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曾庆伟  陈海华 《前沿》2008,1(5):42-47
米尔恩从应然的角度论证人权观念如何可能,而马克思则从实然的角度论证人权理想如何不可能。米尔恩认为,人权是最低限度的普遍道德权利。他认为,共同道德原则里面已经包含了普遍道德权利,它是“作为最低限度普遍道德权利的人权”的来源,共同道德一旦加上人性原则就可以推导出基本人权。而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的条件下各种人权理想能否实现值得怀疑,因为现实中的人都是利己主义的人,人权都是适应竞争社会要求的人们参与自由竞争的权利,是资本的特权。  相似文献   

2.
唐涛 《求索》2008,(2):77-79
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呈现的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具有相当的聚合性与持久性。道德冷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冷淡、不信任,甚至彼此排斥和否定。本文认为,以往对道德冷漠现象的分析范式缺乏对个体内在体验的反思.忽视对社会主体健全的道德人格和交往型现代人格有意识的培育,而仅仅注意社会成员被动依赖社会系统的整合这一面,势必进一步削弱人的道德实践能力。本文试图弥补这种分析范式的不足,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沉默”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岳悍惟 《人权》2010,(6):46-47
何谓人权?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格维尔茨认为,“人权是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是人就平等地具有的权利”。英国达勒姆大学的米尔恩教授认为,“人权概念是这样一种观念:存在某些无论被承认与否都在一切时间和场合属于全体人类的权利。人们仅凭其作为人就享有这些权利,而不论其在国籍、宗教、性别、社会身份、职业、财富、财产或其他任何种族、文化或社会特性方面的差异”。吲这种人之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从道德范畴对人权所做的界定,它强调人权超越地域、时空对一切人均有效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刘衍永 《湖湘论坛》2002,15(1):30-31,67
所谓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且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从社会和个体的层面、角度相对地区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社会道德表现为道德的宏观层面,个体道德体现为道德的微观层面。个体道德建构也就是个人道德上的实现过程,它是通过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内化来完成的。通过这种内化,个体确证自我作为道德主体的存在,显示自我的道德个性。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  相似文献   

5.
唐土红 《桂海论丛》2002,18(4):67-69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 ,权力腐败产生的主观因素就是个体道德、人性变异所引起的对利益的饥渴追求 ,客观因素就是社会道德价值多元化给腐败分子提供了滋长腐败行为的土壤。从伦理学上反腐 ,一方面要从个体道德“内”部防腐 ;另一方面则要从社会道德“外”部反腐  相似文献   

6.
“德不责众”是我杜撰的一个新词儿。所谓“德不责众”显然从“法不责众”比附而来.是说这样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从个体角度说,明知一种行为背离道德标准、道德要求,却明知故犯、照样去做;从社会角度说.是因为大家都如此,所以不作道德谴责.对其听之任之、麻木不仁。个体的背德行为根源于从众心理和社会的“德不责众”的道德评判现象。  相似文献   

7.
当前,人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些西方大国往往以人权为借口,采用双重标准,来干涉他国内政。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权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也就是人能够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人权是同每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江泽民同志的上述观点揭示了人权发展的历史规律,为我们科学地研究人权提供了基本思路。人权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人们的道德文化观念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关系和人们道德文化观念的发展,人权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一)人权问题是资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8.
杜社会 《前沿》2014,(9):206-209
从国际人权的视角考察,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历经了两个发展阶段:反歧视保护阶段与差别权利保护阶段。前一阶段的法律原理是反歧视制度中的弱势纠偏原则,其价值理念体现为对弱势群体“实质平等”的保障,这一阶段因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道德合法性未获得广泛认同,导致了政策实施的争议和困境。第二阶段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是在少数民族差别价值和差别权利理论证成前提下的深化,其价值目标更多体现对少数民族“差别价值”的保障,这一阶段因差别权利理论提出其道德的合法性因而变得无可争议,并继而逐渐演变为所在国国家人权(实施)义务。  相似文献   

9.
王方玉 《人权》2012,(5):54-57
《世界人权宣言》在序言中提出:“为使人类不致迫不得已挺而走险对暴政和压迫进行反叛,有必要使人权受法洽的保护。”从宣言的规定来看,宣言突出了人权的反抗性特点,保障人权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人权是对暴政和压迫的反抗。“人权追随者激进的自然法,在它诞生之初就有反压迫、反常规的先验理性基础。”在国内学者的著述中,更多的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人权的反抗性,而代之以人权的道德性、人权的应然性、人权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高心满 《人权》2012,(4):32-34
从学术角度而言,人的尊严是人权的源泉,这一观点有着深厚的学术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人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以人的尊严为基本考量的人权理论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这个倡导权利的时代,人的尊严与人权保护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耦合权利义务说:婚内强奸立论的理论原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笔者提出的“耦合权利义务说”认为,夫妻性权利义务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中合同关系的一种,虽然一方之权利即另一方之义务,丈夫行使性权利具有该当性,妻子履行性义务也具有该当性,但是,当义务主体拒绝履行义务时,权利主体并不当然取得采用违法甚至犯罪手段强制其履行义务之资格。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正在推动着社会法思想由社会本位走向权利本位的转型。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已经开始从一元的政治国家向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二元分野的转型,个体权利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权利规范从社会本位走向权利本位之后,人权保障功能和提供社会公正功能将是任何一项法律制度所不可或缺的功能。这种理念反映在对婚内强奸问题的认识上,即是冲破婚姻关系对妇女性权利保护的羁绊,走出“只要夫妻正常婚姻关系存续,即足以阻却婚内强奸行为成立犯罪”的误区,实现“告诉乃论”为前提之婚内强奸犯罪化立论。  相似文献   

12.
范继增 《人权》2012,(3):43-48
目前,法学和哲学是整个人权研究领域的主导学科,两者在人权研究中分别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哲学视角下的人权研究是对人权起源的探索和批判,其本质是对人权的定义、属性以及是否具有道德正当性的研究和论证。然而,从古至今学者们就从未没有对人权起源的哲学基础达成过任何的共识。从斯多葛学派的“权利是起源于普遍的自然平等正义”到《世界人权宣言》所确认的“人权是源于人的固有尊严”的历史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循环转化中,无论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还是个体道德"外化"为社会道德,都离不开个体道德自律这个必要环节。个体道德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表现出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  相似文献   

14.
冯丰收 《人民论坛》2010,(6):208-209
在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循环转化中,无论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还是个体道德"外化"为社会道德,都离不开个体道德自律这个必要环节。个体道德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表现出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  相似文献   

15.
个体自由论说是古典法哲学的普遍法则,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到黑格尔的总体性"定在"规定性,道德对于人性的自由有着重要指向。康德明确了个体权利出自于以自由为基础的道德原则,奠定了权利理论的道德哲学基础。黑格尔强调"善是被实现了自由,是世界的绝对最终目的。"然而,现实社会,个体间充满非社会化表现,绝对的道德命令要求自然状态中的个体与他者一起通过契约进入社会状态,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共同体,进而生成普遍法制的国家概念。  相似文献   

16.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我国宪法,首次将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提升为法律概念;这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以来,以人为本的提法受到广泛关注。能否正确理解“人权”和“以人为本”的含义,不仅关系到对国际社会人权领域争论焦点的认识,而且关系到人权保障制度的设置及完善和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人权的真实含义及其本质可“从人权“”、权利“”、法律权利“”、公民基本权利”四者的比较中来把握。一“、人权”和…  相似文献   

17.
权利不仅仅涉及个体利益的实现,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和道德内涵。理解权利需要突破个人本位主义,从共同体视角进行政治哲学分析。权利观念是在共同体生活互动所孕育的事实认知和规范确立之间的张力中生成的,这在西方权利观念的演变发展中得到了体现。突破狭隘的个体本位思维,从积极他者的角度入手,才能更好地理解权利的共同体视角,也才能更好地化解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冲突。要在权利虚无主义批判中,进行积极的权利共在状态构思。惟有立足于充分的社会交往以致力于和谐共同体生活的积极构建,才能真正地实现权利。  相似文献   

18.
卢倩 《淮海论坛》2010,(2):9-12
收入分配改革.无疑已成为当下民众最关心的问题。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主要依据两个因素:权利界定与市场供求,即“收入”首先是一项“权利”。而从效果来看.收入分配直接关系到公民个体及其群体保障与发展能力的形成.因此.从公民权利的角度来探讨收入分配公平正义的实现.将有助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权略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保障权经历了由“恩惠”到“权利”的演变。社会保障权是现代社会基本的、独立的人权,它是人类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生存和人格尊严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社会正义,也得到了一系列国际人权条约的确认。社会保障权还是现代社会的公民基本权利,从形式上看,许多国家都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将社会保障权规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从实质上说,社会保障权具有公民基本权利的五个法律特征:对人的不可或缺性、不可取代性、不可转让性、稳定性和母体性。  相似文献   

20.
人权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已成为一个热点。但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等诸多缘由,人们对人权认识不是因于已有的成见,就是照搬西方的人权理论,在认识上尚存在某些误区。本文试就人权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征作一些探索性的论述。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权就是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作为一种权利,人权是与其主体-一人(整体的人类与个体的人的统一)相生相伴的。人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但人的社会性是以自然性为基础的。纯自然状态下的人不具有社会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