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刑罚权从扩张滥用到谨慎谦抑地适用是法治从野蛮到文明的标志之一,在刑罚权发展的历史阶段中,我国古代的刑罚权思想极具特色。既有慎刑思想,又有重刑思想,二者在不同时期占居着不同的位置。而"德主刑辅"和民本思想又体现出恤民、惜民的进步意识。探析我国古代的刑罚权思想,有助于理解刑罚权具有超越犯罪控制本身的社会影响,启示当代中国遏制刑罚权的扩张本性,张扬刑罚权恢复正义、保障人权以及矫正罪犯的本分,  相似文献   

2.
刑罚轻缓化趋势以自然正义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为支撑,要求刑罚的设置要以轻缓为标准,法院在对犯罪嫌疑人判刑时要以有利于被告人为原则,优先使用较轻的刑罚,只有在较轻的刑罚不能够适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时,才可以选择较重的刑罚。反观我国现行刑罚制度的设计和运行,诸多制度还存在着背离刑罚轻缓化趋势的现象,对此,应当迎合刑罚轻缓化趋势通过制度重构予以矫正,这种重构应当从实体与程序角度,按照刑事一体化的要求进行。  相似文献   

3.
刑罚轻缓化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世界刑罚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刑罚的轻缓化。刑罚作为对犯罪的反应,其不仅因文化而创立,更因文化的发展、变迁和进化而历经嬗变,刑罚轻缓化的直接动因是文化的演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人在对头顶天(星)空的认识上形成了独特的"天学",在"天学"的视野下,一切刑罚的运行一方面既得到以"自然之天"表现出来的"神灵之天"的最有力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又受到这个"神灵之天"的制约和监督。在古人对"天"予以最高信仰的语境中,"天"对刑罚运行所体现出来的积极而客观的意义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5.
学者分别以经济、政治、文化为分析进路,解读刑罚变迁的动力。这三种进路虽然值得借鉴,但是由于各自理论背后的"化约论"易于陷入"以事实适应理论"和"单线式刑罚进化论"的困境,导致其解释力被削弱。更妥当的主张则是认为刑罚变迁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多重动力,把刑罚变迁视为经济动力的决定性与其它动力的相对独立性的统一,以及方向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刑罚的发展趋势是刑罚的轻缓化。虽然刑罚轻缓化的直接动力是思想观念的进化,其中主要是犯罪学的发展以及人道和人权观念的勃兴,但是刑罚轻缓化变革的内在动因应该是经济的发展。经济越发达,刑罚越轻缓。  相似文献   

7.
略论刑罚的效益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罚作为一种抑制犯罪的手段 ,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收益 ,但这种社会收益的取得需要相当的社会成本支出。刑罚的效益就是指刑罚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关系。确立刑罚的效益原则就是要以最佳的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佳的最大的收益 ,这对于摒弃重刑主义和泛刑罚化观念 ,重视刑罚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我国刑罚的效益 ,在制度设计上应考虑确立合理的刑罚限度 ,刑罚强度以及完善罚金刑的适用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刑罚效力是一个属于刑法学意义的概念,长期以来刑法学界集中于刑罚报应和预防本质价值的刑法学论证,逐渐的由对立走向了统一。刑罚效力的犯罪学正效应包括刑罚效力的惩罚性、威吓性和教育改造性;刑罚效力由于刑法的阶段本质、刑罚配置不合理等原因,同样存在着负效应。应从刑法制定的充分民主、刑罚制度合理性以及执法的程序性等方面来避免刑罚效力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刑罚轻缓化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刑事司法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正在开展刑罚轻缓化的改革.刑罚轻缓化改革在我国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也具备了实现刑罚轻缓化的现实可行性及实现途径.在顺应世界刑罚轻缓化的趋势及认清我国基本国情前提下,中国应当大力地推进刑罚轻缓化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0.
“罪刑法定”和“罪刑相当”是修订后的新刑法确立的两项基本原则。它体现了我国刑罚制度的改革。我国刑罚制度的改革,核心是限制和削减死刑。我国刑罚的改革最终将走向现代化和轻刑化。  相似文献   

11.
笞杖论考     
笞刑是一种击打身体的刑罚,其主要功能是教训和惩戒。对于这种无足轻重的处罚措施,如果正史没有记载,而又没有出土文献的话,其即使存在,后人也无从得知。只有当其地位由轻变重,关系到国家的刑罚体系时,史官才会不惜笔墨加以记述。一个新体系的建立过程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旧体系的维护者会一直试图反扑,希望通过不断对新制度的批判,促使旧制度的复辟,而新体系也在对批判声的回应中不断完善、成长,最终战胜旧制度成为历史的主流。杖刑就是在肉刑存废大讨论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12.
史传叙事的春秋笔法和作者意图对古代历史小说的叙述可靠性产生了影响。叙述可靠性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修辞性叙事学路径和认知叙事学路径。就修辞性叙事学路径看,史传叙事让历史小说的叙述可靠性不再完全由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关系来决定,作者的真实叙事意图对叙述可靠性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就认知叙事学路径看,史传叙事让读者对历史小说的史实、虚构、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共识,这些共识导致读者对历史小说叙述可靠性的理解并非因人而异,反而有一种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13.
死刑在本体论上的含义是掌握公权力的主体以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为名义,而利用其掌握的公权力实施的、对造成公权力主体自认为除行为人本人以外的其他客体具有严重威胁和破坏的人剥夺其生命的一种极端的手段。中国死刑制度在静态、动态上各具特色。中国古代死刑制度经久不衰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阶级斗争的残酷性,中国古代对人性认识的局限性,自原始社会末期至今的血族复仇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语产生和发展的几千年过程中,语音、词汇、语法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成语是古代汉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古汉语许多特殊语法现象都能在成语中得以体现,文章就此选择分析了成语中的被动、判断结构、虚词的运用等几种古汉语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家"乃是根据一定的伦理规则组织起来的小社会,在家庭内部的秩序必须遵循"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原则。中国古代家与家族或户的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家庭内部成员之间有家长权、财产权等权利分配,从而产生了复仇、容隐、同居共产等家庭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牛军 《外交评论》2010,27(4):27-31
如同所有研究领域的发展一样,中国对外政策分析这个领域的发展也有赖于多学科的相互交流,运用多种方法和从多种视角进行分析,这其中历史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一般性地谈这个问题显得有些空洞,这里谈它的意义还是针对当前中国对外政策分析领域对历史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反映在研究成果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史上的联邦制主张及其实践的失败,表明联邦制在当时缺乏可行性;早期中国共产党由主张联邦制到放弃联邦制的转变,也表明中共党人对联邦制及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当代台湾学者所提出的运用联邦制来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主张,仍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各式古建筑虽然功能不同,但它们都和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通。古建筑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散发着人文与历史的韵味,具有独特的魅力。古建筑是文化的直观体现,对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作为古代法律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对于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防止司法官吏滥用权力、罪刑擅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其内容的完善和具体,即使对今天的司法建设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行政命令与行政处罚是两种重要的具体行政行为。法律对它们的规制不同,它们理应彼此区分。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一些界于命令与处罚之间、难以进行明确区分的行政行为。相对于以形式上是否表现为意思表示行为,以内容上是否具有制裁性为标准来对这类行政行为进行区分更有利于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