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遗失物制度中的争论历时已久,焦点在于是否确认拾得人的取得所有权和报酬请求权,但各种学说并未从法哲学角度阐释其依据.文章从道德与现实的关系、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以及新发展观等三方面探究遗失物制度构建中确认拾得人取得所有权与报酬请求权的法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物权法》第九章"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一章,实为特殊动产所有权立法,是沿袭大陆法系国家一以贯之对动产所有权取得集中规定的表现。将特殊动产所有权立法不加区分地涵括动产和不动产,实为特殊动产所有权规定的不当体例,并且阙如遗失物拾得、无主物先占、添附及取得时效等特殊动产所有权制度付之阙如,导致了动产所有权实践保护的不充足和物权法体系的不完善。当前,正值我国民法典物权编编纂的重大契机,藉此完善特殊动产所有权立法,界分动产和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肯认遗失物拾得、无主物先占、添附及取得时效制度,真正实现物权法定分止争和物尽其用的功用和价值,促成民法典物权编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拾得遗失物是一个事实行为,物权法对其的制度设计使其制度在理论上存在法律争议,如何界定遗失物,如何认定拾得人等争议如果不能加以分析明确,在实践中极容易损害所有者、占有者的权利,也无法全面地保护所有权、完善其理论体系,探讨拾得遗失物制度当中的几个比较突出的法律问题争议,期望以此推动所有权取得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论遗失物的所有权归属——评《物权法》第107条与第113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法》对拾得遗失物问题进行了规范,并在其第113条和第107条分别规定了遗失物未被转让时和已被转让时两种情况下的所有权归属。《物权法》第113条没有规定拾得人一定条件下取得遗失物所有权,十分遗憾。《物权法》第107条在规范遗失物已被转让时采"例外承认主义",殊值赞同;但没有规定有偿回复中的公共市场、盗赃物的善意取得、无记名有价证券与货币。另外,《物权法》第113条的位置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财物遗失后,遗失人与拾得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遗失物所有权归属问题是物权法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现行立法对遗失人的权利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却忽视了对拾得人权利的保护,使拾得人与遗失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处于失衡的状态.建议立法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和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权利,以完善拾得人权利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遗失物之拾得,在传统民法理论上被认为是原始取得所有权的一种事实行为。我国民法对此的规定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应明确遗失物拾得人的权利、义务,确立悬赏广告制度。  相似文献   

7.
善意取得制度是交易安全的价值观在立法上的反映。关于赃物、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各国立法不尽相同。我国《民法通则》未确立善意取得制度,本文认为我国物权法在建立善意取得制度时,应合理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立足我国实际,对赃物、遗失物是否适用及如何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第107条规定了遗失物的善意取得制度,但理论上未形成统一观点。文章认为,在回复请求权行使之前,遗失物的所有权归属于受让人;第107条对于善恶意的界定采用了客观标准,善意受让人可以享受有偿回复的优待;2年的回复请求权期间在性质上属于除斥期间。  相似文献   

9.
原则上 ,遗失物的返还可能涉及行使以下四种不同的返还请求权 :所有物返还请求权、遗失物回复请求权、占有物返还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本文依据请求权的基本理论 ,专门针对遗失物关系中各项返还请求权的产生基础、性质、功能、主体构成及行使条件进行了全面剖析。重点分析了遗失物的所有人行使返还请求权可能遭遇的各种限制以及遗失物的占有人如何运用占有之诉和本权之诉寻求占有保护。至于怎样运用返还请求权的制度设计 ,有效地协调遗失人、拾得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兼顾对市场交易安全与原权的维护 ,更在本文关注之列。透过相关分析 ,笔者进而指出 ,我国的物权立法在维护所有权的同时 ,应重视占有制度的建立 ,围绕遗失物 ,有关返还请求权的设置也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将遗失物制度中的损害赔偿问题分为两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是遗失物本身被损害时的赔偿问题,其次是遗失物致人损害时的赔偿问题.然后在对每部分进行研究时,分别从流转环节的角度和主观过错的角度进行了分类.文中针对不同的流转环节的损害赔偿问题进行了分门别类,分别就拾得人环节的损害赔偿问题、受让人受让环节时的损害赔偿问题和非法侵占人盗取遗失物环节的损害赔偿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针对这几种流转环节中损害人不同的主观过错程度分别进行了系统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