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初夏时节,走进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山清水秀、草木葱茏,山乡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2015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不到4000元提高到8000元,村集体经济从两年前的不足4万元增加至2015年的80万元,过去的穷山寨变成了和谐富裕的"小康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而在两年前,塘约村还是一个二类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变化,源自安顺市以"三权"促"三变"改革为抓手,深化农村产权  相似文献   

2.
凉水村,林城贵阳北部的一个小山村,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410户、1610人.1 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60元,村集体账本上也只有0.24元.而到2004年,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6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86万元,成为"亿元村"、"小康村"、"党建先进村".短短十余年能取得如此进步,是凉水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因地制宜、苦干实干、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深知成绩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3.
陕西是我国最早推广"一村一品"的省份之一.2002年,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随国家领导人曾庆红出访日本时,签署了引入"一村一品"理念到陕西实践的协议.两年后,国际"一村一品"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有力地推动了陕西"一村一品"的发展.到目前为止,陕西已有1000多个村走上了"一村一品"的专业化之路,涌现出了一大批名优产品和知名品牌,这些村的农民收入有70%来自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超过了4000元,最高的达到8000元,基本实现了强村富民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1996年至2003年,铁山村的形势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由七台河市名列前茅的先进村,"断崖式下跌"成了"破落村""垃圾村""上访村"。村集体积累由上千万元转身为"倒挂"数百万元;新建成的村办公室,因欠施工方的工程款而只能"铁将军"把门;偷盗常发、赌博成风、上访不绝,打架斗殴成常态,7年间换了4任村支书、村主任……党员呼吁赶快结束党组织的软弱涣散状态,群众盼望"能人""强人"领他们走出贫穷困境。  相似文献   

5.
正"贴近农村群众真情相约,创新工作思路增收惠民"。调兵山市兀术街街道兀术街村,这个总人口1310人的城中村,创造了村集体总资产2100万元,村集体总收入120万元,人均年收入16700元的优异成绩。近年来,兀术街村充分利用"身处市中心,守着大市场"的区位优势,努力探索村级集体经济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盘活集体资产、开发优势资源、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第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有效激发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7,(4)
<正>近年来,乃玛岱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引领作用,以"党支部+合作社"模式为抓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人均纯收入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村集体资产400多万元,成为吉日嘎朗图镇第一个拥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选能人强支部带头谋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两委"班子的坚强领导,更离不开一个好的带头人。在乃玛岱村,就有这样一个一心为民谋发展的"当家人",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梅旺。  相似文献   

7.
《求是》2012,(15):68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是小说《暴风骤雨》中"元茂屯"的原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村党支部书记张宝金带领党员群众走出了一条"立足于农,取利于工,以工促农,比翼齐飞"的新路子,使昔日的"光腚屯"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截至2011年末,元宝村已有企业28家,总资产达5.8亿元,工农业总收入3.4亿元,工业利税1900万元,户均存款18万元,年人均收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40元提高到了18200元。去年秋天,66岁的  相似文献   

8.
正从"杨书记"到"杨兄弟"、村民人均收入从1600元到7230元、海嘎村从"极贫村"变"景区村",七年驻村付出,杨波交出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位处贵州海拔最高峰乌蒙山小韭菜坪,被称为贵州海拔第一村。"杨波来到海嘎村,一心都为海嘎人,电通水通路修好,旧房变成新农村,我们村民过得好开心哟……"1月4日,  相似文献   

9.
卢定华是平凉市252个村党支部书记中惟一的女性.她上任6年来,重视作风建设,带领干部群众奋发进取,把一个"后进村"变成了全省闻名的"五好村".2000年,全村完成总产值1856万元,人均纯收入3516元,集体积累1284万元,上缴税金65万元.  相似文献   

10.
<正>他这个村书记当得"不同凡响",14年前带领村干部自愿预交20万元"廉政抵押金",并宣布:"如果村集体今年纯收入达不到20万元,如果有任何不合理的支出,所欠款额和不合理费用都将从‘廉政抵押金’中扣除!"14年过去了,村强民富,大家都暗自庆幸当年选择他是正确的,因为——14年前的养前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破烂村",班子软弱涣散,群众上访不断,村集体负债80多万元。在这当口,崔汝宁使出了一记不合常理的竞选"奇招"——村干部任职期间每人每年自愿预交"廉政抵押金","一把手"4万元,其他成员每人3万  相似文献   

11.
周福财 《江淮》2012,(10):27
近年来,周家村立足固本强基,秉持"抓经济、促文明、图发展、谋富强"的治村理念,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歙县省际边界村中一面鲜艳的旗帜。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7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120元。  相似文献   

12.
杨治科是庄浪县水洛乡陈杨村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短短八年时间,陈杨村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1999年,村企业总产值由1992年的29万元增加到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10元增加到1880元;人均产粮由220公斤增加到440公斤;村集体经济由"空壳"增长到8.8万元.陈杨村由一个一般化村变成了全县的"明星村",连续三年被县上树为"十强村".杨治科也多次被评为"全区优秀村支书"、"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村支书",受到地、县的表彰奖励.  相似文献   

13.
正坐落在辽冀蒙交界的凌源市宋杖子镇范杖子村,10年前人均年收入尚不足1500元,可如今,小甜椒形成大产业,人均年收入已达到2.3万元,2013年集体收入突破130万元,社会总产值实现1.5亿元,村集体10年累计收入超千万元,而且带动了周边三省六个乡镇7000多户农民致富,书写了中国新"椒傲"。如此巨变缘于范杖子村有一个好书记——侯鉴,他和村党组织一班人通过领办创办农峰蔬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了强村富民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小盐场村曾是出了名的"问题多、负债多、贫困户多"的"三多村"。如今,全村人均收入2.8万元,村可支配财力320万元,社会总产值4.6亿元,昔日的"三多村"已成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文明村。建强党总支,用集体力量引领强村富民奔小康。一是精挑细选"双强型"党员进班子。抓住换届契机,通过组织搭台为优秀党员提供展示机会,把3名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党员选进班子,村党总支领办创办海上养殖协会和海产品销售协  相似文献   

15.
正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富了,富得令人羡慕。曾几何时,处于寿光东部边缘地带的东斟灌村,"土里刨食,靠天吃饭",如今成了潍坊市的文明村,寿光市的先进村。201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0元。探究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党员群众都说:我们有个"好领头"李新生。让百姓腰包鼓起来最初建蔬菜大棚,东斟灌村种黄瓜的多,300平方米的一个棚一年毛收入1万元,净收入5000元以上。因为品种单一,效益一直没有突破。1998年,走马上任村党支部书记的  相似文献   

16.
赵小平 《共产党人》2010,(6):22-22,21
灵武市郝家桥镇王家嘴村是灵武市有名的富裕村,2009年,全村建筑业产值200万元;温棚种植产值2400万元;草编产值560万元;废旧金属收购产值1700万元;运输业产值300万元;畜牧业产值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四千多元。这些都得益于王家嘴村有一位党组织和群众认可的"领头雁"——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秀娟。近几年来,朱秀娟先后荣获"全国女能人"、全区先进农村党支部书记、全区优秀妇联干部、全区计划生育先进个人、银川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7.
正草河口镇茳草村地处大山深处,是本溪满族自治县最南端的小山村,曾是省级贫困村。4年前,村集体负债100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6000元;村子成了"烂摊子村",村党组织成了全镇"后进党支部"。2015年年底,我来到茳草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的头两个月,我走遍了所有村屯,走访了贫  相似文献   

18.
胡小丹 《实践》2013,(6):68
二号村社会总产值已达1.57亿元,人均收入超过11500元,村集体固定资产突破2200万元,先后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自治区级小康示范村、"四星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自治区级先进党支部,国家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先进集体,并成为国家首批文明村。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河西办事处二号村党支部围绕经贸兴村、商贸富民,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稳步实现了农村产业化,率先步入  相似文献   

19.
《党的建设》2008,(11):35-35
三角城村辖6个村民小组,275户1109人,耕地面积5736亩。多年来,村党支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抓党建,求发展,促和谐,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村上人均纯收入达536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先后荣获全国、全省"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  相似文献   

20.
《奋斗》2018,(8)
正大庆市红岗区杏树岗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全体村民,针对缺少立村企业、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增收渠道不多的"痼疾",开出了招商引资、兴办村企、改善民生的"三张药方",不断提高摆脱贫困、自我发展能力。经过不懈努力。目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5800元,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招商引资,架起脱贫致富直通桥。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立足靠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