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公然入侵主权国家 ,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以中国为代表的爱好和平的国家坚决反对“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 ,并对北约的侵略行径进行了坚决的谴责。今天 ,暂时看科索沃危机已经解决 ,但人们还是不禁要问 ,国际上围绕主权和人权的关系为什么有不同的回答 ?考虑国际法关于主权原则和人权原则的规定 ,可以发现导致上述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法关于主权和人权规定上的自相矛盾。国际法虽然既规定了主权原则 ,又规定了人权原则 ,但这两个原则是依据两个不同的前提规定的 ,其中 ,主权原则规定的前提是国家 ,人权原则规定的前提是整个人类 ,而二者在现实中的不统一便引发了国际上的一系列争论与问题。为解决这一冲突 ,应将主权原则与人权原则统一于国家第一的前提下 ,在首先坚持主权原则的情况下 ,让每一个主权国家承担起保护人权的义务。  相似文献   

2.
人权与主权的关系虽已发生重大变化,但二者始终不可分割和相互促进。主权依然是人权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人权依然对主权发挥着促进和制约作用。在此基础上,应制定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中国人权战略。  相似文献   

3.
人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级阶段,人类自我意识提高的必然产物,"人权"概念的出现和人权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主权,主权原则既是人权国内管辖和国际保护的依据,又是人权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基本条件,主权是人权保护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国际法与人权关系研究长久陷入僵持,全球化的到来为此问题的讨论带来了新的契机。全球化时代经济环境使国际法适用的领域愈来愈广,国际法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法内涵,国际法与人权关系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颇为风行“人道主义干预”即人权的国际保护,在它存在的一定时期内,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起,在国际社会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可是,也就是在这个时侯起,某些西方国家大肆推行所谓的人权外交,认为“人权高于主权”,公然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实行强权政法和霸权主义,对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和探讨主权与人权的关系,以事实和雄辩来批驳和揭穿这一  相似文献   

6.
条约是国际司法机构在解决领土争端过程中所考虑的首要因素。纵观与钓鱼岛主权争端相关的各个条约,这些国际文件或采用模糊性的规定,或刻意避开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因而并不能成为我国主张钓鱼岛主权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7.
300多年来,随着国家权力、利益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分化组合和交互作用,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其最终结果迄今尚无分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拥有领土、政府、人民的主权国家仍是最高权力的体现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仍然在支配着我们生活于其间的国际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日对钓鱼岛屿主权之争的依据人手,分析了日本对钓鱼岛屿的主权主张不符合国际法及以往国际法院判例所确定的原则,并明确了国际法在解决中日钓鱼岛屿主权之争中的作用,阐明了中国对钓鱼岛屿所拥有的无可争辩的主权。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观念,而应当确立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大量油气资源后,南海的平静就被打破。周边国家无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提出对南海岛屿以及周边海域的主权要求,甚至明抢暗占。近年来,一些区外势力也开始提高介入南海问题的声调,妄图控制亚洲,联合南海周边国家围攻中国、制约中国,从而坐收渔翁之利。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应当深入研究并充分利用国际法,坚持主权不可分割的原则,根据不同情势调整自己的对策,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寻找最优的方式妥善处理南海事务。  相似文献   

11.
文彬  建林 《外交评论》2001,(4):39-44
近年来西方某些国家炮制了一种所谓"新干涉主义"理论,并在国际关系中执意加以推行.这一论调的症结在于歪曲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人权高于主权”不仅与“新干涉主义”相表里,而且是它的核心.文章分析了“新干涉主义”及其“人权高于主权”理论出笼的背景、内涵和实质,指出它标志着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际法从近代向现代的发展是伴随着主权观念的变迁进行的.近代绝对主权观念的形成受到博丹、霍布斯等西方思想家的影响,认为主权国家拥有至上的权力,是不服从于任何其他权威的绝对权威.这样国际法一诞生就出现了一种内在的逻辑悖论国际法体系规范的对象因为被赋予的绝对主权之故,脱离国际法的约束;被国际法赋予的绝对主权因为从逻辑上而言可以脱离国际法的约束,从而自身被赋予的至上权力失去国际法保障.这种内在的悖论阻碍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建立在绝对主权观念的弱化从而解除自身蕴含的悖论基础之上.国际法在过去10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逐渐消除自身蕴含的逻辑悖论、不断完善自身体系和权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死刑不引渡原则比引渡的其它原则形成要晚,但它的发展速度、影响及在引渡制度中的地位却是其它原则无法比拟的。它是国际社会致力于废除死刑的必然结果,是人权保护的题中应有之意。死刑不引渡原则,不仅涉及国家对待死刑的态度,同时由于它涉及到国家主权与人权保障的问题,所以在最近几年,较之引渡的其他原则更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14.
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自从1945年台湾光复后就一直保持完整,“两岸一中”是现存事实,具有国际法规定的法理基础和两岸人民认可的合法性。国际法中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不是时等和并排关系。而是主次和“母子”关系。一个中国之主权不容分割,在国际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但在主权共有的基础上两岸人民分享主权权利;国际法从未对“中国”这一国家承认发生变化.只是对“中国政府”的“政府承认”有过变化;国际法规定“政府继承”是新政权对旧政权在所有影响国家的国际权利和义务的事务方面的替代.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国际法到现代国际法,国际法的主体大致经历了从国家发展到国际组织、争取解放的民族、个人这样一个过程。在分析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它对当代国际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们也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这对于我们加深国际法的认识,提供了一条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趋势使得整个国际社会越来越向组织化、法制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主权国家的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国际法、国际社会和主权国家之间的互动的关系来考察外交变化和发展。但传统国际法对外交的理解和界定是比较狭隘的,这落后于急速变迁的国际政治现实。国际法既给国家的外交设定了很多限制,也拓宽了国家的外交空间;既增强了主权国家外交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在一些问题领域又弱化了主权国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法与人权     
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人权,我国进行了广泛的国际人权合作,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我国的人权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们与国际人权公约的标准仍有很大差距,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此笔者提出了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8.
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自从1945年台湾光复后就一直保持完整,“两岸一中”是现存事实,具有国际法规定的法理基础和两岸人民认可的合法性。国际法从未对“中国”这一国家承认发生变化,只是对“中国政府”的“政府承认”有过变化;国际法规定“政府继承”是新政权对旧政权在所有影响国家的国际权利和义务的事务方面的替代。一个中国之主权不容分割,在国际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两岸人民分享主权权利。  相似文献   

19.
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使得南中国海问题再次凸显,局势也一再恶化。小国的公然挑衅,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根源,中国应从软实力和硬实力两方面着手,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中菲矛盾,完善岛屿管理主导双边秩序,在维护主权的前提下,双边协商经济共同开发制度。  相似文献   

20.
人权条约和决议与关于解决国际争端和国家责任的一般国际法规则共同构成了人权保护国际程序的法律依据,联合国机构和人权条约机构为国际法程序提供了运作机制。人权保护的国际法程序可以概括为监督程序、控诉程序、调查程序、司法程序及其他程序。借口人道危机,西方大国未经安理会授权使用武力干涉,缺乏法律支持。以暴制暴不应成为人权国际保护程序的启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