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党史》编辑部同志: 你刊今年一月号有于光远同志《向他祝贺,为他高兴──记从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胡耀邦》一文中,涉及在中央为薄一波、安子文、刘澜涛、杨献珍等六十一位老同志平反中的一些事情。可惜光远同志现在已记不清了,我就趁此机会把这件事说一说,以免今后以讹传讹下去。 于在文中说:“在平反冤假错案问题,我只做过一件事,就是曾彦修和我曾经写过一个对‘六十一人案’平反有用的材料。”“后来中央为六十一人平反的文件,用了曾彦修和我的证明材料。”“从过程上看,可能我先在口头上对耀邦讲过这件事,…  相似文献   

2.
文论集萃     
毋忘忠告□魏信德一次,一个猎人捕获了一只能说七种语言的鸟。“放了我,”这只鸟说,“我将给你三条忠告。”“先告诉我,”猎人回答,“我发誓会放了你。”“第一条忠告是,”鸟说,“自己做过的事不要后悔。”“第二条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别相信。”  相似文献   

3.
拒绝有方     
孙玉祥 《求贤》2008,(11):25-25
有三个研究生拿着毕业论文去找教授签名放行.教授觉得他们论文水平不够.决定拒绝签名让他们顺利毕业。他问第一个学生:“你会不会觉得我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当然会啊!”急于得到导师签名的学生满口应承。“你会不会觉得,跟我做研究是一种幸福?”“当然幸福啊!”学生又表态。“那你怎么舍得毕业呢?再读一年吧!”教授顺理成章道。到第二个学生,教授说:“你这篇论文写得真好!”“这都是老师指导有方。”学生毕恭毕敬。“你这篇论文几乎把所有我会的东西都写进去了。”  相似文献   

4.
陈凤兰 《学习导报》2013,(19):61-61
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懵懂年少时,曾对自己父亲——台湾唯一会做京剧戏靴的人,抱怨过这样一句:做鞋做工一辈子,也没见你发财。没想到,李国修话音刚落就遭父亲痛骂:“你爸爸我从16岁开始做学徒,就靠着这一双手,你们五个小孩长大到今天。哪一个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裳?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没想到,“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这句话,成了李国修的人生格言。  相似文献   

5.
市场花絮     
正是夏令时装俏销的时候,走进北京西单商场看见冬装羽绒服却卖得挺火。这可是件新鲜事。 翻修后重开张的西单商场,自6月中旬开始试销羽绒服以来,半个多月的时间就销售羽绒服2000余件。平时每天的销量在几十件上下,逢双休日,一天可销一二百件,最高的一天销售了305件。 什么原因使羽绒服这种冬季用品在盛夏受到如此众多的消费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当你被某一件作品吸引时,相信你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去了解这一位书法家。刘海林,就是这样一个以优秀作品来吸引你认识他的书法家。他没有标新立异的外形,没有所谓“艺术家”的脾气,但是他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定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7.
周建波 《廉政瞭望》2011,(13):52-53
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你被某人“空降”到一座孤岛上,随身携带了一袋谷种和一些菜种,还有一只小鸡。某人对你说,“现在,你的食物得靠你自力更生了。我知道你以前没种过庄稼,也没养过鸡,但是我绝对相信你有这个能力。”然后他坐船走了,剩下你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孤岛上谋生存。  相似文献   

8.
今年春节期间,相识多年的朋友梁永平同志来我家,看到我正将一个破旧的棋桌扔到垃圾车上,便对我说:“这棋桌你不要扔,我修好后带回支教的学校,同学们又多了一个文娱用品。”这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9.
王梓 《党员文摘》2009,(10):44-45
你是否有过行李在托运时被航空公司弄坏的遭遇?如果有,而航空公司又拒绝理赔.或只象征性地赔几个钱,那你会如何“出气”呢?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教给人们这样的“狠招”:一名加拿大乡村乐歌手.将摔坏他吉他又不肯赔偿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写进了自己的新歌里.还拍了MV放在网上,这让美联航又丢面子又蚀钱!  相似文献   

10.
“小庄,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吗?”“伍妈妈,我今天考试进了前5名,我太开心啦!”“小庄,最近天冷了,我看天气预报你家那边明天有雪,记得穿厚点,我上次寄给你的那件羽绒服明天穿正好。”“伍妈妈,我今天穿了您寄给我的那件羽绒服,可暖和了,我同学都说这件衣服好看!”  相似文献   

11.
常听一些教师发牢骚:“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你对他好吧,他认为你软弱可欺,根本不听你的;你对他凶吧,他要死要活,来一个离家出走,弄得你身败名裂。以致教师处于‘两难’境地,放不开手脚,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其实这是没有掌握好“好”和“凶”的对象,没有注重因材施教;没有把握好“好”和“凶”的度,过“昵”或过“严”。在温柔慈爱的大原则下,对一些特别“调皮”的问题学生,适时“棒喝”,更能“刺激”其幡然醒悟,奋然前行。  相似文献   

12.
一件旧棉袄     
1940年秋,我来到朱德总司令身边当警卫员。寒冬来临,看到朱总司令老是穿着一件发白的补已旧棉袄,我感到不解。一些老战士说:“朱总司令那件旧棉袄,不知伴随他度过了多少个严冬。我们到他身边后,看他每个冬天都穿着它。”于是我决定给朱总司令换件新的,满以为只要生米煮成了熟饭,他就会默许。一天外出办事,凑巧遇上了后勤被服厂的曾主任,我便请他为总司令做件新棉袄。没过多久,新棉袄做好了。这天晚上,趁朱总司令稍闲的时候,我兴高采烈地将棉袄送去。这之前,我也反复想过,要有受批评的思想准备。果然不出所料。他一看我怀中的…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让我体会到了澳大利亚政府的办事态度. 其实,倒垃圾也不能算是件小事,因为这里面的学问还挺多.倘若你住在楼房里可能会简单一些,每个楼道都有一个垃圾口,日常生活垃圾倒在里面就完事了.可如果你住在一户一幢的独立房屋里,倒垃圾就没那么简单了.  相似文献   

14.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某项“外资”谈判即将成功之际,外商代表来到该企业的经理办公室,看到报刊乱放,书籍无序,墙角的垃圾也不处理。后来,该项目“黄”了。外商的理由是:一个连自己的办公环境都管理不好的人怎能让我们对他所管理的项目放心。这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几千年文化洗礼的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而这个自古而来的称号却在当今世界中渐渐被一些人淡忘了。谈到“礼仪”,人们大多会想到“日本”;说起“绅士”,人们则会想起“英国”……如今,我们国家“入世”了,这一来,我们就会与更多的外…  相似文献   

15.
九百格     
世界上总存在着那么一些看似没头没脑却又毋庸置疑的事实。比如身上三种颜色的猫一定是母的.又比如人生只有900个月。 什么?人生只有900个月?!事实上,你可以画一个30×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够了。每过一个月.就在一个格子里打钩。你全部的人生就在这张纸上。你会因此有一个清晰的发现:你的人生是如何蹉跎的。  相似文献   

16.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你遇到了一件使自己激动不已的事情,从内心佩服和感谢对方给你和别人带来的方便和愉快。那么,在当时或者以后,你应该向对方表达一下自己内心的那种感激之情。这对于你来说,不过是多说几句话,多写几行字。虽然这么简单,但是对于对方来说,却仿佛送来了一片温暖,一片光明。有时,还会影响他的一生。记得,我所居住的小区,有一对下岗夫妇。他们的职责是看自行车棚。白天没有太多的事,于是,他们又把打扫院子、清除垃圾的活儿包了下来,而且不要报酬。后来,他们又成了小区义务的“保卫者”。经常在院子里…  相似文献   

17.
新华 《党建文汇》2006,(4):51-51
两年前,曾平林从赣南师范学院毕业后,南下广州,当了一名语文老师。在空虚无聊之中,他迷上了上网,并沉迷其中。学校忍无可忍,便将他解聘了。从学校搬出的那一刻,曾平林发誓,一定要把网“戒”了!很快,他列出了一个“戒网”计划,特意在“网瘾”上来的那段时间里安排一些充实而有趣的活动。一个月过去了,’他对上网也不如以前依恋了。自从戒网后,自己都感觉像变了个人似的,天天精神抖擞。朋友们开玩笑地说:“你可以开个戒网培训班了。”这句话让曾平林心里一动。不久,一家“轻舞飞扬”戒网吧开业了。在朋友推荐下,共有18个人前来报名。  相似文献   

18.
把住嗜好关     
大凡为官者,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而欲利用其手中权力的人,往往是从其嗜好上下手的。有些人对金钱和其它贵重物品还能保持着相当的警惕,想用这些很实惠、很赤裸的手段收买他们,一般很难得逞。但变换一种手法,比方你爱好书画,他就送你名人字画;你喜欢收藏,他就送一件你曾经朝思暮想过的古董你爱好养花,他就送你几盆不可多得的花中珍品……投其所好,则常常奏效。如此,即使你是一个牢固的“堡垒”,也容易被自己的这种嗜好打开一个“缺口”。古人云:“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现实生活中确有那么一些人专门揣摩领导的嗜好,给掌权者“号脉”,待情况…  相似文献   

19.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突然萌生一种奇怪感觉——在看什么东西的时候,会突然意识到:这事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过那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当时也是这样的灯光……在那一瞬间,大脑给我们发出一个信号,说是它认出了发生的事。1900年,法国医生弗朗伦斯·阿尔诺为这种现象取名叫“记忆错觉”,也称“回忆幻想”。他还断定,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阅读错觉和体验错觉等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20.
读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当一个人强迫自己作出某种读书姿态的时候,他其实是在折磨自己了。读书是一种心灵义务。一个人,如果没有把将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么,他就是自己的敌人,因为他放弃了对自我心灵的塑造,错过了在读书时光中体会“物我两忘”的机缘。这一机缘,错过了,就永远无法弥补。当你回过头来,重新拾起书本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何等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