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幅名叫《苏维埃面包》的油画已经随着“太阳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辉煌”艺术展游历半个中国了,此时此刻正在重庆三峡博物馆里供人欣赏。当记者8月份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看到它时,很自然地想起《列宁在1918》中瓦西里的名言:“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如果是瓦西里站在此画面前,他会不会神色凝重地细数一下,社会主义究竟有多少种面包?一个已经抛弃社会主义的国家,选送彻底成为过去式的社会主义艺术作品,到另一个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展览,并刻意命名为“辉煌”,这多少有些吊诡——同样的展品2005年在欧洲巡展出时就不曾…  相似文献   

2.
在路上遇到一位睽违甚久的文学界朋友,寒暄之余,我问:“最近写些什么?“他很潇洒地说:”在玩一部中篇。“后来,一位故交与我通电话,我又问:“近来干些什么呢?”对方认认真真地答:”哦,在玩英语哩。”终于,在自己成为别人的询问对象时,我竟脱口而出:“在玩《周易》呀。”话一说完,心中怦然一跳——咦,我怎么也说起“玩”字了?而且居然是玩《周易》!  相似文献   

3.
与舅兄闲步大街,道旁有人卖画:横轴,半展开,一张报纸垫地。卖画人口口声声说“祖传古画。”既是古画,缘何轻贱如此?显系赝品。他连简单的包装都没有,身份自然也不高,难怪无人问津。舅兄却蹲身捧画细看。舅兄近年淘澄字画,很赚了几文,见了古字画都不轻易放过。他翻来覆去看了一阵,问卖画人:“多少钱?”“一口价,2千。”舅兄放下画起身拉着我就走。“回来,还个价嘛!”舅兄头也不回地道:“减个零。”“罢罢,拿去,拿去!”  相似文献   

4.
薛西斯 《法制博览》2011,(13):F0002-F0002
公园里有一个大坑,坑里有水——那水有多黑,古玩行当里的人心就有多黑,这些人甚至连徐悲鸿都算计。我说的是《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为“画圣”吴道子现世仅存的一部白描绢本,场面宏大,气势恢宏,画中人物神情华妙,‘线条圆润劲健,被历代画家奉为圭臬。徐悲鸿得之,铃以“悲鸿生命”之印,足见珍视程度。同时,徐悲鸿也为自己能从外国人之手赎由这幅价值连城的国宝,感到欣慰,感到快意。  相似文献   

5.
韩扑  邱军福 《法制博览》2008,(17):16-17
前几天看《百家讲坛》王立群教授讲秦人建国,王老师很自然地引了《史记·周本纪》里边讲的一段“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把《史记》的古文翻成白话,讲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6.
娄敏 《工会博览》2022,(29):45-46
<正>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靳尚谊,是中国最著名的油画家之一。他的油画作品《塔吉克新娘》《青年女歌手》等享誉盛名,多幅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中国美术馆收藏。前不久在南池子美术馆开幕的“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展出了靳尚谊1978年在敦煌临摹的6幅画。今年中秋节当日,《守正见真——靳尚谊素描艺术研究展》在中国油画院拉开帷幕,展出百余幅靳尚谊纸本素描作品,  相似文献   

7.
来势汹汹的舆论攻击不久前,我收到了一份没有署名的印刷品,打开一看,是一本名为“南风窗”的杂志,从封面的字体,版面的设计来看,是大陆出版的刊物无疑。杂志的封面上一行字引起我的注意:“请看书内20-25页”。我翻到二十页,那标题赫然入目:《告“御状”的香港女骗子》。刊头画是一个三个嘴巴的女人、狰狞可怕;右上角则是我在八二年九月拍给邓小平办公室的电报原文。而且该期《南风窗》的封面,竟是用我过去的一张照片,加以丑化,放大剪贴而成。我早就料到某些人不会就此甘休,但却想不到他们会利用官方刊物来攻击我。这篇署名为“张唐生/郭洪”的文章,开头就语  相似文献   

8.
一日,战友贺某手握《南风窗》,神秘兮兮地对我说:“小李同志,告诉你一个特大好消息。但有个条件——你得风光一回,请我吃一顿!”“值吗?”我疑惑地问。“值!”回答得干脆利落。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于是,我便在团部小吃店“宴请”贺某。  相似文献   

9.
尹丽 《法制博览》2009,(19):75-75
顾闳中是五代南唐的画家。我们不知道他的生平,只知道他是南庸后主画院的画家。不知道他有什么作品。我们能够知道的仅仅有一幅作品,那就是《韩熙载夜宴图》,可谓“以孤幅压五代”。顾闳中为什么要画这幅作品呢?这幅作品表现了什么?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奇想     
陈四益 《法制博览》2011,(12):54-55
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这幅画一九五三年国庆前在《人民日报》上刊载时,我已在读高中,曾和几位同学逐一指认画中人物,所以印象颇深。  相似文献   

11.
正《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写的是故宫里的文物修复师。看了这本书后,改变了我对工匠精神和"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的认识。近两年,"工匠精神"是个热度很高的词汇。但是,什么是匠人,什么又是工匠精神,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没有形成准确的概念。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后,我清楚地意识到,这些修复师显然就是我要寻找的匠人,他们身上的特质正是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首先,他们有"匠技"。这些修复师或者擅长装裱、临摹几百年上千年前的书画,或者可将木器、铜器修复得尽善尽美,或者可以让宫廷收藏的各类钟表重新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2.
“若白,原名杨葱龙,1968年生于湖南西渡。自小顽劣成性,如今亦呆亦狂,常迷途而不愿返。从深圳到广州,辗转流落,是命运的‘通缉犯’。现挟笔从商,企图从夹缝中站直自己。”我是偶然从一本名叫《情愿孤独》的诗集中读到上述介绍的,那时对若白其人我还一无所知。但是“通缉犯”三个字,使我产生了“抓住他”的念头。于是,几经周折,我找到了这位看起来有点呆、普通话说得也不标准、长得倒很气派的年轻人。我是湘西人。在我们那个小县城,家境算是不错了,父亲是个局的副局长。由于兄弟多,我妈妈操劳了大半辈,吃了许  相似文献   

13.
同一首歌     
1999年元旦之夜,我和《南方都市报》的副主编程益中先生一起在广东卫星广播电台做一个与听众交流的热线节目,主题是“舆论监督”。有一位听众打来电话说:“《南风窗》今年定价涨了一块钱,但我能够承受,只是希望你们能保持现有的锋芒和公正。”我在感谢之余回忆道:“去年初我在电视台做节目时,曾有一位听众打电话批评我们四平八稳,使我很受触动,于是在采编工作中尽力做了些改进。”  相似文献   

14.
李睦 《工会博览》2014,(27):32-35
近些年,随着《空镜子》、《东北一家人》、《谁来伺候妈》、《我和老妈一起嫁》等电视剧的热播,演员彭玉也被不少观众称为“国民母亲”.彭玉是个很有观众缘的演员,也许是因为她塑造的都是一些平民百姓.而和她合作过的导演、演员,对她的评价都是“认真、开朗”,今年已经80岁的彭玉说:“只要一演戏,我什么病都没有了,年轻得都忘了自己多大的年龄.”  相似文献   

15.
2011年,老舍名著《我这一辈子》在方旭手里变成了独角戏,方旭自编自导自演话剧独角戏《我这一辈子》,这很像著名话剧演员曾被人们称为“话剧皇帝”的石挥,1950年,石挥也是自编自演自导了电影《我这一辈子》.方旭说,这版黑白片《我这一辈子》他很喜欢,石挥的表演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尽管这部电影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得不”改编得很不成功.“《我这一辈子》小说中很多极其重要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我觉得那是艺术家的遗憾.”方旭说.  相似文献   

16.
丈夫到美国后不久,写过一篇文章,名叫《美国到底有多美》。文中写道,近百年来美国这块土地一向和平安宁,这是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原因之首。我也很同意他的观点。但是,世事难料,一切的一切都在9月11日那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是个看上去很平常的早晨。我8时半去送女儿上学,学校距家很近,走路只要几分钟。当我回到家时,看见丈夫正在看电视,他回头告诉我:“世贸大楼起火  相似文献   

17.
电视作为一种集声像于一体的传媒手段,深受4岁儿子的喜爱。自搬上宿舍楼装上有线电视后,无处撒野的儿子便将电视作为终日合作伙伴了。他先是特别喜欢看“空中礼卡”节目,去年我们这儿流行“纤夫的爱”,看久了的儿子张口不是“妹妹你坐船头”,就是“让你亲个够”。有一次,送牛奶的阿姨来了,我让儿子谢谢阿姨,他竟开口就唱“谢谢你给我的爱”,幸亏他还是个孩子,这“爱”字扩大些内涵也算没完全犯规,要是送牛奶的阿姨多些心眼,还以为我这个做父亲的想通过孩子讨人家便宜呢。于是我决定用小画书来防止儿子小小年纪唱情歌的尴尬。  相似文献   

18.
七岁:十四岁:二十岁:二十五岁:三十五岁:四十五岁五十五岁:六十岁:“爸爸了不起,什么都懂!” “好象有时说得也不对……”“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陈腐不堪。” “假如爸爸当年象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北京的刊物办得不错,大家要求订《十月》。”“要么订一年、半年,哪有订十个…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1985,(11)
△《南风窗》创刊号出现时,我第一句赞“好嘢”的是它的封面,的确与众不同。但看到五月号封面不禁大失所望,六月号稍好一点,七月号、八月号又流入一般化。《南》内容较大众化,封面的“南风味”应浓一点,如7月号有篇《南蛮的怪癖——自讨苦吃》,我就构思了一个封面摄影:在路边的凉茶铺前,一个长得很典型的外省人不知底细,拿起凉茶大口喝下去,苦得马上大口吐出来的那一刹那,惹得旁边的“老广”  相似文献   

20.
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前,一个小学生写了一篇题目叫《彩虹桥要垮》的作文,文中写道:“桥上有的铁棒有裂缝,我看见了好几条。我觉得太危险了,仿佛马上就会落下去,眼前像地震发生一样,我飞快地跑下了大桥……”可是,作文尚未拿到老师那里去批阅,其母亲就毫不犹豫地将标题改掉并将上述文字删去,郑重地告诉孩子:“彩虹桥是美丽綦城的标志之一,多用优美的词句去描绘它,不要说些不吉利的话。”这是一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