区刑,一名留学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因"口角出狂言"被指控犯有"恐怖威胁罪"而被遣送回国,留学英国的中国留学生因"替人代考"被判刑,父母为留学外国而犯罪的儿子私自与被害人私了,等等,这些事例很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银行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其的接受程度。西方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早于中国,所以对其研究也早于中国,但这些早期研究对中国仍有启发意义。本文在借鉴西方学者研究基础上,综述了研究消费者是否接受互联网银行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影响消费者对互联网银行可接受度的相关因素,并着重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视角研究了影响消费者接受互联网银行的风险,最后就如何发展中国互联网银行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20多年来,"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在东方社会呈阶段性、连锁性频繁上演,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大呼"始料未及",一方面以积极的姿态介入这些国家的内政,操控的黑手鬼魅般如影随形。从西方这种荒诞的逻辑入手,笔者力图通过解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民主输出"路线、"北约东扩"路线、"改造中东的计划"路线与东方国家发生"颜色革命"路线之间的内在联系,来揭露西方"‘民主输出’——策动‘街头政治’、‘颜色革命’——介入内政"的意识形态霸权逻辑,以警示国人认清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霸权本质,强化"守土"意识。  相似文献   

20.
警察合法性就是警察执法必须能够获取社会大众认同,而且能够引导社会大众从行动、态度甚至精神理念上保持与警察权威的一致性。西方早期的工具主义威慑论认为,警察通过使用暴力对个体形成威慑来获取大众认同。这种认同主要取决于个体触犯法律后的风险估算,却不关涉价值。与早期工具主义的解释路径不同,"过程规制"模型认为,以决策公正与执法公正为核心的程序要素,能够带来警察执法的即时认同与长期认同,而且基于程序正义发展出的警察实质合法性对社会大众能够产生更大意义上的价值激励。"共享价值"视角下,"价值冲突论"则呈现出多元社会价值要素的碰撞给警察合法性带来的冲击。在当前中国以规范执法的量变积累推进警察合法性的质变发展过程中,阶层固化引发的"公共权力"与"公众利益"冲突、警察暴力使用中"制度保障"的缺位与"舆论认知"的标签化、公共秩序维护中公众的"盲从"与"搭便车"也同时决定着中国警察合法性构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