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依据俄罗斯最近公布的档案资料,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关于同苏维埃俄国(苏联)军事合作计划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文章指出,孙中山与苏俄(苏联)军事合作的思想和计划,是孙中山与苏俄(苏联)合作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苏联、共产国际与孙中山国民党的联盟,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而且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中山与苏俄(苏联)军事合作的思想和计划,首先表现于1925年间苏联与冯玉祥国民军的合作,还表现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北方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与苏联进行的长期合作,直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20年代初期是苏俄外交史上的转折时期。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经过干涉和反干涉的激烈军事较量后,在对外关系上经历着从战争到和平,从被封锁到相互贸易,从外交上遭孤立到国家关系逐步扩大和普遍建交过渡。出现这一新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苏俄外交政策的正确和策略运用得当起了突出的作用。 1922年热那亚会议上的斗争是苏俄突破封锁,争取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重大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建立的,共产国际之所以帮助实现国共合作,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国共合作,促进中国革命,达到直接支援苏俄革命。共产国际在指导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实力思想和苏联利益中心思想,实际上给国共合作的最后破裂埋下了根子。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大体可以1947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7年以前,苏联坚持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实行大国合作;1947年以后,苏联则坚持世界革命,实行与西方国家的集团对抗。共处合作是权宜之计,革命对抗是长期战略,但二者都是手段。实行共处合作,是将意识形态暂时搁置,推行革命对抗,则是强化意识形态的对立,但最终都服从于国家利益这一最高原则。在苏联的外交目标中,国家利益居于主要和核心地位,意识形态只是次要因素。过度追求国家利益,使斯大林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原则,成为苏联霸权主义的理论源泉,也给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5.
论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关于和平共处的国际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共处思想是由列宁提出的。五十年代中期,在苏联和平共处思想的影响下,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很快予以大力支持并使之成为新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但是,到了五十年代末期,作为国际战略的和平共处思想的实施却受到了挫折。从此以后,和平共处实际上成为毛泽东反抗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一种策略,因而不再具有国际战略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和而不同"应成为外交学重点研究的全新范畴。作为外交战略思维的"和而不同"与作为外交准则的"和平共处"、作为外交策略的"求同存异"三者是一脉相承的,三者共同指导并推动着我国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处理好外交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应俊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146-147,149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旧的中俄关系。新建的苏俄政府为改善其外交环境,先后发表几次对华宣言,许诺放弃俄国旧政府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与利益,并几次派代表团使华,谋求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列强对中苏接触进行了干涉,中国国内政局变化及内部分歧,苏俄对华态度逐渐改变,都使中苏建交历经曲折。至1924年5月,中苏两国签定协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收回了被旧俄侵夺的部分主权与利权,但是有些问题因错失交涉的最佳时机而留下遗憾。  相似文献   

8.
朱丹丹 《外交评论》2013,30(3):34-50
建国前夕,中共中央领导人一边积极向苏联靠拢,一边主动争取加入国际共产主义社会,获取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冷战格局的形成和美苏欧洲战略的调整,催生了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斯大林通过欧亚革命分工,将新中国置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之外。在中共领导人看来,这是对中国革命重要性认识不足,体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1956年10月底,新中国领导人以苏共二十大以来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产生的系列危机事件为契机,成功劝说苏联领导人在处理苏东阵营关系时,放弃大国干涉这一主要手段,转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重新规范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间的关系。对新中国领导人而言,这一对外行为及结果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终于以大国姿态,在处理阵营危机的过程中发挥政治和外交影响力,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地位。根据新中国领导人的设想,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完美结合,存在一个关键前提,即斯大林时期建立的社会主义观念、体制和内外道路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和平共处方针并不能推动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思路,改革内政,因而很难解决导致阵营危机产生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屡受挫折的孙中山认识到困守广东难以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因此开始酝酿、策划在北方、靠近苏俄的地方建立革命基地,组织、训练高素质军队,直接对北洋军阀的心脏地带发起进攻。当然,这个行动必须得到苏俄的大力支持。他把目光投向了西北的新疆地区,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在西北建立军事基地的计划也在不断完善,并且得到了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积极响应。1923年5月,经过综合考虑,孙中山决定派蒋介石率代表团赴莫斯科与苏俄、共产国际详细商议该计划。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对外交往不断扩大,我国已与世界159个国家建立了大使、领事馆外交关系,各国派出的驻华外交机构绝大多数设在首都北京。我市建外使馆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思想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对外交往活动、追求世界和平的过程中,是指导新中国开展一系列对外活动,建立睦邻邦交正常化的指导思想。研究与学习周恩来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对我们今天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列宁晚年着重分析时代特点、世界经济联系和社会制度 ,鲜明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重要思想。列宁提出“和平共处”思想 ,主要着眼于为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赢得机会 ,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来“和平演变”资本主义的可能性的一种初步探索。这一思想体现了列宁在处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关系上对辩证法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3.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被称为是苏联“外交政策的新哲学”.它集中反映了现在的苏联领导人对当代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及其战略、策略思想。它指导苏联外交政策进行新的调整。研究新思维的理论和实践,有助于探明苏联对外关系的趋向。一、苏联外交新思维的产生及其特点新思维是在多种原因和背景下产生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压力;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苏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变。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崭新面貌登上国际舞台,执行着与帝国主义迥然不同的外交政策。我国学术界一段时期内对苏联外交政策和实践曾采取全盘肯定而缺乏具体研究。7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从总结经验教训出发,对苏联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5.
列宁曾在《论合作制》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先于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几十年后,苏共领导的苏联并没有作为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立于世界各国之林,反而断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现在重读列宁的这篇著作,分析前苏联剧变的历史原因,会使人们想到很多。 一、文化建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应有之义。 对于任何一个通过革命取得政权的政党来说,首先而且必须要面临的就是如何使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超越本集团的范围而为最广泛的群众所接受和遵行,成为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它还面临着如何增加生产的总量、满足人民需求以巩固自己执政地位的问题。而这一切都与文化有关。因而文化建设是无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外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在建国后才正式开始,但毛泽东外交思想在建国前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已逐步形成,而且在解放区就有了外事工作的实践,这是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毛泽东主席是新中国外交政策和重大决策的总设计师。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在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指引下,在建国初期,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仅维护了她的独立与发展,争取了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而且大大提高了新中国  相似文献   

17.
二战前斯大林对外战略的基本特征是“双重对外战略”,即“世界革命”与“和平共处”,在实践上则集中体现为二者交错进行,前者让位于后者,且在“和平共处”中由“集体安全”转向“中立自保”,结果失败。“世界革命”反映了斯大林的世界理想,“和平共处”则更多地体现了斯大林的国家主义,战略的转变是国际形势变幻的结果,也是斯大林对外政策双重考虑的产物。“双重对外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造成了许多不好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战后苏联裁军政策研究(1945-1983)(摘要)王吉良战后苏联裁军政策是苏联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联实现对外总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分五章按历史线索对战后40年苏联裁军政策进行分期考察,探讨战后苏联裁军政策形成与演变的各种制约因素,各个时期...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政党的思想,主张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表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其统一战线思想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与创新,并由此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中韩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刘赛力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适应世界潮流,推出“北方政策”,大力发展同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这种政策上的相互适应,促成了中韩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推动了两国经济合作的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